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28淞滬抗戰看蔣介石的不抵抗

近些年來,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否定歷史,藉口張學良表態沒有老蔣不抵抗手令一事,把九一八不抵抗的責任全部推給張學良,而對蔣介石和南京國民政府的責任一推了之。實際上只要認真地看一下當時蔣介石和南京政府的表現,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張學良是在執行蔣介石的戰略方針,以退讓來避免和日本發生全面戰爭,以集中力量完成反共攘內的主業。這一點從九一八事變後發生的一·二八淞滬抗戰中蔣介石和南京國民政府的表現會看得更加清楚。

這裡說的淞滬抗戰不是1937年八一三淞滬會戰,而是指1932年1月28日~3月3日發生在上海的抗日戰鬥,史稱1.28淞滬抗戰。當時918事變已經發生4個月。全國人民對日本的侵略義憤填膺,反日情緒高漲。就常理而言,日本已經侵佔了中國東北,中日兩國已經成了不共戴天的敵國。地處中國心臟地帶上海的日本租界裡的日本人應該夾著尾巴而免遭中國的報復。蔣介石的南京國民政府如果真心抗日的話,也應該出手清除心臟地區的毒瘤,至少也應該做做姿態對日本租界進行封鎖監視,可是這一切都沒有發生。而日本關東軍為掩護炮製偽滿洲國傀儡政府的陰謀,使侵略中國合法化,竟敢蓄謀在上海製造事端,以轉移國際對中國東北的視線,減輕其推出“滿洲國”的壓力。

1932年1月18日,經過周密策劃,田中隆吉與女間諜川島芳子策劃,唆使日僧天崎啟升等五人向馬玉山路中國三友實業社總廠的工人義勇軍投石挑釁,與工人發生互毆。並趁亂操縱流氓漢奸將兩名日僧毆打至重傷,其中一人死於醫院。日本隨即以此為藉口,指使日僑中的一夥暴徒焚燒三友實業社,砍死砍傷中國警員。又煽動千餘日僑集會遊行,要求日本總領事和海軍陸戰隊出面干涉。暴徒滋事後,日本總領事向上海市長提出道歉、懲兇、賠償、解散抗日團體四項無理要求。日軍同時對上海大量增兵,積極進行戰爭準備,其狂妄令人髮指。當時駐守上海的是國軍第十九路軍,共有3萬人。駐紮在無錫、蘇州浙江以及在杭州、贛東的蔣蔣介石嫡系部隊共約60個師兵力。而日本兵開始只有駐上海日軍有海軍陸戰隊1800餘人及武裝日僑4000餘人,如果蔣介石決心抗戰,上海的日軍根本抵抗不住。但是,南京政府卻再次執行了不抵抗政策。軍政部長何應欽令上海市長吳鐵城於28日13時45分全部接受日方提出的無理要求,同時急電駐守上海的第19路軍忍辱求全,不許還擊。當時被逼暫時表面下野的蔣介石也委託國民黨元老張靜江說服蔡廷鍇避免與日軍衝突,並調憲兵第16團接替上海第19路軍防務。可是日方接到吳鐵城答覆後,表示"滿意"的同時,卻又以保護僑民為由,要求中國軍隊必須撤出閘北,而且不待答覆便於當晚突襲駐守閘北的十九路軍。日本帝國主義蓄意製造的一·二八事變,在日軍不宣而戰的情況下爆發了。而十九路軍並沒有像東北軍那樣接受不抵抗的命令,而是對日寇奮起還擊。

從1.28淞滬抗戰看蔣介石的不抵抗

十九路軍抗戰圖

十九路軍在中國歷史上是赫赫有名的一支部隊,它和東北軍一樣不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而是由陳銘樞一手組建起來的廣東軍隊。它的前身是李濟深為軍長的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十師,陳銘樞為師長蔣光鼐為副師長,蔡廷鍇為屬下團長。而第四軍就是在北伐戰爭中,被譽為"鐵軍"的部隊,戰鬥力極為強悍,屢立戰功。後來第十師亦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下轄第十師、第二十四師(原第四軍葉挺獨立團擴編)及第二十六師。1927年,中國共產黨發動南昌起義,第十一軍時由葉挺任代軍長,第二十四師及第十師都在葉挺的指揮下參加了起義。但蔡廷鍇的第十師後來離開共產黨控制,轉往福建並重新由陳銘樞節制,改向蔣介石效忠。1930年2月至3月,中原大戰中他們幫助蔣介石擊敗馮玉祥與閻錫山。同年7月,被合編為國民政府軍第十九路軍,由蔣光鼐為總指揮,蔡廷鍇為軍長。十九路軍的實際控制人陳銘樞任京滬衛戍總司令官兼代淞滬警備司令,當時沒在上海。

