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线物流打造优势,绝非一朝一夕之事

这两天,马爸爸辞去阿里CEO去做老师这一新闻想必刷爆了各位物流人的朋友圈。正应了一句话:我把你当商人,你却要去做老师。马云在人生的巅峰时刻毅然选择急流勇退,看似可惜,实则顺势而为,以退为进,乃大智慧也。回到物流行业,现在正是行业势头向好之际,很多人张口闭口都是投资,眼光永远瞄准的是扩张。但,想要在红海市场中赢得话语权,又谈何容易?

中国物流市场最主力的运输方式,首当其冲肯定是公路运输,它承担着70%以上的流通运输任务,而在公路运输中,专线又是物流运作的的主要形式。从单一专线到区域专线,从专线联盟到专线集群,围绕着如何提升专线的竞争力,物流人不断进行新模式的尝试和探索,这其中有很多问题还是值得探究一番。

产品还是渠道?

很多专线物流企业会纠结这样一个问题,我是专注于产品还是渠道呢?一般而言,渠道专线是以市场为导向,产品专线则是以客户为导向,导向不同,发展路径也迥异。

假如说你的定位是做产品,就要围绕产品的特色打造核心优势。首先要从客户的需求出发,进行个性化服务,提升客户的体验,从而赢得市场认可,获取利益。然后,搭建价值和服务体系。产品专线的基础是客户和人才,客户营销和人才建设羽翼丰满之后,接下来可以考虑拓宽发展线路,比如说做辐射到整个地区乃至全国的专线。

专线物流打造优势,绝非一朝一夕之事

如果你定位为渠道专线,那么市场、客户等要围绕着“场地”和“车”来走。渠道专线,首先运输量是有保障的,这也是业务规模积累的基础。而后,企业通过运力积累将价值转移到车辆,规模更大的时候,就要转移到承接资产的场地。因此就渠道型专线而言,车队的资产管理与建设,推动人、车尽其用。

要不要买车?

专线物流必须要有车,不然怎么开展业务?与其说买不买车是选择题,倒不如说它是一个判断题,它取决于企业的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是否想要在市场分一杯羹?毋庸置疑,车辆数量也是专线车队组建的重要先决条件,很多企业会增加车辆的保有量来加速专线的规模扩张,以此来应对可能将面临的风险,可以理解。

专线物流打造优势,绝非一朝一夕之事

当然,买车肯定要考虑到购车成本,眼下营改增在行业内全面展开,进项税缺口需要车辆消耗的增值税两相抵扣,同时后期还牵涉到发票结算等问题,买车在增持资产的同时无形中也降低了成本,所以专线增加车辆,只要在可承受范围之内,没有问题。当然,后期车辆的集约化管理和高效调度也需要提早做好功课。

大票货还是小票货?

做物流,肯定不会嫌自己的业务大,但是衡量企业物流网是否能支撑得住,这才是重点。像很多物流企业的网络规模比较庞大,网点密度相对也区域分散,大到成吨的货物,小到包裹信函,但是假如超出了这个物流网络的运营体系,可能就会失衡。挑战总是与机遇共存,找到优势,借力打力,才能在行业内形成自己的优势。

专线物流打造优势,绝非一朝一夕之事

专线物流从单线到形成区域网络,每一步确实不易。从运营者的角度来看,行业壁垒和专线门槛越来越高,同时也更复杂,这对专线的场地选择、组织管理、信息管控以及网络布局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需要资金的支持和时间的检验,对此,一定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另一方面,客户的要求也更多样化,理解和满足客户诉求,定制个性化、差异化服务,才能增加专线品牌的粘性,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同时,以三方物流企业为服务切入点,让他们成为专线品牌的宣传口,让博弈对立转化为合作共赢。

做专线,最为难得的一个品质,我认为应该是沉稳,沉得住气,稳得下心。运输行业没有捷径,唯有脚踏实地。马云说:“我这辈子做了很多职业,但是我做的最好的还是老师”。物流人,不管你中间辗转了多少行业,历经了多少磨练,希望你做的最好的还是物流。为此,同志还需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