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大數據如何爲高職院校「扭轉乾坤」|乾貨

近年來,高職院校始終堅持以就業為導向,堅持校企合作,促進畢業生就業。然而,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對高職院校專業的科學設置與調整提出了新的挑戰,為實現新時期高等職業院校建設目標,科學合理的專業設置、及時準確的專業動態調整成為了學校關注的重點。怎樣才能高效定位需求,又該以什麼為參考檢驗高校培養的適配度?本文將從數據出發,提供一種考察思路供高校參考。

方調研考察,瞭解人才需求

實現高質量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前提是準確的社會人才需求定位。在此過程中,學校首先要主動對相應地區、產業、行業乃至企業的需求展開調查,通過整合相關文件,邀請相關企業/專家,開展相應調研等方式,對人才需求方的發展現狀與未來幾年間的大致趨勢做到基本瞭解。在此基礎上明確學校的專業結構設置與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人才需求類型特點相匹配。

梳理專業布點,找準特色定位

為了教育資源的更高效利用和分配,學校在專業設置上不僅要考慮人才需求方的特點,還要考慮同類定位院校的專業開設情況,通過對全國及本地區專業布點現狀與變動趨勢的分析,結合本校專業設置情況,一方面可以從專業設置整體統籌規劃層面減少不必要的競爭,避免陷入專業特色難以凸顯,難以對學校間共贏發展產生良性促進的困境。另一方面,就學校內部來講,對自己的專業類別聚集度統籌分析,可以更加直觀地觀測本校的專業培養定位,為學校更加明確的定位與發展規劃提供參考。

洞察雙邊需求,靈活調整招生

近年來,國內高職院校中招生不足的現象屢有發生,生源困境成為困擾許多高校的一大難題。而根據麥可思過往的生源調查經驗,“就業前景”和“有想學的專業”往往是絕大多數高職院校新生在擇校時首要關注的兩項因素。

看大数据如何为高职院校“扭转乾坤”|干货

依此來看,瞭解自己所服務地區對各專業人才的需求情況,又對考生在專業選擇上的興趣特點有一定掌握,可以使專業開設與招生計劃的修訂更加貼合雙邊需求。從短期來講,有利於提高學校的招生競爭力,從長期來講,這也為高校實現為學生個人發展訴求與社會發展人才需求之間建立起更高效匹配的橋樑打下堅實基礎。

看大数据如何为高职院校“扭转乾坤”|干货

此外,學校可通過調研手段對一些社會公眾認知上存在盲區或誤區的專業進行定位,在後續的招生宣傳中有針對性地引導,傳遞正確的專業認知,減少社會和考生對特定專業的誤讀,一方面能夠幫助考生在報考過程中做出更加理性與科學的判斷與選擇,另一方面也可以幫助學校與專業招到與培養意向更加匹配的學生,為在校期間的教學培養打下良好基礎。

關注學生成長,改進培養質量

高職院校專業動態調整工作的落實效果,不僅取決於科學合理的規劃與設計,更在於各項規劃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完成和落實,而學校在各類資源上的支持與投入能夠在多大程度上為專業的人才培養提供支撐,是評估各項調整計劃可行性的客觀前提。這一判斷不應僅以簡單的學校投入統計來測量,作為各項資源的最終服務對象,學生對各項培養條件反饋應成為重要的考察依據之一。

看大数据如何为高职院校“扭转乾坤”|干货

舉例來說,一所學校圖書館的建設質量,不應簡單以資金投入或藏書量為單一參考標準,學生對該項設施的滿意度反饋可以更為直觀地反映學校相關設施與服務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滿足學生在學習與發展中的相關需求。

看大数据如何为高职院校“扭转乾坤”|干货

此外,為了深入落實提高質量內涵的發展精神,在學校專業調整的落實檢驗與改進中,建議高校對學生的各項能力素養的增值情況展開跟蹤觀測,將觀測結果與學校的培養規劃及社會實踐需求進行對比,有助於在培養過程中及時發現問題進行調整。同時也可以通過本校學生能力提升情況與同類院校學生的對比,提前檢驗學生在相應素質上的競爭力。

多維考察就業,檢驗培養質量

就業是檢驗培養結果的一個重要觀測點。以為專業動態調整提供參考為目的的考察評估,可以從三個方面就學生短期和中期就業情況對自身展開分析。

看大数据如何为高职院校“扭转乾坤”|干货

一是由就業去向切入,首先從整體上看,畢業生中實現就業的學生比例是否達標,對本地區的人才貢獻情況如何(本地區就業比例)。

看大数据如何为高职院校“扭转乾坤”|干货

更具體一些來看,在本地就業的畢業生就職的行業、職業、服務僱主類型等去向分佈是否與地方社會經濟發展規劃與需求匹配,都是能夠有效反映學校對地方人才貢獻情況的數據依據。

二是在校期間學校的課程、能力等培養對學生實際工作發展中幫助性與重要性為何,以及在學生工作發展中較為重要的培養內容上,學校的教學與培養是否能夠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通過這一考察,學校一方面可以觀測到自己在各培養環節的設置或側重與社會生產實際是否協調匹配,另一方面可以瞭解在重要環節的完成度上是否達標。

最後,隨著高職學生的就業達成情況逐漸趨於穩定,國家和高校對高職畢業生的就業關注不再停留在就業率層面,以教育部職成司發佈的《關於編制、發佈和報送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2018)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為例,《通知》中“計分卡”部分,除就業率外,還包含月收入、理工農醫類專業相關度、母校滿意度、自主創業比例、僱主滿意度、畢業三年職位晉升比例等指標。由此可見,在高職畢業生的就業問題上,社會與高校的關注熱點已經從基礎的就業率逐漸向就業質量升級。

因此,在專業調整的過程中,高校對服務人才需求的著力點,也不應僅止步於為社會培養的人才數量,還應進一步檢驗人才培養質量。在具體的數據指標選取上,上述“計分卡”中的指標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高校培養的畢業生在工作實踐中表現出的發展質量,高校可以此為參考。

通過多方定位人才需求,統籌梳理專業布點,可以幫助高校初步掌握專業發展的背景環境,而對人才培養三個環節“招生、培養與就業”的逐一核查,旨在將優勢與問題具體定位,為調整與改進提供細節依據,達成以科學量化的數據分析,為合理準確的專業設置與調整提供保障的考察目的。

看大数据如何为高职院校“扭转乾坤”|干货
看大数据如何为高职院校“扭转乾坤”|干货

本文為麥可思專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