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工作中的「延安樣本」

脫貧攻堅工作中的“延安樣本”

脫貧攻堅工作中的“延安樣本”

時下,一場曠日持久的脫貧攻堅戰,正在三秦大地上持續打響,各地因地制宜,或探索、或已經走出了一條適合自身的脫貧新路子,夯根基,強班子,興產業,增收入……為全省脫貧工作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9月初,由陝西省委網信辦、省委組織部和省扶貧辦聯合舉辦的“攻堅路上黨支部”網絡主題採訪活動,在革命聖地延安圓滿落幕。一週時間裡,我們走過了寶塔、安塞、甘泉、子長、延川、富縣6個區縣,用鏡頭和文字記錄下黃土高原上的人民奮力脫貧、不甘人後的萬千景象和麵貌。

8月28日,安塞區高橋鎮南溝村,鎮長張光紅介紹村上產業發展情況

黨建引領堅強有力,特色產業如火如荼,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風民風顯著改善,老人孩子各得其樂……採訪所到之處,無不顯露出日新月異的勃勃景象:村班子強了,產業興旺了,村民們的錢袋子更鼓了,他們臉上洋溢著遮掩不住的笑容,一幅陝北山村的美麗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延安的脫貧工作之所以引人矚目,在筆者看來,是多方要素綜合作用的必然結果。

首先,黨建是魂。不容置喙,離開了黨建,對村支部班子引領帶動和示範作用避而不談,脫貧就是一句空話,攻堅路上,一個黨支部就是一座堡壘,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必須義不容辭地負起責任來,全面提升基層黨建的引領力和滲透力,統一思想,凝聚人心,在具體工作中產生強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戰鬥力,帶動群眾摘掉窮帽子,迎接新生活。

從8名黨員在暴雨中全村房屋倒塌、帶頭騰出自家的苗木地並帶動群眾建起安置房的寶塔區代家溝村,到積極探索“支部+合作社+企業”的農村黨建工作模式,實行村“三委”班子成員與企業負責人“雙向進入、共同引領”的工作新機制,基層黨建這隻無形的手,牢牢牽住了農村發展的“牛鼻子”,正如安塞區委組織部副部長張宏林所說,基層黨建就是做人心的工作,黨員能吃苦肯示範,就能激發廣大幹部群眾投身脫貧攻堅的熱潮中來。

其次,產業是本。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收入,搞養殖、種植業,引導農民通過資金和土地入股等方式,參與到農村合作社等實體中。這方面,寶塔區代家溝村、安塞區南溝村、子長縣張家莊村為我們提供了可借鑑的意義:代家溝村成立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產業開發、勞務運營和鄉村旅遊等分社,村民通過入股合作社,獲得就業崗位、產業發展和盈利“分紅”、南溝村村企共建,打造集現代農業、生態觀光、黃土風情、休閒娛樂為一體的農業生態旅遊示範園區等。通過“三變”改革,農民變身股民,參與到村集體經濟中來領取分紅,積極性勢必會高漲;另外,村級產業的興起,解決了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問題,實現了“家門口就業”,免除了農民的外出奔勞之苦。所以說,產業是農村發展興旺之本、農民脫貧增收的根本途徑。

最後,村風是基。搞脫貧攻堅,產業發展了,收入提高了,精神文明必須同步跟進。受環境、地域等因素限制,加上不少農民文化程度低,一些不良之風在農村較盛行,如賭博、攀比炫富,好吃懶做等。有道是,扶貧先扶志,治窮先治愚,村風民風如果不得到徹底改觀,勢必會成為脫貧路上的絆腳石,延安各地都非常重視這一問題,甘泉縣南義溝村修訂了村規民約和農民黨員、村幹部“十不準”,成立了紅白理事會,每年開展“五好家庭”、“好婆婆”、“好媳婦”等評選,在全村形成了文明健康、積極向上的民風村風;寶塔區代家溝村成立了紅白喜事服務中心,倡導移風易俗等。種種舉措,實現了村風文明,民風淳樸,為脫貧工作奠定了思想基礎。

目前,脫貧攻堅正在全省緊鑼密鼓地進行著,各地各村地理境遇,民俗風情各不相同,延安農村脫貧的路子也不見得每個人都適合走,各地在實際工作中還會面臨很多新問題,新挑戰,但是,結合實際,銳意進取的精神卻是攻堅路上的應有之義,也應該是各地各村脫貧工作上不謀而合的,從這一點上講,延安無疑為諸多農村脫貧工作提供了樣本和範例。(記者 李雲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