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生活在金地的漢人的族羣認同是怎樣的?

ChungKeung


我們漢族是文化認同加血緣認同的民族,

血緣是族群認同的基礎,文化是族群認同的重要指標。理順了這個邏輯,再回頭看宋朝時期北方漢人的族群認同,就非常簡單了。

首先可以明確一個結論,北方漢人不管被什麼人統治,他們對自己漢人的身份,還是非常認同的。這一方面,是漢人本身的文化基因太強大了,對異族的文化有一種天然的蔑視,也就是瞧不上;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北方胡族對漢人一直有敵視,導致漢人很難跟主動的跟胡人融合。比如契丹人就推行了一國兩制的民族政策,也就是漢人治漢,契丹人治契丹人,兩邊的風俗照舊。這樣一來,最後往往是胡人融進了漢人的文化。所以在民族認同這方面,北方的漢人基本上還是認可自己是漢族人的。(少部分自願融入胡人的漢人除外)

但是除了民族認同之外,還有一個概念叫價值認同或者利益認同。這個認同還是比較好理解的,就是我們平時常說的吃著誰家的飯,就替誰家賣命。



比如,當年幽雲十六州的漢人,在政權上的認同感,契丹就高於北宋。畢竟自己吃的是遼朝的飯,北宋只是外國罷了。到了南宋時期,幽雲和遼西地區的漢人,基本上是兩百年沒見過漢人政權了。他們的統治者從最早的契丹,變成後來的女真,已經習慣了。所以後來蒙古人入主中原後,這些地區的漢人無縫對接,沒有什麼不適應的。至於說對南方漢人政權的認同感,只能這麼說:如果漢人政權強大,他們就歸順,反之亦然

因此,這種認同就是典型的利益認同。說白了就是誰給飯吃,就認同誰。畢竟被胡人統治兩百年了,很正常的現象。不過,幽雲地區的漢人不能代表整個北方漢人。因為當時的中原漢人才是主體。而他們的族群認同,就有一個明顯的利益認同的漸進過程



第一個階段:強烈反感胡人統治,堅定支持漢人政權。

這其中,山西和河北的漢人反應最激烈,因為他們直接被割讓給金國的。這就堪比當年清政府割讓臺灣一樣,搞得臺灣人異常悲憤,紛紛抗擊日本的侵略,打死打傷的日軍人數,比清軍在甲午戰爭期間的斃敵數還要多。而當年的河北和山西的漢人也一樣,為了抵抗女真的統治,整整跟金軍打了將近二十年。後來實在是因為南宋政權把他們給賣了(簽訂了《紹興和議》),再加上金軍的殘酷鎮壓,最後才接受了這個現實。而當山西和河北的老一輩的宋人紛紛去世後,年輕一輩壓根不知道宋朝是什麼玩意,對南宋利益認同感逐步降低,這兩地的漢人也就接受了自己的新身份——金國人。

比河北和山西靠南一點的河南、山東、陝西的宋人也一樣,兩宋交替之際,黃河以南三省的百姓都紛紛參加抗金斗爭,盼著宋軍能再殺回來,對宋朝有非常高的認同感。


第二個階段:偽政權統治時期,逐步降低了對南宋的認同感。

所謂的偽政權,指的是偽齊。這個政權雖然是金國人扶持的傀儡,但是由於它是一個漢人政權,而且偽齊朝廷鼓勵生產,賦稅甚至略低於南宋(徭役比南宋沉重),黃河以南三省的老百姓覺得日子還能過得去,也就逐步接受了自己是偽齊子民的身份。

備註一、偽齊不包括河北和山西,這兩地直接被割讓了。

備註二、偽齊相當於取代了北宋在黃河三省的統治權,比如陝西地區跟西夏的戰爭,就是打著齊朝的旗號。

第三個階段:南宋政權苟且偷生,老百姓對南宋失望透頂。

第一次紹興合議之前,金朝廢黜了偽齊,金國權臣完顏昌主張將偽齊統治的河南、陝西還給南宋。豈料南宋為了安定起見,偽齊政府的官員一個都不撤全。雖然旗號從齊改回了宋,但是老百姓根本感受不到有什麼變化。而且更噁心的是,

黃河南岸三省的老百姓逃到江南,遭到了金朝的抗議,南宋為了不激怒金人,居然將南遷的老百姓又全部給送回去了

平心而論,南宋政權確實不是個玩意。老百姓從北方遷徙到江南,歷經千辛萬苦,而且還捨棄了所有的家當,相當於是破產投奔南宋,只是為了逃到自己認同的國家。結果這個國家太不爭氣了……

