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28淞沪抗战看蒋介石的不抵抗

近些年来,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否定历史,借口张学良表态没有老蒋不抵抗手令一事,把九一八不抵抗的责任全部推给张学良,而对蒋介石和南京国民政府的责任一推了之。实际上只要认真地看一下当时蒋介石和南京政府的表现,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张学良是在执行蒋介石的战略方针,以退让来避免和日本发生全面战争,以集中力量完成反共攘内的主业。这一点从九一八事变后发生的一·二八淞沪抗战中蒋介石和南京国民政府的表现会看得更加清楚。

这里说的淞沪抗战不是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而是指1932年1月28日~3月3日发生在上海的抗日战斗,史称1.28淞沪抗战。当时918事变已经发生4个月。全国人民对日本的侵略义愤填膺,反日情绪高涨。就常理而言,日本已经侵占了中国东北,中日两国已经成了不共戴天的敌国。地处中国心脏地带上海的日本租界里的日本人应该夹着尾巴而免遭中国的报复。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如果真心抗日的话,也应该出手清除心脏地区的毒瘤,至少也应该做做姿态对日本租界进行封锁监视,可是这一切都没有发生。而日本关东军为掩护炮制伪满洲国傀儡政府的阴谋,使侵略中国合法化,竟敢蓄谋在上海制造事端,以转移国际对中国东北的视线,减轻其推出“满洲国”的压力。

1932年1月18日,经过周密策划,田中隆吉与女间谍川岛芳子策划,唆使日僧天崎启升等五人向马玉山路中国三友实业社总厂的工人义勇军投石挑衅,与工人发生互殴。并趁乱操纵流氓汉奸将两名日僧殴打至重伤,其中一人死于医院。日本随即以此为借口,指使日侨中的一伙暴徒焚烧三友实业社,砍死砍伤中国警员。又煽动千余日侨集会游行,要求日本总领事和海军陆战队出面干涉。暴徒滋事后,日本总领事向上海市长提出道歉、惩凶、赔偿、解散抗日团体四项无理要求。日军同时对上海大量增兵,积极进行战争准备,其狂妄令人发指。当时驻守上海的是国军第十九路军,共有3万人。驻扎在无锡、苏州浙江以及在杭州、赣东的蒋蒋介石嫡系部队共约60个师兵力。而日本兵开始只有驻上海日军有海军陆战队1800余人及武装日侨4000余人,如果蒋介石决心抗战,上海的日军根本抵抗不住。但是,南京政府却再次执行了不抵抗政策。军政部长何应钦令上海市长吴铁城于28日13时45分全部接受日方提出的无理要求,同时急电驻守上海的第19路军忍辱求全,不许还击。当时被逼暂时表面下野的蒋介石也委托国民党元老张静江说服蔡廷锴避免与日军冲突,并调宪兵第16团接替上海第19路军防务。可是日方接到吴铁城答复后,表示"满意"的同时,却又以保护侨民为由,要求中国军队必须撤出闸北,而且不待答复便于当晚突袭驻守闸北的十九路军。日本帝国主义蓄意制造的一·二八事变,在日军不宣而战的情况下爆发了。而十九路军并没有像东北军那样接受不抵抗的命令,而是对日寇奋起还击。

从1.28淞沪抗战看蒋介石的不抵抗

十九路军抗战图

十九路军在中国历史上是赫赫有名的一支部队,它和东北军一样不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而是由陈铭枢一手组建起来的广东军队。它的前身是李济深为军长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师,陈铭枢为师长蒋光鼐为副师长,蔡廷锴为属下团长。而第四军就是在北伐战争中,被誉为"铁军"的部队,战斗力极为强悍,屡立战功。后来第十师亦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下辖第十师、第二十四师(原第四军叶挺独立团扩编)及第二十六师。1927年,中国共产党发动南昌起义,第十一军时由叶挺任代军长,第二十四师及第十师都在叶挺的指挥下参加了起义。但蔡廷锴的第十师后来离开共产党控制,转往福建并重新由陈铭枢节制,改向蒋介石效忠。1930年2月至3月,中原大战中他们帮助蒋介石击败冯玉祥与阎锡山。同年7月,被合编为国民政府军第十九路军,由蒋光鼐为总指挥,蔡廷锴为军长。十九路军的实际控制人陈铭枢任京沪卫戍总司令官兼代淞沪警备司令,当时没在上海。

