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臨猗300多村干集體上「大學」 縣財政每人補助2000元

原標題:【鄉村振興進行時】臨猗,300餘村幹集體上“大學”

“上了半年大學,老花鏡戴上了,說話嗓門都小了。媳婦笑我說,早這麼用功,大學都考上了!”說起上大學,臨猗縣角杯鄉豆氏莊村委會主任、50歲的王文斌直言“就像變了一個人”。

今年年初,臨猗縣與運城市廣播電視大學(以下簡稱電大)合作,實施“農村‘兩委’主幹能力素質提升工程”,和王文斌一樣,縣裡347名村幹部集體上起了大學。

臨猗縣委書記於鵬飛說:“不管是脫貧攻堅,還是鄉村振興,最終都要落實到人。讓農村‘兩委’主幹接受系統性、專業化教育,是我們建強農村基層組織、夯實農村基礎工作、提升農村基層幹部專業化能力的地基工程和戰略抓手。”

7月30日,記者前往臨猗,探究臨猗的“農村‘兩委’主幹能力素質提升工程”。

學習積極性如何調動?——學費財政補助,學制靈活多樣,選用導向激勵

臨猗縣農村“兩委”主幹集體上大學,最直接的觸發點,是“3.1%”這個數字。

2017年底,臨猗縣村(社區)“兩委”換屆選舉完成後,縣委調查發現,全縣375個行政村638名“兩委”主幹中,大專及以上學歷的只有20人,僅佔總數的3.1%。

“兩委”主幹是農村的領頭雁,是發展現代農業、推動農村社會進步的骨幹力量,更是鄉村振興戰略的主要組織者、實施者,這樣的知識結構和能力水平,怎麼能承擔起新時代賦予的歷史重任?臨猗縣決定實施“農村‘兩委’主幹能力素質提升工程”。臨猗縣委常委、組織部長裴良豪說。

為廣泛調動農村幹部報名參學的積極性,臨猗縣與電大達成合作意向:縣財政為每名學員補助2000元,電大為每名學員減免1500元,學員個人繳納1800元,通過兩年半的學習,取得國家開放大學頒發的高等教育專科學歷畢業證書。預計3-5年後,全縣80%的農村“兩委”主幹將達到大專以上學歷。

讓和土地打了大半輩子交道且年齡普遍偏大的“泥腿子”重新拿起“筆桿子”,數百名村支書、村委會主任買賬嗎?

七級鎮黨委書記謝雲飛介紹,縣裡動員大會結束後,他回到鎮裡,要求每個鎮領導包6個村,準備做“思想工作”。沒想到,鎮裡動員大會剛一結束,村幹部報名的熱情非常高漲,人數甚至超過了縣裡分配的名額,鎮領導還得去向沒報上名的幹部做思想工作,讓下一批再報。

不僅是七級鎮,在不少鄉鎮,都出現了爭搶名額的現象。爭搶名額看似意料之外,實則情理之中。

這批基層幹部剛剛上任,幹事創業的使命感讓他們感受到了能力提升的緊迫感。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大力實施,看到差距的壓力給了他們學習的動力。2016年鄉鎮換屆時,臨猗縣根據上級政策從農村黨支部書記、大學生村官、鄉鎮事業人員等“三方面人員”中公開選拔了19人擔任鄉鎮副職,其中,村幹部5人;2018年,根據省委全面加強“三基建設”要求,還將加大從優秀村(社區)黨組織書記中考試錄用鄉鎮公務員和招聘鄉鎮事業編制人員力度。這些都為基層幹部提升自身能力注入了新動能。另外,費用的減免、學制的靈活、學習內容的接地氣等務實創新操作,也都讓他們的學習積極性高漲。

猗氏鎮貴戚坊村支書楊海濱今年42歲,他說:“我以前一直擔任副職,現在當了村支部書記,村裡大事小情的擔子都在自己肩上,壓力很大,這次剛好有這麼好的機會,為什麼不報呢?我是全鎮第一個報名的!”