第四階段:南宋正式割讓黃河南岸三省,老百姓徹底死心。

第二次紹興合議後,南宋正式將整個北方全部割讓給了金人,並且雙方還立下契約,不準惡意招誘對方的老百姓,這樣一來,就等於斷了北方老百姓南遷的念頭。

金朝直接控制河南和陝西后,對兩地老百姓實行了比較寬鬆的政策,賦稅有所降低,老百姓對金人的反感情緒有所降低。再加上老百姓長期接觸到金軍,後來也漸漸習慣了女真人的生活習慣。因此,北方老百姓對金朝的認同感逐漸超過了對南宋的認同感。



總的來說,宋朝時期的北方漢人對自我的族群認同感比較糾結。他們當中的絕大多數人都不願意被胡人統治,但是宋朝不想收復失地,也不敢接納北方漢人。這就導致北方的漢人有一種被拋棄的感覺!

啥叫姥姥不疼、舅舅不愛?這就是……

另一方面,遼朝採取了一國兩制的政策;金朝在金熙宗之後也逐步取消了苛政,比如要求剃髮之類的政策,緩和了女真與漢人的矛盾。當民族認同不再是主要問題時,利益認同就成了最關鍵的一點。所以為啥說北方的老百姓甘心給胡人當順民呢?因為他們沒得選!

如果逃到南方,有大概率的機會會被遣送回北方。並且南方的土地壓力很大,也不可能接納很多的北方移民;

如果選擇抵抗,南宋政權又不敢惹金朝,往往會坐視義軍被消滅。既然如此,那麼北人為啥還要冒死抗爭呢?

因此,關於北人對宋朝認同感的下降,關鍵還是南宋自己的問題!一個懦弱無能,壓根就不把自己子民當人看的政權,它有什麼逼臉去要求老百姓認同它?



當然了,大多數北方漢人的選擇,不能代表所有北方漢人的選擇。比如辛棄疾就是北方漢人中,堅定擁護南宋的代表。

辛棄疾出身的時候,北方已經正式被割讓給金國了。但是辛棄疾一直有收復故土的信念,所以他後來加入了南宋。不過值得一提的是,辛棄疾是帶兵入夥的,而且是在海陵王完顏亮伐宋的時候,也就是宋金翻臉的時候投宋的。他的行為,不具備普遍性。


Mer86


金朝統治下的漢人,大體來說可以分成兩個群體,換句話說,從“族群”認同來說,漢人至少有兩個族群,一個是原來遼朝統治下的燕雲十六州的漢人,二是原來宋朝統治下的河北、河南、陝西、山西、山東一帶的漢人,這兩個群體的族群認同是不一樣的。

原來遼朝統治下的燕雲十六州的漢人,跟金朝之間一開始就沒有隔閡,跟著金朝乾和跟著遼朝幹,對他們來說,沒有什麼區別。金朝統治者最開始也比較信任他們,因為他們和宋朝沒有什麼瓜葛,用起來比較放心。燕雲地區的漢人,金朝人一般稱之為“漢兒”、”漢人“,他們在遼朝統治下差不多二百年,其特點是“實用主義”,沒有什麼“理想”主義的立場,誰給飯吃就跟著誰幹,金朝最初到燕雲地區,原來遼朝中央擔任高官的燕雲漢人大量主動投降金朝,包括知樞密院事左企弓、樞密使曹勇義、參政知事康公弼等一大群人,這些基本上都是屬於“副·國·級”的高官了。他們投降以後,金朝也很信任他們,大多委以重用,用他們來管理燕雲地區。

那麼原來宋朝統治下的河北、河南、陝西、山西、山東一帶的漢人,他們在當時的身份其實是“宋人”,而不是“漢兒”,他們是有國家、有君主的,所以他們的族群認同中,有“忠君”觀念,有“故國”情懷,這一點跟燕雲十六州的漢人不一樣,燕雲地區的漢人,本來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君”,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國”,所以金朝一來,他們紛紛毫無心理障礙地跟著金人幹了,但宋朝統治下的河北、河南、陝西、山西、山東一帶的漢人則在心理上做不到,除像劉豫這樣的少數人以外,大部分人那怕是表面上迫於形勢,投降了金朝,在內心還是心繫南宋,像宇文虛中這樣的,更重要的是,金人對於他們也不信任,金朝前期,原宋朝統治下的北方漢人,基本上做不了大官。以科舉考試為例,燕雲地區的漢人在金朝前期考中的比例大約為三分之二,其中三十六人做到三品以上的高官,佔到三分之一的進士總量,佔了絕對優勢。