从1.28淞沪抗战看蒋介石的不抵抗

左起:蔡廷锴、蒋光鼐、陈铭枢

1932年1月28日夜,当日军悍然发动进攻后。第十九路军就地抵抗,淞沪战幕由此拉开。在这危急形势下,违背人民意愿的蒋介石完全丧失抗战到底的决心和勇气,蒋介石集团不但不援助第十九路军抗战,反而百般阻挠。指责蒋光鼐不从军令,影响了同日本的和谈妥协,悍然决定对第十九路军停发军械弹药军饷,致使这支热血的爱国军队处境困难,连手榴弹都不够使用。甚至连冬装都不下发,让将士们身穿单衣在寒风中参加战斗。国军空军收到密令:“对日海军,决不抛掷炸弹”。国军海军与日本海军达成“互不攻击,以维友谊”协议。海军部长陈绍宽紧急命令各舰:“日海军炮击狮子山及南京市,与我海军无干!非日舰炮击我舰,不准还击”。驻扎在上海周围的60个师的老蒋嫡系部队,都收到军政部通令:“十九路军有三师十六团,无须援兵,尽可支持。”“各军将士非得军政部命令而自由行动者,虽意出爱国,亦须受抗命处分。”因此皆按兵不动。

日军的暴行和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慨。上海日本纱厂工人六七万人罢工,声援第十九路军抗战;全市纷纷组织义勇军、敢死队配合第十九路军;在校学生亦纷纷请愿,捣毁国民党地方党部,与第十九路军并肩战斗。宋庆龄、何香凝号召上海市民,为这些英勇的将士们捐赠棉衣。在很短的时间里,几万套棉衣迅速送到士兵们手里。蒋光鼐、蔡廷锴等爱国将领在全国一片救亡声中,亲率第十九路军奋力抵抗,打退了敌人的进攻夺回了被日军占领的火车站,将其赶回租界。而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采取对日妥协政策,积极谋求与日本的妥协停战。禁止进攻租界的日军,使其缓过劲来。2月下旬,日军猛增至8万之众,30余架飞机向上海附近所有市镇村庄大肆轰炸,第十九路军在不到200米的短距离与敌肉搏多次,伤亡5000余人,侧背受到严重威胁,大有被截断退路之势,而蒋介石却拒绝再派兵增援。在此情形下,浴血奋战一个多月的第十九路军,于3月1日含泪全线撤退。是役,十九路军在人民支援下浴血奋战,连续击败日军进攻,使敌三易主将,数次增兵,死伤逾万,受到沉重打击。

实际上日本当时在上海挑衅时已断定国民政府不敢开战对抗,其行动只是为了转移成立伪满洲国的视线和国联调查组的关注。没想到十九路军不听命令奋起反抗,使自己处于东北与上海两处作战的压力之中。由于日本此时还未做好全面侵华的准备,因此日本在认为已经达成了掩护推出伪“满洲国”的预期目的的情况下,迫切需要早日解决上海问题,以便巩固在东北的殖民统治。因此即就坡下驴,提出苛刻条件,同意停战。

1932年5月5日,南京政府代表郭泰祺与日本特命全权公使重光葵分别代表中日双方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协定规定双方自签字之日起停战;蒋介石南京政府承诺取缔一切抗日活动,划上海为非武装区;中国不得在上海至苏州、昆山一带驻军;而日本军队却有权在公共租界暨虹口方面之越界筑路,保持驻军。使中国军队被挤出上海核心地区,为后来的八一三淞沪抗战埋下了巨大的隐患。之后南京政府于1932年6月将第十九路军调离抗日前线,由海道输送至福建去进剿红军。

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大批军队对中央红军发动第五次大规模“围剿”,命第十九路军向闽赣边界推进。蒋光鼐、蔡廷锴等爱国将领对这种倒行逆施的行径强烈不满,憎恨蒋介石对日暂时妥协、排除异己、制造内战的政策,于是酝酿调转枪口反逆。

11月20日蒋、蔡率领全军发动了震撼中外的“福建事变”,通电全国与蒋介石公开决裂,在福州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民主政府”,否认国民党领导,推举李济深为国府主席。同时将第十九路军改称“人民革命军”。

蒋介石得知此讯后急忙纠集正在向中央红军大举围攻的主力嫡系西进入闽,另从沪、杭一线抽调两个师南下福建。第十九路军在重兵压境和飞机滥炸下节节抵抗,由于兵力悬殊,寡不敌众,损伤惨重,加上当时毛主席被排除在红军领导层之外,十九路军没有得到共产党的协助和联合,最后招致完全失败。蒋光鼐、蔡廷锴、李济深、陈铭枢、陈友仁等悲愤出走,余部被迫于1月21日通电归降,被蒋介石改编为国民党第7路军,后来又开往河南、皖南整训。至此,一度辉煌的第十九路军被彻底消灭。

把淞沪抗战和九一八事变相比。同样是日本人蓄谋挑衅,同样是归顺蒋介石指挥的地方军阀部队防守,国民政府同样要求不许抵抗。不同的驻守上海的中国军队没有听从命令,进行了英勇的抵抗。最后的结局也是相同的,中国军队不得不撤出战场并被派去围剿红军。而这支部队也同样发动了反蒋政变,甚至成立了与蒋介石分庭抗礼的独立政府,只不过没有捉住蒋介石。从中可以分析出,蒋介石的国民政府连在其统治中心地带都不敢或不想抵抗日本人,在其势力不大的东北就更不会与日本硬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