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铨综人物,号为清允"的陈俊,世称“三部尚书”、“六卿重臣”

位于双池巷的陈俊故居陈尚书宅

陈俊(1419-1488),字时英,号愚菴,明兴化府莆田县城关后埭双池巷人(今莆田市荔城区镇海街道英龙社区双池巷),明英宗正统十三年进士,历任户部主事、户部郎中、太常寺少卿、户部侍郎、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参赞机务。陈俊担任户部、兵部、吏部三部的待郎、尚书达二十年之久,世称“三部尚书”、“六卿重臣”。

陈俊是个善于居中协调、统筹诸事的干才,为人清正,处事允当,任人公允;他官为六卿,却如同寒士;朝野称赞他是“铨综人物,号为清允”,堪称宏才大略、辅国才器之人。陈俊去世后,朝廷赐谥康懿,遣官谕祭营葬。现在莆田市荔城区城关后埭建有“三部尚书”坊,尚存“陈尚书宅”,都属于莆田市文物保护单位。

"东厢四贤"

陈俊故居的门牌号

明永乐十七年(1419),陈俊出生在兴化府莆田城关一个官宦家庭,他的父亲陈珪,于宣德初年中举,官任琼州府文昌县教谕(今属海南)。陈俊自幼聪警不凡,负才励志,受到兴化知府方鲤赏识。陈俊与黄深、林时深、黄誉四人少时即在一起读书习字,在学业上相互砥砺,共勉有加,在莆学学堂声望颇高,当时被称为“东厢四贤”。四贤中,黄深后来出任南都云南道监察御史,林时深担任掌传旨、册封事务的行人,黄誉出任浙江布政司参政,后改任湖广参政。正統十二年(1447),陈俊在福建乡试中中举,名列第一。第二年,他登进士第,被授予户部主事一职。

可惜不久,父亲陈珪因病去世,陈俊只好辞职,千里迢迢渡海前往文昌迎丧。海南岛气候适宜,土壤肥沃,土特产品特别丰富,上岛官员无不叹为观止,并猎掠无度,习以为常。但陈俊并无贪恋,不带一丝一毫,人们感叹陈俊超拔不凡。陈俊护送父亲的灵柩回到莆田后,在家守制三年,丁忧期满回京后,仍然担任户部主事一职。

户部异才

陈尚书宅为莆田市文物保护单位

景泰五年(1454),户部派遣陈俊前往天津卫等地,监督征收官兵未上缴的粮草。陈俊发现所征数额过多,就上奏说:官兵原先征收的定额,已经难以完成,千万不可竭泽而渔。请求朝廷只按原先的定额征收,朝廷同意减征岁增数额三十五万束粮草。

当时苏州、松江等诸郡向上级征供折粮银,因当地豪绅侵用,所欠数额达75万余两。户部再次委派陈俊前往督征,不过数月就全额收回入库。陈俊办差高效迅速,稳妥得当,户部尚书金濂也为之惊叹不已,视为异才,就让陈俊掌管户部里所有的章奏事务。

自景泰至天顺间,陈俊对自己所负责的各项职事,都能够认真办理,他既聪明能干,又体恤同僚与百姓,贤能的名声,日益传闻,在仕途上也步步高升。天顺三年(1459),陈俊升任员外郎。第二年,出任会试同考官,仙游籍的举子郑纪,就是在此科登进士第,后成为户部尚书。不久,陈俊转任户部郎中一职。

天顺五年(1461),朝廷出兵讨伐两广叛乱,命令陈俊前往督征军饷,授予陈俊便宜处分的权力。当时郡邑残破,财物匮乏,军队已经无力平叛,陈俊就千方百计筹措物资,以应军需。他机动灵活,变通原有的制度,放宽原有盐商跨境经营的禁令,让盐商可以随处贸易,但作为交换条件就是,盐商必须捐赠二斗粮食,作为军粮运送到南雄(今属广东)、橋州(今属广西)。陈俊利用商人之力,筹集军粮,兵不乏食,民不出赋,做到兵、民、商三利,被当时人们所称许。

是年冬季,陈俊又遭遇母丧,只得乞请回家守制。但因军事紧急,朝廷没有允准,一直到了第二年回师后,陈俊才回到莆田故里奔丧。当时,总兵、监军筹措捐赠百金以资助陈俊办理丧事,但陈俊一并谢绝不受。

改笔镶金

一池一分为二,陈俊的家乡双池巷的命名由此而来

天顺八年(1465),陈俊丁忧守制结束,复任旧职。成化元年(1466),宪宗下诏升任陈俊为太常寺少卿。当时,六部郎官中很久都没有升任南京少卿,而太常寺少卿一职出现缺员后,他们纷纷请托求之,陈俊则凭借为大家所公认的贤誉而获得此职。太常少卿的工作较为单纯,可以说是一个闲适的美差,可是陈俊任职后,也像以前在户部任职一样,事事亲为,“不劳余力”, 因此有许多识才的人认为,犹如池塘并非蛟龙安身之地,此处也不是陈俊久留之地,。