但時間久了,這原宋朝統治的北方漢人也基本上都認同了金朝的統治地位,特別是到了後期,都真心原意跟著金朝幹了,而這時,燕雲地區的漢人和原宋朝統治下北方漢人之間在金朝統治者眼中,地位發生戲劇性的逆轉,這時金朝反倒喜歡起原宋朝統治下的北方漢人來,最有名的就是金世宗說的,“南人礦直敢為,漢人性奸,臨事多避難。”金世宗認為南人(就是原宋朝統治下的北方漢人)人品好,忠心正直,有擔當,而漢人(燕雲地區的漢人)則狡猾,只顧自己,不肯真心做事。


只愛潘多拉


金朝與南宋曾並稱為華夏正統,將儒家思想作為正統思想。

金朝初期對中原百姓採取嚴厲殘酷的統治,據記載,1126年,金朝針對漢人頒佈改俗令

今隨處既歸本朝,宜同風俗,亦仰削去頭髮,短巾左衽。敢有違犯,即是猶懷舊國,當正典刑。

短短三年後,改俗令變的愈發殘酷,下令禁民漢服及削髮不如式者死。

金朝殘酷的法令激起中原地區強烈的抵抗。為此,金朝統治者採取了一套對遼宋谷地,非女真族人的統治政策,首選便是遵奉儒家思想。

1137年,熙宗尊孔子制,立孔廟。

後即位者推崇儒家的忠孝思想。

儒家思想經過確立與發揚後,正式成為金朝認可的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原文化價值觀。

除了思想外,金朝還加大了漢、女真、契丹、渤海、奚民族之間的大融合。

不論是金朝的漢人,還是南宋的漢人,甚至是金朝的非女真族人,他們都遵奉儒家思想,有著一樣的文化價值觀。


五味社



首先,在回答問題之前我們先扯一個題外話:眾所周知琉球在近代中國是一個少有的“被殖民地”,1879年琉球被日本強行併入日本版圖,同年設置沖繩縣,對琉球實行統治!

在近一個世紀的統治時期,琉球人還是中國人嗎?1989年,日本命令琉球實行兵役制度;1916年禁止“琉球語”,全面推行日語;侵華戰爭爆發後,在侵華日軍中,有一部分並不是日本本土士兵,而是朝鮮日軍,琉球日軍。他們打著“效忠天皇,天皇陛下萬歲”的口號為“國”捐軀。


我想問他們是中國人嗎?是因為什麼才成了這樣呢?

我想,原因無非兩個字“同化”。

日軍佔領琉球之後,對琉球民眾的限制頗多,其中最為嚴峻的問題就是對於孩子們的教育,強迫其廢除“琉球語”,這樣孩子們從出生接觸的就是日語,日本文化,可想而知長大之後他的最直觀的意識是什麼:“我應該是個日本人,而不是(支那人)”。

同樣,我們看看宋代生活在金朝統治之下的漢人。宋代詩人李汾曾經寫過一首《雪中過虎牢》:蕭蕭行李戛弓刀,踏雪行人過虎牢。廣武山川哀阮籍,黃河襟帶控成皋。身經戎馬心愈壯,天入風霜氣更豪。橫槊賦詩男子事,徵西誰為謝諸曹?

從這首詩裡傳達出了詩人對國家的摯愛,渴望報效國家的感情。但是他報效的卻不是南宋,而是金朝,再者女真本身就少,經過長時間的戰爭,人員損失就已經難以承受,因此為他們作戰的大都是漢人,甚至在蒙古和元軍中還有不少人漢人身居要職,為其統一立下汗馬功勞。

其實“同化”還真的只是原因之一,最大的原因還是一句話“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國家已經破裂,這些人為的只是自己的利益。同時我也不否認那些有良心的人,心念國家的人!


微歷史看客


在金國統治之下的漢人,族群認同還是漢族,但他們是金國的臣民,接受金國的統治,參加金國的科舉。部分忠義之士,以宋朝遺民自稱,但是這類人少,對普通老百姓來說,誰統治都是繳稅納糧,區別不是很大!