從1.28淞滬抗戰看蔣介石的不抵抗

左起:蔡廷鍇、蔣光鼐、陳銘樞

1932年1月28日夜,當日軍悍然發動進攻後。第十九路軍就地抵抗,淞滬戰幕由此拉開。在這危急形勢下,違揹人民意願的蔣介石完全喪失抗戰到底的決心和勇氣,蔣介石集團不但不援助第十九路軍抗戰,反而百般阻撓。指責蔣光鼐不從軍令,影響了同日本的和談妥協,悍然決定對第十九路軍停發軍械彈藥軍餉,致使這支熱血的愛國軍隊處境困難,連手榴彈都不夠使用。甚至連冬裝都不下發,讓將士們身穿單衣在寒風中參加戰鬥。國軍空軍收到密令:“對日海軍,決不拋擲炸彈”。國軍海軍與日本海軍達成“互不攻擊,以維友誼”協議。海軍部長陳紹寬緊急命令各艦:“日海軍炮擊獅子山及南京市,與我海軍無干!非日艦炮擊我艦,不準還擊”。駐紮在上海周圍的60個師的老蔣嫡系部隊,都收到軍政部通令:“十九路軍有三師十六團,無須援兵,儘可支持。”“各軍將士非得軍政部命令而自由行動者,雖意出愛國,亦須受抗命處分。”因此皆按兵不動。

日軍的暴行和國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引起了全國人民的憤慨。上海日本紗廠工人六七萬人罷工,聲援第十九路軍抗戰;全市紛紛組織義勇軍、敢死隊配合第十九路軍;在校學生亦紛紛請願,搗毀國民黨地方黨部,與第十九路軍並肩戰鬥。宋慶齡、何香凝號召上海市民,為這些英勇的將士們捐贈棉衣。在很短的時間裡,幾萬套棉衣迅速送到士兵們手裡。蔣光鼐、蔡廷鍇等愛國將領在全國一片救亡聲中,親率第十九路軍奮力抵抗,打退了敵人的進攻奪回了被日軍佔領的火車站,將其趕回租界。而蔣介石南京國民政府採取對日妥協政策,積極謀求與日本的妥協停戰。禁止進攻租界的日軍,使其緩過勁來。2月下旬,日軍猛增至8萬之眾,30餘架飛機向上海附近所有市鎮村莊大肆轟炸,第十九路軍在不到200米的短距離與敵肉搏多次,傷亡5000餘人,側背受到嚴重威脅,大有被截斷退路之勢,而蔣介石卻拒絕再派兵增援。在此情形下,浴血奮戰一個多月的第十九路軍,於3月1日含淚全線撤退。是役,十九路軍在人民支援下浴血奮戰,連續擊敗日軍進攻,使敵三易主將,數次增兵,死傷逾萬,受到沉重打擊。

實際上日本當時在上海挑釁時已斷定國民政府不敢開戰對抗,其行動只是為了轉移成立偽滿洲國的視線和國聯調查組的關注。沒想到十九路軍不聽命令奮起反抗,使自己處於東北與上海兩處作戰的壓力之中。由於日本此時還未做好全面侵華的準備,因此日本在認為已經達成了掩護推出偽“滿洲國”的預期目的的情況下,迫切需要早日解決上海問題,以便鞏固在東北的殖民統治。因此即就坡下驢,提出苛刻條件,同意停戰。

1932年5月5日,南京政府代表郭泰祺與日本特命全權公使重光葵分別代表中日雙方簽訂了《淞滬停戰協定》協定規定雙方自簽字之日起停戰;蔣介石南京政府承諾取締一切抗日活動,劃上海為非武裝區;中國不得在上海至蘇州、崑山一帶駐軍;而日本軍隊卻有權在公共租界暨虹口方面之越界築路,保持駐軍。使中國軍隊被擠出上海核心地區,為後來的八一三淞滬抗戰埋下了巨大的隱患。之後南京政府於1932年6月將第十九路軍調離抗日前線,由海道輸送至福建去進剿紅軍。

1933年10月,蔣介石調集大批軍隊對中央紅軍發動第五次大規模“圍剿”,命第十九路軍向閩贛邊界推進。蔣光鼐、蔡廷鍇等愛國將領對這種倒行逆施的行徑強烈不滿,憎恨蔣介石對日暫時妥協、排除異己、製造內戰的政策,於是醞釀調轉槍口反逆。

11月20日蔣、蔡率領全軍發動了震撼中外的“福建事變”,通電全國與蔣介石公開決裂,在福州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民主政府”,否認國民黨領導,推舉李濟深為國府主席。同時將第十九路軍改稱“人民革命軍”。

蔣介石得知此訊後急忙糾集正在向中央紅軍大舉圍攻的主力嫡系西進入閩,另從滬、杭一線抽調兩個師南下福建。第十九路軍在重兵壓境和飛機濫炸下節節抵抗,由於兵力懸殊,寡不敵眾,損傷慘重,加上當時毛主席被排除在紅軍領導層之外,十九路軍沒有得到共產黨的協助和聯合,最後招致完全失敗。蔣光鼐、蔡廷鍇、李濟深、陳銘樞、陳友仁等悲憤出走,餘部被迫於1月21日通電歸降,被蔣介石改編為國民黨第7路軍,後來又開往河南、皖南整訓。至此,一度輝煌的第十九路軍被徹底消滅。

把淞滬抗戰和九一八事變相比。同樣是日本人蓄謀挑釁,同樣是歸順蔣介石指揮的地方軍閥部隊防守,國民政府同樣要求不許抵抗。不同的駐守上海的中國軍隊沒有聽從命令,進行了英勇的抵抗。最後的結局也是相同的,中國軍隊不得不撤出戰場並被派去圍剿紅軍。而這支部隊也同樣發動了反蔣政變,甚至成立了與蔣介石分庭抗禮的獨立政府,只不過沒有捉住蔣介石。從中可以分析出,蔣介石的國民政府連在其統治中心地帶都不敢或不想抵抗日本人,在其勢力不大的東北就更不會與日本硬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