學習效果如何保障?——課程設置特殊,教學模式特殊,管理辦法特殊

年齡特殊:從20多歲到50多歲,大小不一;

基礎特殊:文化水平有高中畢業的,還有中專、技校畢業的,知識水平不一;

工作特殊:村裡的事很多,不少幹部家裡還有農活,學習時間難保證、難統一;

……

面對這批特殊的學員,臨猗縣與電大探索出了一套特殊的辦法——

特殊的課程設置:什麼有用學什麼、需要什麼學什麼、缺什麼補什麼。第一學期開設了《農村行政管理》《農村衛生與健康》《民俗文化》等6門課,後續還將開設《農村政策法規》《土地利用規劃》《農村環境保護》等課程,確保學員願意學、學得懂、用得上。

特殊的教學模式:“自主學習+小組活動+面授輔導”。開學初,電大集中培訓電腦操作技能,確保每個學員都能通過網絡自學課程;學員按鄉鎮劃分學習小組,實施“3+ 3+3”的學習幫扶機制:1/3的優秀學員幫扶1/3的普通學員,1/3較差的由教師和優秀學員共同幫扶;面授輔導採取送教下鄉的方式,任課教師把課程送到學員身邊、田間地頭。

特殊的考核方式:“過程+應用”。學員的成績由過程考核和期末考試兩部分組成,更重視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農村衛生與健康》課程的考試題目是要求學員對自己所在村莊的衛生環境進行調查和評估,並寫出調研報告。

特殊的管理辦法:“校內輔導員+鄉鎮組織委員”。電大的校內輔導員負責組織管理教學活動,各鄉鎮組織委員擔任校外輔導員,負責對學生的日常學習情況、心理動態及作業完成情況進行指導和監督。

如今,347名農民大學生已經學完了第一學期的全部課程,據統計,學員面授輔導課到課率在95%以上,作業按時完成率在98%以上,作業評閱率達到100%,課程通過率與普通學員相當。

學用結合如何更緊?——效果初步顯現,難題遇到不少,仍需不斷探索

上了半年學的王文斌,改變的不僅有行為,還有思維。

年前村裡安排修路,資金還差一點,經過村民代表會議商議,決定組織村民都出點錢湊一下。上個月,路修好了,但還有幾戶村民沒出錢。要擱以前,王文斌肯定會很生氣。但這時,王文斌卻說:“我到他們幾家坐一坐,再做做工作,不行就少出點兒,實在困難就算了。”

謝雲飛也感覺到了變化:“我們鎮有兩個村,以前矛盾比較多,總是很‘鬧騰’,這半年兩個村的主幹參加學習後,村裡變得‘安靜’了,各項工作都很平穩。”

孫吉鎮鎮長陳良說:“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我發現這些村幹部們更會做思想工作了,解決問題的辦法也更多了。”

為了促成這種“變化”,半年來,無論是學校還是縣裡,都不斷創新,也不斷經歷著新的挑戰:

縣裡與電大協商,想增加農村集體產權改革、集體經濟發展等最新、最需要的內容,但如何兼顧課程的系統性和需求的差異性成為難題;

面授輔導在教學時間上更加靈活,在教學內容上更加生動,但在易於接受的同時如何保證教學的專業水準,成為新的挑戰;

電大對這批特殊的學員進行了考核方式的創新,但創新的同時如何保證標準的嚴肅與客觀成為新課題;

縣裡通過組織手段強化學員管理是好的嘗試,但要培養農村幹部終身學習的習慣,路還很長;

基層有著“帶著問題來學,帶著案例去教,帶著辦法去幹”的需求,但這需在師資、課時等方面做進一步的協調;

……

一個學期結束了。如何把這項“地基工程”建設得更穩更牢,還需要更高層面、更大範圍、更長時段的探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