中國的統一封建王朝都是多民族政權,主體民族與少數民族分而治之,在帝王將相的統治之下種地打仗!單純的單一民族政權沒有,宋境內還有苗人、彝人;遼國境內有契丹人、漢人、女真人;金國境內有女真人、漢人、契丹人、蒙古人等等。


金國儘管統治民族是女真人,當是他們以炎黃子孫自居,主動接受漢文化,文化制度的漢化讓他們以漢人自居,宋朝的人反而成了他們口中的南蠻!當然金國蠻夷初化,境內部分漢人還是思念宋朝,因此岳飛北伐受到金國境內部分漢人的支持。


大秦鐵鷹劍士


金狗元狗算什麼東西?我們老秦人通通看不起。宋金開戰以後,金狗在華北,中原如入無人之境,血洗開封城。陝西延安韓世忠率領8000子弟兵在江蘇黃天蕩大敗10萬金狗,金兀朮幾乎被活捉,要緊關頭,江蘇人卻給金狗帶路,致使敵人得以逃脫,但是也打破了金狗不可戰勝的神話,激發了岳飛這些後起之秀的抗金勇氣和信心;在西部,吳玠率領陝西漢中軍民,分別在陝西漢中和甘肅天水交界處的仙人關,漢中北部的和尚原以及武休關與金狗大戰,三戰三捷,尤其是仙人關大戰,把十萬金狗打的落花流水抱頭鼠竄,足可與黃天蕩大捷相媲美。愛國詩人陸游在漢中前線服役兩年,有一句詩寫道:從騎三十皆秦人。南宋後期蒙古入侵,釣魚城大戰打死了蒙古大汗蒙哥汗,大戰總指揮張珏是今天的陝西鳳縣人,鳳縣和我們縣原來是一個縣,本朝60年代才分家,鳳縣歸寶雞,我們歸漢中。女真人的太子,蒙古人的大汗,通通不是我們老秦人的對手。


大秦摯愛詠春


這種奴化思想一樣到現在,我是中原人,小時候鎮上來四川廣西人做生意收購水果,我們叫人家蠻子!長大後讀了很多書,其實南方人才是中華血統和文化的代表!中原不斷被野蠻遊牧民族征服,不管文化上還是血統上都有很嚴重的胡化現象!一直到現在也是江南比北方發展好,其實除了地理上的優勢,更多的是漢民族文化繼承最多導致南方發展快,南方人有許多古代漢民族優秀文化傳承下來!因為那是漢民族漢文化最後退守之地已經退無可退了!南方人更重商業更重文化和誠信交易!而中原沾染了大量的胡人野蠻習俗,比如我老家那邊動不動找人打架因為一點破事,女人也因為一點事情破口大罵,南方人來做生意因為是自己主場就騙人家,糧食裡面參沙子,水果包裝打包裡面加磚頭,這些野蠻不守誠信的野蠻習俗,人家發現了取消交易就打人家讓人家必須掏錢,這些可怕的事情我小時候居然也多次參與!北方漢人胡化後多次幫助野蠻民族南勤打南方漢民族正統政權,五胡亂華,金國南侵,蒙古滅南宋,滿清滅南明,其實大部分都是北方漢人佔主力!這就是不知祖宗,大字不識一個誰叫他幹嘛就幹嘛,誰又能知道祖宗為何呢?所以南方人現在看不起中原北方漢人也可以理解!現在中原人講的白話也不是漢唐宋中原人講的語言,當時中原人應該是講現在的粵語,客家話這些語言!白話也都是多次胡化的撇腳的漢語而已!歷史交給今天的漢人一個道理,沒有強大的軍事和穩定的政府!那麼悲劇還會不會一再出現衣冠南渡的悲慘歷史呢?[流淚]


lovdy1


融合,不可能是單方面的,必然是雙方面都有。但是,畢竟兩宋三百多年裡(時間夠長了),北方的統治者都不是漢人。雖然他們的統治者在政權穩定後都積極漢化,然而,畢竟無論是契丹還是女真,他們的確就不是漢人,何況正如前面所說,你影響得了人家,人家和你一起生活久了,也自然影響得了你:

第一位濃重介紹——金國脊樑郭蝦蟆

金宣宗時,他與兄祿大都以善射而應募從軍,因一身武力值極高的武功而很快就嶄露頭角,一直到金哀宗時他已經聲名遠揚,後大破西夏,血戰蒙古,幾乎憑一己之力延續了金朝的國祚,天興三年(1234年),金哀宗自縊後的兩年內(1234-1236),他拒不投降,死戰到底,最後還為金國自焚殉葬!如此忠勇,不得不服!

