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曾是中國人的口糧,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它是冒著生命危險引進的!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業大國,解決吃飯問題是民生重中之重。雖然在今天餓肚子早就不存在,但是在父輩們的記憶裡,這曾經是一個天大的難題。而提到吃飯問題不得不提起中國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授,可謂是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在此之前,在中國歷史上,也出現了這樣的一個人,為解決中國人吃飯的問題,冒著生命的危險,最終為無數的人填飽了肚子,直到今天我們還有很多人在吃它。

它曾是中國人的口糧,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它是冒著生命危險引進的!

農業種植本來就是靠天天吃飯,如果恰逢那一年的天氣不好,加之古代農業技術落後,導致的結果很可能就是農作物顆粒無收,吃不飽飯是常有的事,甚至還有更嚴重的後果。但這個問題從來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中國人自古以來主要以小米大麥作為主要主食,而這兩種農作物又恰恰是最受天氣因素和地域所影響的。

它曾是中國人的口糧,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它是冒著生命危險引進的!

如果有一種農作物,不僅產量大,受天氣等自然災害影響最低,並且不受地域影響,老百姓也就再不會受到飢餓的影響了。可是放眼中原大地,在當時卻並沒有這種農作物存在。

在明朝萬曆年間,福建有一個叫陳振龍的商人,他同他的兒子在菲律賓做生意,主要是兩國之間的商品貿易。他深知民間疾苦,在海外經商貿易中,他經常走進當地的田間地頭,瞭解外國人的生活情況。當時的菲律賓被西班牙殖民統治,因此菲律賓算的上是一個比較先進的國家,這也更加讓陳振龍希望能在這裡學習到更多的先進技術從而引進國內。

它曾是中國人的口糧,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它是冒著生命危險引進的!

於是這一天他發現了在菲律賓的田間地頭裡,種植著由西班牙人引進來的一種名叫“薯”的農作物,它不僅產量大,在種植上不受地域影響,並且很美味還能夠填飽肚子。陳振龍十分興奮,希望馬上將它引進國內。可是在當時西班牙統治的菲律賓,他們以保護物種為名,嚴禁將薯私自帶到別的國家種植,違令者將被處死。

它曾是中國人的口糧,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它是冒著生命危險引進的!

此時的明朝,各地百姓都面臨著餓肚子。陳振龍父子決定冒險試一試,希望將這種農作物引進國內,大面積種植,解決百姓的饑荒問題。即便是冒著生命危險,這對父子依舊決定冒險試一試。於是他們將薯藤纏在貨船的綁貨物的繩子裡,做好偽裝,並且成功通過了菲律賓海關的檢查。

它曾是中國人的口糧,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它是冒著生命危險引進的!

陳振龍父子將冒生命危險帶回來的薯藤在家鄉種植,很快就獲得了豐收。薯的產量很大,被官員引導推廣到全國種植,並且這個從菲律賓引進的薯被命名為番薯。因為在明朝中期以前,菲律賓一直是明朝的藩屬國,從菲律賓引進的薯,自然被稱作番薯。從此中華大地上出現了一種新的農作物,番薯,無數人的溫飽問題得到緩解。

它曾是中國人的口糧,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它是冒著生命危險引進的!

番薯從明朝被引進之後,乃至後來的清朝、甚至解放後,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老百姓吃飯問題,並且一度成為百姓的口糧,是各個時期不可或缺的食物,直到今天很多人依舊在吃它。當地人為了幾年陳振龍父子,為他們修建了一座先薯亭,以此紀念他們冒著生命的危險,從菲律賓引進番薯的壯舉。

它曾是中國人的口糧,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它是冒著生命危險引進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