成化四年(1468),陈俊被朝廷诏任为户部侍郎。陈俊早先在户部,就以处事朴实干练著名,因此在侍郎任上,就更被户部尚书杨鼎所器重。杨素来自许刚扞干练,做事经常不需要同僚的帮助,可是他唯独倚重陈俊。时有地方奏报灾异、边疆报告转运,文稿密集,咨议繁杂。陈俊佐助杨鼎截处如流,及时不拖,悉合事宜,户部僚属经常说:“文稿、奏稿,得陈公改笔,如同镶金。”本来枯燥混杂的奏稿,经过陈俊的整理后如同妙笔生花,大放异彩。大家无不佩服陈俊处理政事的出众才华。

"铨综人物"

府第后转给双池大姓宋家

成化七年(1471),京师发生饥荒,陈俊奉旨从京城太仓调出粟米八十万石,以每石六钱平粜,以利饥民。但一些富豪为富不仁,乘机套购,以谋私利。陈俊发现后立即奏请朝廷同意后,规定限额籴粮,凡超一石者就不再售与,迅速制止了京师权贵套购救荒粮的投机行为,使得饥民得到及时充分的救济。

成化八年(1472),北方蒙古族军队集结于河套一带,企图内侵,宪宗下诏,将要北征,特命陈俊总督军饷,供给陕西。陈俊领命后,立即快马加鞭,赶往陕西筹办军饷一事。

当时边境粮仓储备空竭,又遇见年岁无收,粮草价格飞涨,加之榆林至延绥的运粮通道,既险峻又遥远,令运粮者望而生畏。但陈俊不畏艰难险阻,当机立断,奏请朝廷拨银二十万两,在内地购粮,同时修建西安、韩城至同官(今陕西铜川)的小道,肩挑车运,及时运送,确保军需无缺。明军取得榆林大捷后,陈俊与部队凯旋归来,因功加俸一阶,达到二品职衔。

成化九年(1473),陈俊改任吏部右侍郎,由于陈俊是个善于居中协调、统筹诸事的干才,处事允当,任人清正公允,朝野称赞他是“铨综人物,号为清允”。

治吏有策

门前的照壁

成化十年(1474),陈俊转任吏部左侍郎。“每劝尚书尹旻抑奔竞、奖恬退、宥正直。摧折者,阴扶默救,不使人知”。意思是常劝告尚书,要抑制竞相跑官者,奖掖安然退让者,宽免居官正直者,对于被奸佞摧残挫折的人,要暗地无声地予以扶救,极力保护端直的人。

成化十三年(1477),陈俊在吏部侍郎一职上任满九年,升任南京户部尚书。成化十六年(1480),又改任兵部尚书,参赞机务。陈俊“铲除宿弊,盖不动声色,而事皆就绪;不假威严,而人自慑服(畏而服之)”。第二年,同邑人、刑部员外郎林俊,上疏切谏,结果触怒龙颜,被明宪宗投入锦衣狱,经司礼太监怀恩、吏部尚书王恕和陈俊的救助,最后林俊被贬官云南了事。而这正是陈俊担任吏部侍郎时,对自己所提的“宥正直,推折者阴扶默救”主张忠实的实践。此后,林俊也成为“历事四朝,完名全节”的一代名卿。

决意乞休

宅邸先后辗转,今为郑宅,如今有点破败,但保存完整

成化二十一年(1485),宪宗因天象星变,诏求朝官进言。担任吏部尚书的陈俊率九卿上朝陈述时弊,共有二十件事,都痛切时政弊端,也大多被宪宗所采纳,只是因为对权佞不利,屡屡被阻挠,无法得到实行。成化二十二年(1486),陈俊已在户部、兵部、吏部三部尚书职上任满九年。虽然因为名德老成,被宪宗所信赖,但陈俊却激流勇退,乞求致仕,但宪宗不允准,赐给羊酒和宝钞表示安慰挽留。陈俊回南京后,再次托病决意乞休,宪宗只好加太子太保,允准陈俊致仕,并赐予玺书,驰传还乡,有司月给米二石,岁夫四名。弘治元年(1488)二月,陈俊病逝,终年70岁,被赐封康懿,特遣官员主持祭祀,办理丧事。

陈俊居官四十年,励志自持,凭借综练之才,在所有担任的职位上,都政绩卓著,所作所为,有声有色。他位登八大尊位,历官户、兵、吏部三部待郎、尚书达二十年之久。他为人沉毅简重,清廉从政,官为六卿,却如同寒土。陈俊的同僚、江苏泰州人、户部、吏部侍郎储巏曾经称赞陈俊说,在六卿大臣中,论“清修慎重,端立庙堂,足以镇雅俗、表后进、负德望之大体者,必首反焉”。 储巏与朝野君臣公认,若称得上是居庙堂之高却又能稳重慎独、堪称宏才大略、辅国才器的人,首推陈俊。

参考《明史》及阮其山等人文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