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製造的「四大冤案」,千古明君未必就一定不會犯錯

唐太宗李世民是歷史不可多得的一位明君,他的文治武功,自古就為人所津律樂道,頌揚備至。然而,他這位明君,也曾多次製造冤假錯案。那麼,李世民製造了哪四大冤案?四大冤案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唐太宗李世民製造的“四大冤案”,千古明君未必就一定不會犯錯

李世民製造的“四大冤案”

1、武將盛彥師之死

盛彥師是一員武將,他剿滅李密、平定王世充, 是難得的軍事奇才,但如果讓他當勸降的說客,那他可就是門外漢了。徐圓朗叛亂時,李世民有意選派盛彥師為安撫大使,目的是想借助他的威名讓徐圓朗束手就 擒,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理想效果。不料盛彥師話還沒說上兩句,就被徐圓朗活捉。

唐太宗李世民製造的“四大冤案”,千古明君未必就一定不會犯錯

據《舊唐書·盛彥師傳》記載,盛彥師被俘後,面對徐圓朗的威逼利誘, 始終大義凜然,表現出了對李世民的耿耿忠心。然而,“賊平,彥師竟以罪賜死”。盛彥師落入敵手,有辱使命,罪過不小,但李世民策略失準,用人不當,其罪更 甚。李世民賜死盛彥師,與其說是為了發洩對盛彥師的不滿,倒不如說是為了推脫自身責任,掩蓋自身失誤。

唐太宗李世民製造的“四大冤案”,千古明君未必就一定不會犯錯

2、戰功赫赫的李君羨之死

如果說盛彥師被賜死,有其自身過錯的因素,那麼李君羨的死就不可思議了。一句疑神疑鬼的讖語,一道無中生有的讒言,就輕鬆地讓久經沙場、戰功赫赫的李君羨斷送了性命。據《資治通鑑》 記載,貞觀初年,一句“唐三世之後,則女主武王代有天下”的讖語,引起了李世民的高度警惕和對大臣們的猜疑。

唐太宗李世民製造的“四大冤案”,千古明君未必就一定不會犯錯

當他得知李君羨小名叫“五娘子”,其武連郡公、左武衛將軍、玄武門守將等一系列封號官職中皆帶有“武”字,正好與“女主武王”暗合時,李君羨的黴運便接踵而至。他先是被皇帝“深惡之”,接著被調出京城,不久就被御史彈劾“與妖人交通謀不軌”,最後李世民連審都不審,就下詔“君羨坐誅,籍沒其家”。

唐太宗李世民製造的“四大冤案”,千古明君未必就一定不會犯錯

3、刑部尚書張亮被殺

刑部尚書張亮被殺的罪名是“謀反”。因為其為官地相州被人傳言是“形勝之地,不出數年有王者起”,因為有人發現了“有弓長之君當別都”的圖讖,因為他私 下里與幾個江湖術士談論了這些敏感話題,因為其老婆喜歡巫術進而干預政事對他產生了負面影響,所以這位農民出身的凌煙閣功臣成員,很快就被推上了“謀反” 的風口浪尖。

唐太宗李世民製造的“四大冤案”,千古明君未必就一定不會犯錯

“謀反”,是皇帝最不願意聽到的字眼,不管是真是假,必欲除之而後快。正當李世民為找不到過硬的證據而焦頭爛額的時候,他突然又聽到張亮私下裡畜養500壯士為義子的事,總算是一個現成的把柄。

於是,李世民就來了個主觀推斷,對侍臣曰:“亮有義兒五百,畜養此輩,將何為也?正欲反耳。”於是, 這位當年輔佐李世民爭奪帝位的死黨,這位剛剛從高麗戰場返回長安的滄海道行軍大總管,這位臨死前還在苦苦哀求寬大處理的刑部尚書,被“下詔處斬,籍沒其家”。

唐太宗李世民製造的“四大冤案”,千古明君未必就一定不會犯錯

眾所周知,李世民在位期間,朝廷每處決一名重囚犯,他都要求“三覆五奏”,並把死刑的終審權收歸中央,以免出現冤假錯案。他還一再告誡大臣們說:“死者不可復生,用法務在寬簡。”然而,處決刑部尚書張亮時,李世民把自己之前所說的話全忘了。

唐太宗李世民製造的“四大冤案”,千古明君未必就一定不會犯錯

4、忠心之臣劉洎之死

唐朝臣子中能夠得到李世民高度評價的人不多,除了“鏡子”魏徵, 就應該是“性最堅貞”的劉洎了。因為劉洎忠於職守,敢於直諫,有能力,有忠心,所以李世民在遠征高句麗時,才把輔佐太子監國的重任放心地交給他。

貞觀十九 年,遠征高句麗歸來的唐太宗,聽信了褚遂良讒言,在沒有充分調查研究的情況上,草率地把劉洎給殺了。

唐太宗李世民製造的“四大冤案”,千古明君未必就一定不會犯錯

據《資治通鑑》記載,唐太宗出征高句麗時得了“癰疽”,劉洎聽到消息後,憂心忡忡,曾和同僚們說了八個字:“疾勢如此,聖躬可憂!”這本是一句憂國憂君的肺腑之言,但被進讒者傳到唐太宗的耳朵裡,卻完全變了味:“(劉)洎言國家事不足憂,但當輔幼主行伊、霍故事,大臣有異志者誅之,自定矣。”

宮廷中最敏感的字眼除了“謀反”,就是“傳位”了。進讒者十分了解李世民的“心病”,在接班人問題上大肆進讒,皇帝因此才會失去理智,龍顏震怒。唐太宗二話不說,即刻下詔:“(劉)洎與人竊議,窺窬萬一,謀執朝衡, 自處伊、霍,猜忌大臣,皆欲夷戮,宜賜自盡。”

唐太宗李世民製造的“四大冤案”,千古明君未必就一定不會犯錯

李世民是一位賢明的皇帝,更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在他看來,沒有什麼能比政局穩定更為重要。平庸之人犯了錯誤,他可以不予追究,一笑而過。

但位高權重的臣屬尤其是功臣,哪怕有一點點捕風捉影的風吹草動,只要有可能威脅到自身利益和皇家利益,他都會興師動眾,殺氣騰騰。尤其是到了貞觀中後期,隨著“隋亡為戒”歷史教訓的逐漸淡忘,隨著驕傲自滿情緒的不斷滋長,封建帝王的專制本能越來越多地在李世民身上體現出來。

唐太宗李世民製造的“四大冤案”,千古明君未必就一定不會犯錯

難怪岑文本被唐太宗任命為中書令後,不僅高興不起來,反而面露憂色。母親問他為什麼,他說:“非勳非舊,濫荷寵榮,位高責重,所以憂懼。”親朋好友前來道賀,他正色道:“今受吊,不受賀也。”寥寥數語道出了他對“伴君如伴虎”這句至理名言的深刻認識。

唐太宗李世民製造的“四大冤案”,千古明君未必就一定不會犯錯

總之,唐太宗的確是中國皇帝中的有道明君。但是他多次製造冤假錯案,讓一些有功之臣蒙受不白之冤,不少賢能之士因此而遭受無妄之災。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