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美好生活綜合體」 33小鎮引領東莞文化自信

中國建設報

打造“美好生活綜合體” 33小鎮引領東莞文化自信

對於生活在都市中的人們,較為理想的城市生活圈是生活、工作、社交、醫療等需求在以居住地為中心、輻射周邊2公里的範圍內得到滿足。正是基於這樣的需求,被稱為"城中之城"的城市綜合體出現了。

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百貨大樓的興起,到如今各類購物中心、商業廣場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城市綜合體的形態隨著時代發展也一直在更迭,以滿足人們生活生產和城市擴容的需求。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已處於消費升級的轉型階段,人們更渴望城市能夠提供物質與精神文化相結合的多層次"美好生活"空間。城市發展也逐漸告別由內向外的量級擴張階段,轉向由外向內二次生長的質級更新階段。與此同時,承擔著人們"美好生活"嚮往的城市綜合體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老工業區變身文化小鎮

廣東省東莞市原下轄32個鎮和街道。2017年,這裡出現了第33個鎮,被稱為"廣東33小鎮"。

"I want a cup of Latte."下午3點,一位外國人點了一杯咖啡後,從書架上取下一本書慢慢品讀。這一幕出現在廣東33小鎮的初見行旅酒店裡。在瀰漫著濃郁文藝氣息的酒店24小時書吧式大堂裡,擺滿書籍的立體書架向上延伸,有5層樓高。酒店的設計者是臺灣知名設計師朱志康。

"用書卷氣代替商業氣,讓人迴歸本性情感交流是我們的初衷。"酒店運營人員介紹,酒店房間設計採用了極簡風格,色調樸素、簡約通透。"這也和33小鎮的特點一樣,不追求絢麗奢華,只為迴歸本真、營造美麗生活場景。"

位於東莞市東城區腹地的廣東33小鎮總投資6億元,建築面積約11萬平方米,是碧桂園旗下首個文創項目。項目原址為老的烏石崗工業區。基於東莞市"三舊"改造,園區的整體規劃設計分為文化創意、休閒體驗與創客商務三大功能區,集時尚體驗消費、創意辦公、藝術酒店、展覽演出、美學空間等於一體,並貫穿了"東莞製造"的文化基因。

作為製造業之都,東莞市每年吸引著數以百萬計的青年湧向這裡追求夢想。電子信息製造業、電氣機械及設備製造業、紡織服裝鞋帽製造業、食品飲料加工製造業、造紙及紙製品業是當地五大支柱產業。國內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前三名——華為、OPPO、VIVO都來自"世界工廠"東莞,而且全世界每6部手機就有1部在這裡生產。

但由於種種原因,東莞的城市名片常常被誤讀。很少有人知道,這個2000多平方公里的地級市不但有著1700多年的郡縣史,而且在城市發展的脈絡裡一直流淌著鮮活、奮進的創新血液。

"我們要梳理出東莞這座城市的人文脈絡,讓大家通過一個街區瞭解一座城市。之所以叫廣東33小鎮,就是要集合所有行政鎮街的製造業文明並集中反映到小鎮中。"項目總經理林楓向《中國建設報·高質量發展》介紹,廣東33小鎮將集結東莞各鎮街的文化特色、歷史特徵以及經濟支柱產業,並通過文化牆、廣場雕塑、工業器具等設施集中展示。同時,藉助手工作坊體驗、藝術展覽等形式,讓人更直觀地感受這座城市的脈動。"城市需要文化自信,城市居民也需要文化自信。優秀的文化不能被掩蓋,但人們觸碰它、瞭解它需要一個'窗口'。我們就是要開這樣一扇'窗'。"

這樣的建設理念也契合了當前我國城市發展新階段的需求。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楊保軍日前表示,中國城市大規模擴張的階段已經過去,城市更新將是常態。今天的城市更新必須與過去的舊城改造區分開。"過去,一些地方只關注經濟效益,忽視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他表示,如今,人們追求的是更美好的生活,除了要物質滿足,還要有精神文化生活。因此,"留住記憶"就成為城市更新當中非常重要的內容。

城市更新催生"美好生活綜合體"

城市綜合體作為城市的有機組成部分,承載著生活、消費、辦公、交流等多項功能。隨著城市的發展,城市綜合體的形態也發生著變化。除了基本功能,打造更為符合時代特點、充盈城市基因的城市綜合體才是發展趨勢。

業界認為,城市綜合體起源於國外,通常是將商業、辦公、居住、旅店、展覽、餐飲、會議、文娛等城市生活空間的三項以上功能進行組合,並建立一種相互依存、相互裨益的能動關係,從而形成一個多功能、高效率、複雜且統一的綜合體。

從國外城市綜合體的發展看,大致經歷了從單一的百貨大樓到超市、連鎖店,再到Shopping Mall的崛起。伴隨著城市發展的特點,為滿足市場消費需求,不同的商業綜合體應運而生。