可是,他卻是個地道的漢人(今甘肅靖遠)。。。。

今天的靖遠發現有他的祠堂舊址,為他建廟的,料想也是當地的漢人。。。。



郭狗狗🐶。。。。

郭狗狗,平陽翼城人。父寧,為欽察先鋒使首領官,戍大良平。宋將史太尉來攻,夜陷大良平,寧全家被俘。史將殺寧,狗狗年五歲,告史曰:“勿殺我父,當殺我。”史驚問寧曰:“是兒幾歲耶?”寧曰:“五歲。”史曰:“五歲兒能為是言,吾當全汝家。”即以騎送寧等往合州。道遇國兵,騎驚散,寧傢俱得還。御史以事聞。命旌之——《元史》

講的是南宋聯合蒙古滅金(恐怕大多數人忘了,最終滅金的實際執行者就是南宋,不是蒙古)時發生的一件事,亮點就在這位娃之“欽察先鋒”的爸爸,想必也不是文盲,怎麼會給兒子取了個“畜生”的名字了???這完全不像傳統漢人的風格!

而契丹人、女真人就有這習慣,如遼朝西郡王名驢糞,金宣宗時的濮王傳名豬糞——因此,很難想象以“狗狗”、“蝦蟆”為名,會是與“胡化”沒有關聯,反而理所當然就是胡化的結果。

最後這個,不用說了——假漢奸張弘範



讓南宋十萬軍民葬身魚腹的這位“假漢奸”,雖然他是元將,但你知道,他是在金國胡人政權統治下長大的,所部主力也全是漢人為主——雖然是各為其主,但是刻得出“鎮國大將軍張弘範滅宋於此”如此冷血無情的字眼。如此毫不留情地羞辱自己的同胞母國的心理,除了說他已經完全胡化外,再找不到更合理的解釋。



清末的三順王之一的尚可喜,晚年都在廣州建佛寺以向佛祖求寬恕他的屠殺罪行,這位張弘範一輩子倒是活得心安理得。

明太祖千古一帝,漢人大救星



不必多說了,遼金三百年,又加元蒙100年,比五胡亂華還長,而五胡亂華是南方一直沒有淪陷,因此,不誇張的說,要是沒有朱明王朝的那200多年,“中華”真的不知道會變啥樣。

最後一起來複習一下太祖對胡人入主中華的評價吧:

【明太祖對元朝如何評價?】

有人說,明太祖朱元璋對元朝是承認且肯定的,比如“朕本元臣”、“其時(元初)小康”等評價,以及更明確的是,一打下北京驅逐了元廷後,便立即把元帝搬進了宗廟等等諸如此類之舉。

然而,幾乎留在同一時刻,太祖也諭令欽定大概15箇中國周邊的“不徵之國”——這15個不徵之國幾乎都被蒙古鐵騎侵擾過,而且許多還處於事實亡國的狀態之下,15國當時也全部都還是元朝的藩屬國。

我們都知道,彼時元廷還在漠北有相當大的實力。而值得一提的是,自宋末以來,這15個“不徵之國”都很多出海逃難的大宋遺民,那麼,就來看看我大明太祖是怎麼樣對這些“不徵只國”形容元朝的吧~

【賜日本國書】“向我中國自趙宋失馭,北夷入而據之,播胡俗以腥羶,中土華風不竟……”
【賜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國書】
“夷狄佈滿四方,廢我中國之彝倫……”
【賜爪哇(今印尼爪哇島)國書】“中國正統,胡人竊據……綱常既隳,冠履倒置……”

【頒行天下振興文教詔書】“自胡元入主中國,夷狄腥羶,汙染華夏,學校廢馳,人紀蕩然。加以兵亂以來,人習鬥爭,鮮知禮義。今朕一統天下,復我中國先王之治,宜大振華風,以興治教。”

重八萬古!!!


無風即風


因為大部分回答這一問題的朋友,都引述了對“幽雲”地區漢人不好的歷史資料——金世宗說“南人礦直敢為,漢人性奸,臨事多避難。”漢人、漢兒都是稱呼“幽雲十六州”地區的漢人;南人是北宋領土內的漢人。

簡單地說:漢人族群認同感不強,南人認同感強。但我對大部分回答者不說有此分歧的原因,表示不滿。所以,我只談談金國時期漢人為啥族群認同感不強的原因。

(1)漢人有非常強的“被拋棄”感

石敬瑭割“幽雲”給契丹之初,這一地區也曾激烈反抗,也曾協助後周、北宋攻打契丹,結果如何?宋真宗與契丹“澶淵之盟”後,雖遼宋百年和平,但本質上已經將“幽雲十六州”放棄,放棄了歷史責任。

在這種情況下,你能讓“漢人”如何?

