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pu城市視角:通勤,正在扼殺城市之光

Kopu導讀:隨著城市外沿的不斷擴張,功能分區,通勤狀況則成為觀測城市的重要指標之一,這同樣也是上班族關心的切身問題之一。北漂一族的通勤之苦,演繹出很多販賣焦慮的文字,且不論對與錯,但通勤的真實狀況確實是扼殺城市產業有序發展的痛苦之源。

通勤之苦,報道來源於"亞洲最大社區"北京天通苑,居住人口達70萬,很多北漂青年在五環內上班,但由於成本壓力卻住在環京的廊坊等地,用高鐵通勤。同樣被提上罪源的是北京人多、車多,但道路密度和車站密度低,導致北京上班族通勤時間全國第一。生存成本、生活壓力、工作強度與幸福指數呈負相關的漂泊者們,集體逃離北上廣深也一度成為熱議社會話題。讓Kopu君帶領大家從城市發展的角度再來看通勤,是否是一切的原罪?

Kopu城市視角:通勤,正在扼殺城市之光

Kopu解讀:成渝津通勤迎頭趕超一線

為了數據的代表性,Kopu君收集到全國GDP排名前十城市的通勤大數據。

Kopu城市視角:通勤,正在扼殺城市之光

Kopu城市視角:通勤,正在扼殺城市之光

由上圖數據,我們可以很清楚看到,按照GDP排名,通勤里程和時間相對於經濟體量,排序有明顯上升。對於北上的數據我們可以理解,但天津、重慶和成都卻稍稍意外的上升,Kopu君來一一講解。

首先不難理解到的是,通勤距離的遠近與城市公用設施的建成區域有關,比如北京、上海、重慶在建成區域面積排名前三,這個排序也與距離和時間想吻合;另外一點,則是人口因素。人口高度聚集,中心區土地溢價,房價、房租水漲船高,城市才會外擴,迫使上班族遷往郊區住宿;還有一點,就是城市的地形也是造成通勤時間和距離的主要因素。眾所周知,重慶屬於山區,高低起伏、江河密佈、重巒疊嶂的地形將重慶主城區分割得稀碎,這也是重慶通勤數據趕超北上的重要原因。

除卻城市自身因素,通勤的交通方式也是造成數據趕超的一個重要原因。對於成都來說,作為二線城市,得益於寬鬆的車牌政策和汽車產業累積,成都的汽車保有量一直是全國第二,僅次於北京,遠超其他一線城市,2017年達到452萬輛。擁有汽車的成都人,對於遠離居住區的職位接受程度越高,一系列的原因最終使得車輛很多的情況下,遠距離通勤,上下班高峰期加劇擁堵,延長了通勤時間。

Kopu城市視角:通勤,正在扼殺城市之光

除此之外,成都地鐵密度低也是罪魁禍首之一。Kopu君蒐集到的數據顯示,截止到2017年,重慶和成都開通的地鐵歷程都不到200公里,北京上海在600公里左右,上週深圳在300公里左右。地鐵的低密度,一方面意味著出行更多依靠容易擁堵的公交或者打車,通勤效率變低;另一方面,上班族從居住區到地鐵站更遠,地鐵接駁需要耗費更多的時間。

Kopu解讀:通勤是否是城市效率原罪

通勤一方面阻礙了上班族對工作對城市的發展貢獻力,但另一方面,通勤效率低也的有助於工作效率和較好居住環境的反向作用力。

通勤距離和時間提高,讓上班族身心俱疲,不過長距離的通勤作為代價,它換來的是更好的居住環境。居住在CBD周圍固然好,上班近,但生活配套成問題,要找個便利店都需要很久;另外身處CBD對於身心健康來說也不一定全是益處,房價高的離譜不說,周圍的鋼筋水泥摩天大樓,寸土寸金之地難見綠色,對於與自然的親近實為難處。

Kopu城市視角:通勤,正在扼殺城市之光

所以Kopu君認為,跳出成都、重慶,從城市發展角度看,通勤距離變遠也不是絕對的壞事。通勤時間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築高了偷懶者的失業概率,長期內會使公司"洗滌"出偷懶者,或是倒逼偷懶者減少偷懶行為,而轉為更加努力工作。整體而言,較長的通勤時間有利於降低公司偷懶的總體水平。

按照我國總體通勤數據來說,一線城市和二三線城市的通勤時間和距離有差別,但這與全世界發達城市的通勤距離來比,也只有正常水平,只是通勤效率有別,時間各異。也唯有平常心對待通勤,才能換來遠離市中心的一片純淨綠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