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故事,就能改變人生嗎?

一則故事,就能改變人生嗎?

站著說話不腰疼的抒情

 有家知名雜誌的宣傳語為“一則故事,改變一生”,此言聽起來,很詩意,但是否實際呢?

 有人在網上就如此提問:一則故事,改變一生?提問者最終採納的網友答案為:一般情況一件事可能會令當事人改變一生的命運或改變一生的為人處世,但一個故事能改變一生的幾乎沒有,如沒有刻骨銘心的遭遇怎會改變其做人的本性。此回答,我也覺得很不錯。不過,我還想補充的是,即便是經歷刻骨銘心的事,也未必能改變自己的思想和行動,因為好了傷疤忘了疼乃人之常情。

 誰沒有看過聽過充滿正能量的東西,誰沒有激情澎湃過?誰沒有渾身充滿了向上的力量過?一首歌曲,一個故事,一本書,一場電影,一堂講座,都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可是這樣的效果,又能持續多久呢,又有多少被落實到受者的人生行動上,有多少能影響受者的人生之軌跡。

 比如說充滿英雄主義的電影,就是我這樣的中年人,看了都能熱血沸騰,似乎立刻能找回沉寂已久的激情,可是當我走出電影院,回到現實的人世時,我的激情就會消失一大半,等第二天一覺醒來,電影早就拋在腦後了。

  一則故事,改變一生,簡直就是太瞧不起人的世界觀價值觀了。人的世界觀價值觀是相對固定的,倘若如牆頭草隨風倒,那人也將活得很累很累。今天,看張三這樣說話處事,覺得極好,我應該學;第二天,看到李四當作家很自由,決心也要當作家;第三天,見王五在法庭上單口戰群雄,太帥了,覺得還是當律師好……這樣變來變去,何日是個頭。故事對於這種人,倒是可以輕而易舉地產生影響,但是要知道,影響來得容易,去得也會容易。

  請問能改變別人一生的故事的主人公是否因此故事而改變自己的人生,請問講故事的人是否因故事改變了自己的人生。當然,前者有時是莫須有,有的名人的勵志人生故事,其實是後人編造的。後者是值得探究的,倘若講故事或編故事的人自己都沒因故事而改變,怎麼指望故事會改變讀者的人生呢?

  倘若一則故事能有如此之神力,我倒是有個想法,將這樣的雜誌拿給犯人看,請能講這樣的故事的人到監獄給服刑人員上上課,以便讓他們早點幡然醒悟,早點出獄重新做人,這將是多麼美妙的事呀!當否?

  臺灣作家蔣勳說:“如果人用一兩個字就能說出生命的答案,是會害人的,生命太豐富、太複雜了,以至於到最後連是憂愁還是喜悅都不一定能分清楚。”而比起人的生命,人世更加複雜,豈是一個故事就能乾坤大挪移的。

  一則故事,能改變人生,就跟趙本山在小品中的一句臺詞一樣搞笑——“我這輩子就靠這個笑話活著了”,一個笑話,再怎麼招笑,你笑過一百次,一萬次,你還能再笑得出來嗎?

  你會為自己或孩子尋找能夠改變一生的故事嗎?

一則故事,就能改變人生嗎?

在網上,看了六六寫的一篇名為《永不抱怨》的散文,我心裡充滿著不吐槽不快之感。

  那篇文章寫道:如果你研讀馬雲的人生,在前37年裡,他的人生就充斥著兩個字:失敗。37歲之後,他突然就飛黃騰達了,秘訣就四個字:永不抱怨。我對這四個字的體會越來越深。原因是我接觸的成功人士近期進入核爆炸狀態,我和這些人打交道,再加上我自己的體會,發現,成功的秘訣就是這四個字:永不抱怨。我很欣賞投資人呂超。合作的初期,我對他的折騰,那叫無事生非。先是簽了電視劇 《寶貝》,交了兩集半劇本後我跟他說,對不起,我要改寫《心術》了。他說,好。撕毀合同重籤。《心術》在寫作過程中,導演因與呂超從未合作過,對他心存疑慮,要撤銷合作。誰知,他又說好。我說,預付款我退你,他說不用,遲早會合作的。我曾不好意思地跟他道歉,誰知,他回答,我的工作就是解決問題,沒有問題我就心慌。你有任何問題,都可以交給我。整個交往過程,我發現,呂超從不抱怨。他的一條短信,我留到今天:要做事,不僅要能屈能伸,還要任勞任怨。

  

一則故事,就能改變人生嗎?