可北宋、南宋統治者待他們如何?心中毫無放棄這一地區的“愧疚感”!反而,指責“幽雲十六州”(京津冀晉)地區的百姓“數典忘祖”!對之進行迫害乃至殺害!你讓人家怎麼有什麼族群認同?

(2)案例說明

宋金滅遼(1125年)時期,按照“海上之盟”“幽雲十六州”開始迴歸宋朝。在此期間,北宋統治者對該地區漢人進行了迫害乃至屠殺。

例如,他們對大同府地區的漢人稱之為“山後漢兒”,稱他們還不如“蕃人”。給燕山以北的漢人則是“腐爛的大米”,“漢兒”前去問詢則被稱之為“吾不如蕃人耶!吾誅汝矣!”漢兒聽後大懼。

1126年,當時杜充在滄州就以防止“燕地人”叛亂為名,將滄州城內的燕人進行屠殺。

南宋在與金人的交戰中,也是將“幽雲地區”的漢人視作“蕃人”。例如1162年閏二月,李寶奏稱“藩賊大敗,殺女真、渤海、契丹、漢兒、籤軍等”。

南宋內部對“渡江”後各個時期的“幽雲十六州”地區的漢人,也進行過數次壓迫。其理由就是“數典忘祖”。後世朱元璋對陝西、北方百姓的指責,甚至以“北京非中土”否定在北京建都的主張都是類似原因。

但真正丟棄歷史責任的“數典忘祖”者,首先是統治者而不是手無縛雞之力的老百姓!特別是北宋、南宋的統治者,他們對得起那些反抗者嗎?


坐古談今


大家好,我是風信子,關注我,每天精彩內容不斷!

宋代,生活在金地的漢人的族群認同是怎樣的?我舉四例子說明一下:

一,張弘範:

張弘範的父親張柔是金朝人,後來投降了蒙古人,他們的祖先是漢人。張弘範從小到大都是在蒙古長大,所以他已經完全蒙古化。


張弘範軍事才能突出,有勇有謀,深得元世祖忽必烈信任,在戰場上,他一生中最大的的功績就是滅南宋,崖山海戰,一路追蹤,將南宋軍民逼上絕路,致使20多萬人跳海自盡,這場戰爭結束後,意氣風發的張弘範,在懸崖峭壁上刻了幾個字:鎮國大將軍張弘範滅宋在此!

我想他此刻必定十分高興,因為他完成了他的皇帝忽必烈的任務,面對屍橫遍野的南宋居民,他不覺得有絲毫不妥,因為他覺得自己是蒙古人,不過面對自己祖先母國的同胞,能刻出上面那幾個字,如此心安理得,只能說明他的鐵石心腸。

二,新加坡李光耀和李顯龍父子:

新加坡

新加坡是一個華人國家,華人佔比例絕大多數。李光耀父子祖籍廣東。新加坡在以前比中國富裕的多,在新加坡的戰略規劃中,美國是絕對的老大,而中國只是一個用來交易的國家,在東盟與中國的南海問題上,新加坡是叫的最兇的國家,積極充當美國的馬前卒,而當中國發展一帶一路時,新加坡積極向中國示好,迫不及待的拋出了橄欖枝,只為分一杯羹。


李光耀李顯龍父子

沒什麼好奇怪的,只是利益使然,李光耀父子是黃皮內白的香蕉人。

三,陳嘉庚



當年抗日戰爭最困難的時候,中共物資和裝備奇缺,陳嘉庚作為東南亞華僑華人代表,積極發動群眾捐款捐物資,甚至不惜變賣家產,傾家蕩產也在所不惜,只因為心中的一個信念:祖國有難,我們不能當看客!歷史是不會忘記這些有良心的同胞的!

四,猶太人和以色列

猶太人散局各地,以美國和以色列最多,當年以色列建國,招到阿拉伯國家群起圍攻。在最危機的時刻,世界各地的猶太人要麼回國參戰,要麼捐款捐物資,最終戰勝了阿拉伯聯軍。時至今日,以色列依然不倒,這與猶太人的團結是分不開的。

以色列的猶太人

綜合上述四個例子,我想大家心中已經有了自己的答案,歡迎討論,說出你的答案和理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