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汽車面紗:汽車「新四化」下的馬路革命

新年伊始,發改委出臺《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徵求意見稿)》,提出2020年中國智能汽車新車佔比將達50%;立志做智慧城市的“千年大計”之地雄安,無人駕駛測試已經開啟;北京市交通委也剛發佈指導文件,無人駕駛要路考了;而國外,馬斯克乾脆把特斯拉智能電動汽車發往火星,在太空做起廣告……

改變世界的汽車正在被改變,以電動化、智能化、網絡化、共享化為趨勢的汽車“新四化”,正催生馬路上的革命。

“新四化”大潮將至

百餘年曆史的汽車產業,正面臨顛覆性變革。在中國,“新四化”正以一種相互促進、遞進、融合的關係,不斷拓展。

百度公司自去年底在雄安測試無人駕駛車,正是中國企業緊跟這一潮流的努力。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李駿看來,人工智能、5G通信、增強現實、大數據、雲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創新應用,都將促進汽車“新四化”。

“新四化”中的電動化不只是用電能替代燃油,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理事長陳清泰認為,它將廣泛吸納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大數據、雲計算以及新技術、新材料、電子電力、先進製造等領域的新發展、新勢能,成為眾多產業融合創新的大平臺,促進技術進步和結構升級。

縱觀全球,從谷歌母公司“字母表”旗下的“出行新方式”(Waymo)公司率先領航到特斯拉攪動市場,從優步高調試水到豐田、大眾等各大生產商爭相跟進,包括自動駕駛在內的智能化與電驅動技術已進入群體創新加速期,競爭一片火熱。

未来汽车面纱:汽车“新四化”下的马路革命

蔚來、小鵬、拜騰……中國初創企業也在2018年發力。年初的美國拉斯維加斯消費電子展上,它們紛紛展出要投放的智能電動汽車。

“自行車都聯網了,汽車好意思不聯網嘛,”蔚來汽車創始人李斌在日前舉行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說,EV是電動車今天已經非常清楚,可能再過十年,人們會談論“Smart EV”智能電動車,這是毫無疑問的。

漸入現實的未來

2035年的某一天,可能有這麼一條新聞,某個城市管理出問題了,居然有人自己開車上街,這可是重大不安全因素!

這個業界玩笑似乎勾畫了未來汽車的些許面貌。

如今在很多城市,以汽車為中心的傳統交通體系已嚴重“超載”,成為一大頑症。電動汽車+互聯網+自動駕駛與共享出行搭配,為重構城市出行、再造城市交通體系開拓了新視野、展現了新空間,也催生出新業態和新模式。

未來汽車雖然還有四個輪子,但內涵會質變,許多專家認為,它會更像是四個輪子的智能機器人,不僅是出行工具,更是路上伴侶。

李斌說,汽車的智能化包括兩部分,一部分就是自動駕駛,這個毫無疑問是用到最尖端的數字科技和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另外一個智能怎麼去理解?汽車要變成懂你的一個夥伴,變成移動的生活空間。

知名諮詢公司羅蘭貝格也認為,未來汽車不只是代步工具,會成為超越移動本身的內容和服務載體。從技術變化和商業價值兩個維度來看,自動駕駛和移動共享最具顛覆性。萬物互聯將使汽車由信息孤島成為一個匯通的海洋,自動駕駛將使汽車自由移動成為可能,所有的技術會推動共享經濟實現。

“走腦”更要“走心”

要改變固有發展模式,革自己的命最難。

陳清泰認為,傳統汽車經過百年發展,“身軀”已經十分強壯,但“頭腦”還非常簡單,且不夠清潔。互聯網造車新勢力正是看到了市場,勇敢闖了進來。

專家預測,未來整個汽車產業的價值鏈可能會發生根本性變化。比如決定汽車代際差別的標準不會是現在的懸架、發動機、變速箱,而可能是芯片、軟件、數據、傳感器……

讓汽車“走腦”,才能變得更智慧,但這並不簡單。

李駿認為,要發展智能汽車,一是要抓住發展的關鍵,識別和突破核心技術,特別是計算平臺;二是打造智能網聯汽車的“四基”,即基礎材料、基礎工藝、基礎零部件、基礎技術;三是抓住科技創新,現在很多企業投資該領域,資本的力量很強大,但要防止資本消耗在非核心領域。

與汽車智能化轉型的“走腦”相比,推動汽車動力“心臟”轉換的“走心”之舉更基礎。

工信部部長苗圩日前表示,在產業體系方面,目前我國已擁有從電池、電機到電控系統比較完整的產業體系;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已佔全球一半以上;一批領先的企業純電動汽車主流車型續航里程都可達300公里以上,這與國際水平相當。

在陳清泰看來,發達國家和各大車企已將產業發展轉移到電動汽車為核心的技術路線上,發展電動汽車不僅能夠減少大氣汙染,還可以和可再生能源成為最佳搭配。可再生能源+能源互聯網與汽車互動,可催生馬路革命和能源革命並舉的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