再看國內的城市綜合體演變,1.0版本為商業步行街與百貨大樓,以"商業+商務"為主要形式。這一時期的城市綜合體一般位於城市中心地段,以集中式提供日常生活必需品為主。到了上世紀90年代,2.0版本城市綜合體開始陸續在一線城市出現,主要的形態為"商業+商務+居住"。這些城市綜合體大都選址新城或城郊地段,以建築群的形式集聚購物、娛樂、餐飲、辦公、住宅等服務於一體。隨著城鎮化的持續推進,這一類型的城市綜合體為城市擴張提供了支撐,有些成為人口導入、城區遷徙的"風向標"。在近20年裡,這一模式從一線城市逐漸發展到二、三線城市。

2.0版本城市綜合體發展到現在也逐漸顯露出弊端。一些城市綜合體出現了選址不準、規劃起點低、模式簡單複製等問題。與此同時,一些老城區因配套相對落後,商業形態已無法滿足人們需求。因此,城市綜合體進入3.0版本後,更應將關注的重點由"物"轉向"人",從區位上打通街區閉塞,在功能定位上既體現人文情懷又能滿足人們社交、文教等方面的高質量需求。

如廣東33小鎮,選址主城"三舊"改造區域,在建設過程中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老舊廠房的遺蹟。在商業形態方面,除了配置人們衣食住行的常規消費場所,還結合文創特點為音樂發燒友設計了配有專業錄音棚、影音室等設施的創作社交空間,還有集手藝創作傳承、藝術策展互動、藝術創作交流於一體的33藝術空間。這讓居民和創客有機會體驗到或古老、或新潮的文化。

有業內人士認為,城市綜合體一味追求高、大、全是對城市紋理和文化的不尊重。結合高質量發展和城市更新的背景,城市綜合體3.0版本在區位上應該從新城、城郊向老舊城區轉移,建設思維應從"商業綜合體"向"美好生活綜合體"的邏輯轉變,業態應表現為"商業+商務+X"。其中,"X"指結合百姓需求提供包括文化、教育、醫療等在內的生活體驗和服務。

改造的方式也要拿捏得當。楊保軍指出,城市更新一定要避免採用與新區建設相同的方法,包括政策、措施和規劃,否則很難成功。相比大規模拆建,循序漸進、小規模推進的方式更為穩健和有效。

產業賦能構建良性生態

"美好生活綜合體"要持續為城市賦能就必須具備造血功能。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城市中心綜合交通院院長張國華對《中國建設報·高質量發展》說:"在工業化時代,人才跟著產業走。在信息化時代,人才跟著城市公共服務和生態環境走,產業和資本跟著人才走。人才在哪裡積聚,智慧就在哪裡積聚;智慧在哪裡積聚,財富就在哪裡積聚。"

根據百度地圖發佈的《2017年四季度及年度中國城市研究報告》,2017年,東莞市人口吸引力指數達到了6972,排名僅次於深圳、廣州、北京和上海,名列全國第五。2017年,東莞全市GDP達到7582億元,同比增長8.2%左右,遠高於全國6.9%的增長水平,為近四年來最高。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和深莞惠一體化戰略的加速推進,東莞市提出要大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先進製造業中心,加快推動產業向價值鏈高端攀升。

再來看廣東33小鎮,目標是打造"莞人間最有溫度的文化創意園區"和"廣東最有影響力的文創互動平臺"。東莞市地處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區域,基於發達的製造業、較為年輕的人口結構以及開放的沿海文化氛圍,發展文創產業獨具優勢。根據設想,廣東33小鎮將與東莞市本地的高校合作,引入高校人才,大力推動藝術空間的落地和開發,加強莞人文化的培育和發展,打造創意潮流基地。為了培養藝術人才,園區還開闢了1000平方米的空間,供策展、路演、培訓等活動無償使用。除此以外,廣東33小鎮還依託科技孵化器和創業基金定位智能硬件、消費升級、文化創意產業,為創業青年提供一站式服務。由此可以看出,廣東33小鎮的發展路徑為"生活+產業+孵化"的全產業鏈模式。

有業內人士指出,通常一個城市的老街區或園區的沒落,主要原因是產業的衰弱和人員結構的老齡化。東莞市的人口流量和廣東33小鎮的產業形態為小鎮的發展提供了一定基礎,但如何持續激發社區活力、構建有影響力的文化品牌,對於廣東33小鎮的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

放眼其他城市,類似廣東33小鎮這樣3.0版本的城市綜合體將迎來增長期。在城市更新成為城市發展關鍵詞的同時,土地資源日益稀缺、增量市場規模日益收縮,市場也步入存量價值時代。一位房地產從業人士表示,賦予存量物業新的價值和用途可有效拓展存量空間、完善城市功能。據估算,全國被低估的商業物業約4.3萬億平方米。

張國華舉例說,巴塞羅那上百年的城市道路格局基本沒有變化,變的只是道路兩旁建築的形態和商業業態。城市更新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在從工業主導階段進入到以服務業為主導的階段,公共空間如何配置既考驗著投資者也考驗著政府。企業要解決好流量導入的問題,政府則要在機制體制上創造更大的空間,對於週期較長的項目保證政策的延續性,避免出現"新官不理舊賬"的尬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