我覺得,世上任勞任怨的人並不少,並不像某些成功人士以為的那樣稀缺,至少是要遠比所謂的成功者多得多吧,成功者總共才有多少呢?為何任勞任怨者還有沒成功的呢?請問六六這又該如何解釋。

  王鼎鈞說的好,“身居社會上層結構的人士,一向把'應然'當做'實然'來表述,空包彈滿天飛”,永不抱怨就會成功,這不過是在事理上成立罷了,也就是把“應然”當“實然”了。不抱怨,無非是你工作起來會一心一意,工作賣力容易出成績;不抱怨,你會工作紮實,別人願意與你合作;不抱怨,給人留下很好的印象,打動人,獲得別人的惻隱之心,收穫想不到的人脈資源。但這個假設的前提,是指望能夠投桃報李。如果不能夠投桃報李呢?

  比如單位裡的業務骨幹,領導總是喜歡以各種理由拒絕放走,身邊這樣的事例太多了吧。對此,業務骨幹該怎麼辦呢?繼續永不抱怨地幹活嗎?這樣做會收穫什麼樣的結果,遇到的是比較說話算數的領導,會兌現自己對業務骨幹的承諾,考慮給業務骨幹給予補償。倘若遇上的是說話不算數的領導呢,領導自己幹幾年,拍拍屁股就走了,早把放不放你走忘到腦後了。換了下一任領導,更不會放業務骨幹走了,因為誰不怕後院起火,有業務骨幹支撐著多好。

  

一則故事,就能改變人生嗎?

耶穌說:“打右臉給左臉,勿以眼還眼、以牙還牙,愛仇敵”。木心是這樣理解這段話的:這其實是韜略,是戰術。兩個好人誤會了,一方解釋不了,或來不及解釋,一方情急動手了,被打的不還手、不躲避,打的那個就會自省:他是好人啊,慚愧啊,誤會他了,委屈他了。這種忍辱功夫,以柔克剛,是為使人愧悔,是感化的戰術——優待俘虜、大赦戰犯,都出於這個原則。但耶穌的心理戰限於好人之間。歹人、不義之徒,打了右臉打左臉,剝了外衣剝內衣。

  同理,不抱怨,可以針對的是好人,或是不好不壞的人。你若面對一個壞人,面對一個個陷阱,還不抱怨,還不懸崖勒馬,就等於白白被人家戲耍了。

  有人會說,面對壞人,你抱怨也沒有用。的確,抱怨沒用,但是抱怨之後,你就得思考如何調整自己,做出明智的選擇。否則,就很容易一條道走到黑,或是在等待時來運轉中耗掉生命的黃金期。

  六六說:“把時間花在進步上,而不是抱怨上,這就是成功的秘訣。”而實際上從六六這篇文字,就能看出,她自己是在不斷更換自己的選擇的,比如劇本的選擇、裝修的選擇,她自己怎麼不不抱怨呢?“我訂了客衛的牆磚和地磚,這是我自己選的。等我看到半壁江山的時候,我竟然後悔了。我說,這不是我想要的!”這不就是在抱怨自己嗎?然後給他人制造麻煩。

  對於務實肯幹的人,重要的不是抱不抱怨,而是調整、選擇。要根據變化,實時做出調整,這樣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路,抓住稍縱即逝的機遇。

  另外,六六又怎知道馬雲37歲之前從來沒有抱怨過呢?我不相信年紀輕輕時的馬雲就已有那麼深厚的定力了,能夠寵辱不驚。

一則故事,就能改變人生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