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逐》——寓於槍聲和火藥的暴力美學電影

《放逐》——寓於槍聲和火藥的暴力美學電影

武俠片的要義在於冷兵器碰撞的清脆悅耳,在於高手過招時一招一式的考究。手起刀落瞬間,該站的站,該躺的躺,幾個鏡頭切換下來,氣氛、場面、寫實感恰到好處。對於杜琪峰來說,寓於槍聲和火藥的暴力美學是在吃透前者基礎上對槍戰最完美的詮釋,片中人物就是武俠,握在手裡的槍就是劍,扣動扳機的瞬間,揚眉劍出鞘,沒有撕心裂肺的咆哮,沒有頻頻交換的暗語,有的只是把握節奏的槍聲、瀟灑的走位和彼此間默契的眼神。

《放逐》——寓於槍聲和火藥的暴力美學電影

在很多反應時代背景的槍戰片中,人物出場就是齊刷刷的一水黑,為了描寫大場面,這也爆炸那也爆炸。一場槍戰下來,扭屁股的扭屁股,作秀的作秀,煙熏火燎毫無美感。而在電影《放逐》裡,你能從槍響的那一刻讀懂人物內心,讀懂兄弟讀情義,讀懂影片所反映的時代,正因為是男人的戲,所以每一槍都要賦予其特殊的含義。

《放逐》——寓於槍聲和火藥的暴力美學電影

《放逐》講述了澳門迴歸前夕,葡國人跑路,黑幫勢力開始明刀明槍的角逐,大家都趕這幾天清算舊賬。殺手阿和(張家輝飾劇)與妻子帶著剛滿一個月的孩子重返故地,阿火(黃秋生飾)與阿波(林雪飾)奉黑社會老大大飛(任達華飾)的命令前來追殺,但另一對好兄弟阿泰(吳鎮宇飾)與阿貓(張耀揚飾)聞訊趕來阻止。五個從小一起玩到大的男人,卻在某天因為不同的使命而拔槍相向,又念著同一份情義而義無反顧的走到一起,即便是與整個黑幫作對,也不覺得孤獨畏懼,面對死亡,也不會鼻涕眼淚的哭作一團。

《放逐》——寓於槍聲和火藥的暴力美學電影

電影裡的多處對比讓人無限感慨,爾虞我詐的江湖,兇狠殘暴的黑幫,出賣各種消息的旅館老闆,見錢眼開的黑市醫生,翫忽職守的澳門司警以及貪戀不義之財的妓女。世道在變,外界因素都在變,人人都為自己的利益而拼殺,幕後的玩家各個等著發財,而衝在一線的殺手看似冷酷卻有情有義。兄弟五人最能體會江湖的險惡和人情的冷漠,他們是幫會的棋子,是馬前卒,稍有差池就要小命不保。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中,他們就像一根根乾柴,在黑夜籠罩的氣氛中,聚到一起彼此燃燒。

《放逐》——寓於槍聲和火藥的暴力美學電影

杜琪峰的《放逐》,情感不流於表面。片中五位情深義重的殺手談不上偉大,看過電影后,小人物的形象卻高高地立在觀眾腦海中。放逐,顧名思義,五人都是一群被社會拋棄、流放的邊緣人,他們問的最多的就是:去哪啊?他們沒有了方向,哪都可以是路卻哪條路都走不通。阿和本來都攜妻兒跑路了,卻又莫名其妙的回來,當阿泰問他為什麼又回來的時候,他也只是隨口說了一句:我喜歡。其實他也不想回來連累兄弟,只是無路可走。

《放逐》——寓於槍聲和火藥的暴力美學電影

”一噸黃金有多重?“”我想有100多斤吧。""哪有那麼少,笨蛋!""我猜有一萬斤。“”哪有那麼多!”。阿和死後,四人兜兜轉轉來到觀音山,面對押運而過的一噸黃金,他們似乎心裡沒有概念,也許作為殺手,對金錢的渴望沒有那麼強烈,兄弟手足才是他們活下去的意義。影片結尾,大飛哥通過阿和的妻兒來要挾四人,結果他們捨棄了黃金,義無反顧的回去救嫂子。這就是杜琪峰對情比金堅四個字的深刻詮釋吧!

《放逐》——寓於槍聲和火藥的暴力美學電影

影片中阿和家的槍戰是五兄弟相逢時的“見面禮“,彼此為了試探,打得火熱卻不想至對方於死地。豪華飯店和破舊居民樓裡的槍戰,為了兄弟,激烈的對射與無奈的靜默交織。觀音山下的槍戰,完全是為了玩,幾個人湊在一起比誰的槍法更準。而影片結尾發生於謝夫旅館的槍戰,為了救贖,一番混戰後,兄弟間彼此微微一笑,視死如歸。不同的場景,不同的人,不同的槍響卻被杜琪峰穿針引線地連貫起來,構成了一曲悲壯的交響樂。

《放逐》——寓於槍聲和火藥的暴力美學電影

為拍攝一場大型槍戰戲,每位演員都不容有失。一輪火併後,杜琪峰看回放,覺得未盡完美就要重拍,一直到自己滿意了才收貨。為求效果更佳,杜琪峰除安排演員練槍外,還特別從美國訂購道具手槍及子彈,一場戲便用上五千枚子彈及反應彈,花費共二百多萬元,杜琪峰更直言本片是他的個人作品中用子彈最多的電影,共一萬八千粒。《放逐》正是因為導演把控到位及演員的敬業,成功入圍第63屆威尼斯電影節競賽單元,也讓杜琪峰的槍戰片風格享譽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