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人事做到极致 你就不用听天命

尽人事做到极致 你就不用听天命

一觉醒来,朋友圈的画风有点鬼畜。好几个人转发了凤姐的文章,并且说:“凤姐你是我偶像!国民励志女神。”“幸亏当初没有嘲笑她,今天才能够不尴尬地夸她。

消失了许久的凤姐悄无声息地办完了两件大事:成功拿到绿卡,领结婚证。


尽人事做到极致 你就不用听天命

她算得上是第一代网红,在2008年靠一段惊世骇俗的“征婚广告”火遍全国:

1、北大或者清华硕士毕业;

2、经济学专业或者精通经济学;

3、具备国际视野(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公务员基本不符);

4、身高176—183cm,越帅越好;

5、东部沿海户籍;

6、无生育史;

7、年龄25-28岁之间。

从凤姐自身的情况来看,我们很难想象真的会有符合以上所有条件的男人自愿与凤姐缔结连理。于是,在一片骂声中,凤姐自然而然地成了那个“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反面典型。


尽人事做到极致 你就不用听天命

她被骂得狗血淋头,全网都在嘲讽:你也配!

凤姐当初选择的这一条路,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勇气开始,不论过程怎样,不论受尽多少委屈,她持之以恒的选择一条路,走下去,不为之动摇。

2018年,她人在美国,才华始终没赶超爱因斯坦,但创业当了投资人,她也没能嫁给奥巴马,却找到了自己的意中人。

她一改当年的高调和夸张,选择安于生活本身,平淡着幸福,时间忽然就原谅了她,你无法不去祝福一个努力活着的人。

来看一下凤姐的履历:

9岁,开始努力阅读每一份读物。

18岁,确立第一个职业规划。

20岁,写诗。

20岁,实习。

21岁,教书。

23岁,用教书两年的钱到上海。

24岁,开始炒作。

25岁,用炒作的名气加炒作的钱到了美国。

30岁,宣布融资1000万创业。

31岁,成为凤凰新闻客户端新闻主笔。

32岁,拿到绿卡。

33岁,结婚。

凤姐一路都在升级打怪,从不抱怨生活的苦,18岁就确立了自己的第一个职业规划,就凭借这一点点先知,凤姐已经完胜绝大多数人群。

曾经有一个问卷调查,出身重要还是努力重要,令人惊讶的是70%的人选择了出身重要。可恰恰悲剧的是,大多数人根本无法选择出身,而我们除了努力之外,别无选择

33岁的她在微博里这样写着:

“愿你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是一句最无力的祝福。她无意于出人头地,只是不想认命。

她的牌到底有多差?

出生在重庆的一个偏远的山沟里,7岁父母离婚,家里有个弟弟,母亲还重男轻女。身高1米45,长相不敢恭维,颜值是她的绊脚石。

师范毕业,大专学历,拿着几百块的工资,在村里的小学当老师,再过几年嫁个邻村的男人,生几个孩子,重复着母亲的道路,人生一眼望到头。

对于不幸抽得一手烂牌的人,认命是最舒服的选择。因为开头不好的人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获得和别人一样的待遇。

凤姐认为要想改变自己的人生,就必须要走出大山,去到繁华的大城市。于是她选择来到了上海。

在这座城市为了生存,凤姐投出了一万多份简历,从总经理到服务员,几乎各行各业她都试过。她想拼尽全力和同龄人活得一样体面。她做过超市收银员,也做过洗脚妹,最终被家乐福留下,但她很快意识到,自己微薄的工资不可能让她和同龄人一起喝咖啡,过舒服的人生,她也不可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她回忆说:没人会记得08年在上海街头无助哭泣的我 。一直以为,我这辈子只能这样窝囊的活着了。

但凤姐就是凤姐,从一开始就选择了不一样的人生,一抹黑也要走到底。

生活先是让我们遍体鳞伤,然后那些伤口变成我们最强壮的盔甲。

她被拍到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门口发传单征婚,条件还是一如既往地苛刻,这一次没有人笑她“你也配”。


尽人事做到极致 你就不用听天命

她不断在街头及地铁上“被偶遇”,网友称:“凤姐现在都快赶上美国人的平均体型了!”。

时过境迁,嘲笑也早就没了火药味,更像是不冷也不热的一句问候。

从这里辗转反侧到那里,孤身一人的异国生活,想一想都写满了心酸,再后来,她成为凤凰新闻的签约主笔,定期撰写自己的海外生活。

不认命的凤姐,从洗脚店做起,到现在拿上绿卡、嫁为人妻、定居美国,弹指一挥间已经是10年了。

上帝是公平的,他为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就会给你打开一扇窗。如今,凤姐在美国已经成为投资人。

这个职位,足以让凤姐买别墅、开宝马。

她说,“我做到这些,只是想告诉所有人:只要不认命,没有飞不上枝头赛凤凰的麻雀。”

很多人一生失败,就是一直在寻找捷径,而恰恰忘记了,这世上最值钱的东西,就是日复一日看似愚蠢的努力啊。

大部分人习惯了安于现状,从二十几岁就过着一眼望到头的生活,在该拼搏的年纪转锦鲤,在该憧憬的好时候里选择躺平。

生活本来就不易,谁又比谁幸运。在梦想面前,也许我们还不如凤姐。

连岳说过一句话:

“无论哪一种红,不偷不抢不杀,都值得敬畏和学习。”凤姐自然也是值得我们敬畏和学习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