"銓綜人物,號爲清允"的陳俊,世稱「三部尚書」、「六卿重臣」

位於雙池巷的陳俊故居陳尚書宅

陳俊(1419-1488),字時英,號愚菴,明興化府莆田縣城關後埭雙池巷人(今莆田市荔城區鎮海街道英龍社區雙池巷),明英宗正統十三年進士,歷任戶部主事、戶部郎中、太常寺少卿、戶部侍郎、吏部侍郎、戶部尚書、兵部尚書、參贊機務。陳俊擔任戶部、兵部、吏部三部的待郎、尚書達二十年之久,世稱“三部尚書”、“六卿重臣”。

陳俊是個善於居中協調、統籌諸事的幹才,為人清正,處事允當,任人公允;他官為六卿,卻如同寒士;朝野稱讚他是“銓綜人物,號為清允”,堪稱宏才大略、輔國才器之人。陳俊去世後,朝廷賜諡康懿,遣官諭祭營葬。現在莆田市荔城區城關後埭建有“三部尚書”坊,尚存“陳尚書宅”,都屬於莆田市文物保護單位。

"東廂四賢"

陳俊故居的門牌號

明永樂十七年(1419),陳俊出生在興化府莆田城關一個官宦家庭,他的父親陳珪,於宣德初年中舉,官任瓊州府文昌縣教諭(今屬海南)。陳俊自幼聰警不凡,負才勵志,受到興化知府方鯉賞識。陳俊與黃深、林時深、黃譽四人少時即在一起讀書習字,在學業上相互砥礪,共勉有加,在莆學學堂聲望頗高,當時被稱為“東廂四賢”。四賢中,黃深後來出任南都雲南道監察御史,林時深擔任掌傳旨、冊封事務的行人,黃譽出任浙江布政司參政,後改任湖廣參政。正統十二年(1447),陳俊在福建鄉試中中舉,名列第一。第二年,他登進士第,被授予戶部主事一職。

可惜不久,父親陳珪因病去世,陳俊只好辭職,千里迢迢渡海前往文昌迎喪。海南島氣候適宜,土壤肥沃,土特產品特別豐富,上島官員無不歎為觀止,並獵掠無度,習以為常。但陳俊並無貪戀,不帶一絲一毫,人們感嘆陳俊超拔不凡。陳俊護送父親的靈柩回到莆田後,在家守制三年,丁憂期滿回京後,仍然擔任戶部主事一職。

戶部異才

陳尚書宅為莆田市文物保護單位

景泰五年(1454),戶部派遣陳俊前往天津衛等地,監督徵收官兵未上繳的糧草。陳俊發現所徵數額過多,就上奏說:官兵原先徵收的定額,已經難以完成,千萬不可竭澤而漁。請求朝廷只按原先的定額徵收,朝廷同意減徵歲增數額三十五萬束糧草。

當時蘇州、松江等諸郡向上級徵供折糧銀,因當地豪紳侵用,所欠數額達75萬餘兩。戶部再次委派陳俊前往督徵,不過數月就全額收回入庫。陳俊辦差高效迅速,穩妥得當,戶部尚書金濂也為之驚歎不已,視為異才,就讓陳俊掌管戶部裡所有的章奏事務。

自景泰至天順間,陳俊對自己所負責的各項職事,都能夠認真辦理,他既聰明能幹,又體恤同僚與百姓,賢能的名聲,日益傳聞,在仕途上也步步高昇。天順三年(1459),陳俊升任員外郎。第二年,出任會試同考官,仙遊籍的舉子鄭紀,就是在此科登進士第,後成為戶部尚書。不久,陳俊轉任戶部郎中一職。

天順五年(1461),朝廷出兵討伐兩廣叛亂,命令陳俊前往督徵軍餉,授予陳俊便宜處分的權力。當時郡邑殘破,財物匱乏,軍隊已經無力平叛,陳俊就千方百計籌措物資,以應軍需。他機動靈活,變通原有的制度,放寬原有鹽商跨境經營的禁令,讓鹽商可以隨處貿易,但作為交換條件就是,鹽商必須捐贈二斗糧食,作為軍糧運送到南雄(今屬廣東)、橋州(今屬廣西)。陳俊利用商人之力,籌集軍糧,兵不乏食,民不出賦,做到兵、民、商三利,被當時人們所稱許。

是年冬季,陳俊又遭遇母喪,只得乞請回家守制。但因軍事緊急,朝廷沒有允准,一直到了第二年回師後,陳俊才回到莆田故里奔喪。當時,總兵、監軍籌措捐贈百金以資助陳俊辦理喪事,但陳俊一併謝絕不受。

改筆鑲金

一池一分為二,陳俊的家鄉雙池巷的命名由此而來

天順八年(1465),陳俊丁憂守制結束,復任舊職。成化元年(1466),憲宗下詔升任陳俊為太常寺少卿。當時,六部郎官中很久都沒有升任南京少卿,而太常寺少卿一職出現缺員後,他們紛紛請託求之,陳俊則憑藉為大家所公認的賢譽而獲得此職。太常少卿的工作較為單純,可以說是一個閒適的美差,可是陳俊任職後,也像以前在戶部任職一樣,事事親為,“不勞餘力”, 因此有許多識才的人認為,猶如池塘並非蛟龍安身之地,此處也不是陳俊久留之地,。

