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意當職教老師的人越來越少了,談談職教師資培養的前世今生

願意當職教老師的人越來越少了,談談職教師資培養的前世今生

職教師資“三少”困局


當前職教師資面臨‘三少’的難題,三少的具體表現是,報考高校職業技術教育專業的學生少,該專業從事職業教育的畢業生少,進入職教師資隊伍的青年教師留下來的少。職業教育在招生就業方面面臨的困境,在師資培養和選拔上同樣存在。

根據同濟大學對某大學職業技術教育專業學生進行的“職教教師身份認同度現狀”調查顯示,2012-2016年,該專業本科生進入職教系統的學生比例最高的年份僅為5.6%,2016年竟沒有一個學生進入職教系統,近兩年才開始有研究生進入職業院校,但進入比例並不算高。

調查發現,職業技術教育專業學生對職教教師的身份認同度並不樂觀;自我發展前途不大、社會認同度低、學生素質較差是干擾職教教師身份認同度的主要因素;發展前途、待遇薪資、學生素質這三方面的差距使學生的就業方向更傾向普教教師,在普教與職教崗位相同機會選擇下,63.33%的學生更願進入普教系統。

一方面是高校畢業生不願意投身職教教師行列,另一方面是職業院校又面臨師資緊缺的困局。據浙江工業大學中國職業教育發展與評價研究院副院長陳衍介紹,我國中職教師數量從2011的121.11萬,下降到2015年110.18萬,“總量呈下降趨勢,數量仍顯不足。”

另據中國教科院職業與繼續教育研究所副所長馬延偉介紹,近年來,儘管中等職業教育生師比逐年下降,但西部地區教師數量短缺仍較為明顯,2015年西部中職院校生師比高達24.49。

看點02職教師資培養的前世今生


我國職教教師體系化培養培訓始於改革開放初期。到上世紀末,以全國重點建設職教師資培養培訓基地為依託,職業技術師範學院和普通高等院校二級學院共擔的職教教師培養培訓體系逐步形成。

華東師範大學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長石偉平教授回憶:“從1979年到1988年,我國先後新建立了20所獨立設置的職業技術師範院校。這些院校在1994到2000年間經過合併、增補、改名,最終形成了8所規模相對穩定,兼具人才培養、職教研究、信息交流、服務諮詢四大功能的職業技術師範院校。”

1999年,我國職教師資開始從注重職前培養走向強調職前培養、職後培訓一體化階段。具體來說,就是在一些高校建立職業教育師資培訓基地,除了培訓也承擔培養任務。

這就是今天一些大學中存在的職業技術教育學院,它們承擔本科、研究生層次的師資培養,比如天津大學、同濟大學、四川大學、浙江工業大學等,職教師資培養逐步由“獨立”走向“開放”。

為加快中等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2015年4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決定將教育碩士的培養目標擴展到中職學校教學及管理人員,決定在“教育碩士”中新增“職業技術教育”專業方向,開展“教育碩士(職業技術教育)”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和培養工作試點。

“從職教師資培養培訓的發展歷程來看,基本上是應急發展、應需發展,是被動發展,而非系統設計的結果,儘管不完美,但具有真正的中國特色。”石偉平評價。

看點03職教師資培養培訓面臨的尷尬


時至今日,當初“志在”培養職教師資的8所院校,“職教”烙印都在不同程度地消退。有的學校從名稱上,已經看不出培養職教師資的“痕跡”。比如,常州職業師範學院幾經易名,成為現在的江蘇理工學院;曾經的河南職業技術師範學院也去掉職業技術和師範的光環,改為河南科技學院;剩餘的學校,則多改稱“工程師範”或“科技師範”。

用石偉平的話說,對於許多職業技術師範院校來說,培養應用型職教師資已經不是主業。近幾年的情況更甚,據石偉平了解,某職技高師職業技術師範教育類專業,2000年有10個專業招生1052人,2015年已經減少到5個專業356人。

“在綜合性大學,特別是‘雙一流’建設的背景下,教育學本身就不是主流學科,長期處於邊緣化的困境,職業教育、職教師資人才的培養,更是如此。本科生的專業面臨裁減,研究生的招生規模沒有擴大。”雲南大學職業與繼續教育學院副院長王雯慨嘆。

不僅作為職教師資培養的“專業戶”——職業技術師範學院的職教特色在逐漸“褪色”,一些綜合性大學也在不斷縮減職教師資的培養“陣地”。這些普通高等院校的二級學院並沒有真正獲得高校辦學的學科優勢,反而因此抹殺了應用型專業的特色,並逐漸削減甚至關閉原本設置的職教教師培養專業。

作為一所綜合性大學,浙江工業大學在1985年即開始進行職業師範教育,在浙江省第一個獲批職業技術教育學碩士授權點,併成為浙江省職業教育師資培訓中心、國家職教師資培養培訓重點基地。談起培養職業教育專業師資的感受,浙江工業大學職業技術教育學院院長邱飛嶽說:“就全國同類學校而言,師資是培養既掌握專業,又懂師範教育的人才的最大桎梏。”

“學科交叉複合型專業要求多元學科背景,但這樣的人寥寥無幾,同時在學校進人門檻壓力下,只能考慮單學科人才引進+組建綜合型教研團隊的形式。”浙工大職業技術教育學院技術師範系主任杜學文表示,師資引進難、生存難、提升難,學科交叉領域“夾縫現象”導致青年教師生長空間和上升通道狹窄。

看點04破解職教師資之困


如何破解職教師資之困呢 ?

把職業教育學提升為一級學科或研究開發適合我國國情的職業學校教師勝任力模型,根據專業教師、文化課教師、實習實訓指導教師分類建構;加強職教教師培養培訓工作的研究,設立專門的研究機構,專題研究我國職教教師培養培訓一體化的制度與模式,當下尤其要探索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現代學徒制背景下的雙師結構師資隊伍建設的路徑與方法。

“參照普教體系公費師範生學費減免的招生政策,就業時給予一定政策照顧,例如落戶指標的增加、薪酬的增長。”孟慶國建議。

“結合職業教育師資的職業性、學術型、教育性的特性,構建職業教育師資資格制度體系,為構建由高等學校、職業師範大學、企業、高等職業院校和社會組織多元協同的職業教育師資培養體系創造條件。”天津大學職業技術教育學院副院長潘海生呼籲。

“進一步建立職教教師隊伍建設制度、職教特色的資格准入制度、規範化的兼職教師引入制度。”陳衍建議。

兼任浙江省職業教育師資培訓中心主任的邱飛嶽介紹說,為了破局,浙江工業大學和省師培中心在長期實踐探索的基礎上,總結提煉出以“本碩銜接、雙培一體、四環聯動”為核心的浙派職教卓越教師教育模式,以滿足現代職業教育的師資保障需求。

教師質量是決定職業教育辦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核心要素。此次會議發出倡議:教育大計,教師為本。當前我國職教教師教育工作與快速發展的職業教育形勢還很不適應,還存在著教師選拔、體系建設、質量提升、政策支持等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推進職業教育現代化進程,必須高度重視和研究解決職教教師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矛盾和主要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