成化四年(1468),陳俊被朝廷詔任為戶部侍郎。陳俊早先在戶部,就以處事樸實幹練著名,因此在侍郎任上,就更被戶部尚書楊鼎所器重。楊素來自許剛扞幹練,做事經常不需要同僚的幫助,可是他唯獨倚重陳俊。時有地方奏報災異、邊疆報告轉運,文稿密集,諮議繁雜。陳俊佐助楊鼎截處如流,及時不拖,悉合事宜,戶部僚屬經常說:“文稿、奏稿,得陳公改筆,如同鑲金。”本來枯燥混雜的奏稿,經過陳俊的整理後如同妙筆生花,大放異彩。大家無不佩服陳俊處理政事的出眾才華。

"銓綜人物"

府第後轉給雙池大姓宋家

成化七年(1471),京師發生饑荒,陳俊奉旨從京城太倉調出粟米八十萬石,以每石六錢平糶,以利饑民。但一些富豪為富不仁,乘機套購,以謀私利。陳俊發現後立即奏請朝廷同意後,規定限額糴糧,凡超一石者就不再售與,迅速制止了京師權貴套購救荒糧的投機行為,使得饑民得到及時充分的救濟。

成化八年(1472),北方蒙古族軍隊集結於河套一帶,企圖內侵,憲宗下詔,將要北征,特命陳俊總督軍餉,供給陝西。陳俊領命後,立即快馬加鞭,趕往陝西籌辦軍餉一事。

當時邊境糧倉儲備空竭,又遇見年歲無收,糧草價格飛漲,加之榆林至延綏的運糧通道,既險峻又遙遠,令運糧者望而生畏。但陳俊不畏艱難險阻,當機立斷,奏請朝廷撥銀二十萬兩,在內地購糧,同時修建西安、韓城至同官(今陝西銅川)的小道,肩挑車運,及時運送,確保軍需無缺。明軍取得榆林大捷後,陳俊與部隊凱旋歸來,因功加俸一階,達到二品職銜。

成化九年(1473),陳俊改任吏部右侍郎,由於陳俊是個善於居中協調、統籌諸事的幹才,處事允當,任人清正公允,朝野稱讚他是“銓綜人物,號為清允”。

治吏有策

門前的照壁

成化十年(1474),陳俊轉任吏部左侍郎。“每勸尚書尹旻抑奔競、獎恬退、宥正直。摧折者,陰扶默救,不使人知”。意思是常勸告尚書,要抑制競相跑官者,獎掖安然退讓者,寬免居官正直者,對於被奸佞摧殘挫折的人,要暗地無聲地予以扶救,極力保護端直的人。

成化十三年(1477),陳俊在吏部侍郎一職上任滿九年,升任南京戶部尚書。成化十六年(1480),又改任兵部尚書,參贊機務。陳俊“剷除宿弊,蓋不動聲色,而事皆就緒;不假威嚴,而人自懾服(畏而服之)”。第二年,同邑人、刑部員外郎林俊,上疏切諫,結果觸怒龍顏,被明憲宗投入錦衣獄,經司禮太監懷恩、吏部尚書王恕和陳俊的救助,最後林俊被貶官雲南了事。而這正是陳俊擔任吏部侍郎時,對自己所提的“宥正直,推折者陰扶默救”主張忠實的實踐。此後,林俊也成為“歷事四朝,完名全節”的一代名卿。

決意乞休

宅邸先後輾轉,今為鄭宅,如今有點破敗,但保存完整

成化二十一年(1485),憲宗因天象星變,詔求朝官進言。擔任吏部尚書的陳俊率九卿上朝陳述時弊,共有二十件事,都痛切時政弊端,也大多被憲宗所採納,只是因為對權佞不利,屢屢被阻撓,無法得到實行。成化二十二年(1486),陳俊已在戶部、兵部、吏部三部尚書職上任滿九年。雖然因為名德老成,被憲宗所信賴,但陳俊卻激流勇退,乞求致仕,但憲宗不允准,賜給羊酒和寶鈔表示安慰挽留。陳俊回南京後,再次託病決意乞休,憲宗只好加太子太保,允准陳俊致仕,並賜予璽書,馳傳還鄉,有司月給米二石,歲夫四名。弘治元年(1488)二月,陳俊病逝,終年70歲,被賜封康懿,特遣官員主持祭祀,辦理喪事。

陳俊居官四十年,勵志自持,憑藉綜練之才,在所有擔任的職位上,都政績卓著,所作所為,有聲有色。他位登八大尊位,歷官戶、兵、吏部三部待郎、尚書達二十年之久。他為人沉毅簡重,清廉從政,官為六卿,卻如同寒土。陳俊的同僚、江蘇泰州人、戶部、吏部侍郎儲巏曾經稱讚陳俊說,在六卿大臣中,論“清修慎重,端立廟堂,足以鎮雅俗、表後進、負德望之大體者,必首反焉”。 儲巏與朝野君臣公認,若稱得上是居廟堂之高卻又能穩重慎獨、堪稱宏才大略、輔國才器的人,首推陳俊。

參考《明史》及阮其山等人文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