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濛:兩條「非主流」小板凳的啓示|退藏

王大濛:两条“非主流”小板凳的启示|退藏

王大濛,江南大學設計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出版專著《文人壺》《鐫刻》《蒲草》等,其中國畫與壺刻藝術以及菖蒲文化的研究,在國內頗具影響。人送雅號江南“草聖”。

如果說明式傢俱是中國傢俱的“正脈”,那麼在民間,也會創造出一些別樣的、富有智慧的“非主流”傢俱。

前些年得到兩條小凳子,頗有意思。

彎的凳子和外翻的足

·TUI CANG·

一件是月形雙人凳。它的凳面是用農村大水車木圈輪的一小節改制的,凳腿也是隨意找來的四根木料,有的是彎的,但照樣做榫卯結構。

王大濛:两条“非主流”小板凳的启示|退藏
王大濛:两条“非主流”小板凳的启示|退藏

從實用的角度,它不像直形倆人凳,坐著時視線都往前面一個方向,而是兩人促膝相坐,視線對晤,拉近了雙方的距離。

而且坐具除了實用外,更重要的是精神與情感的滿足,它的造型讓人產生暖意,睹物生情。

王大濛:两条“非主流”小板凳的启示|退藏
王大濛:两条“非主流”小板凳的启示|退藏

彎形的凳上也許發生過許多故事。或許曾經有倆人在討論生產隊今年收成分配的方案;或許一對情侶在月光下促膝長談;又或者是兩個頑皮的小孩騎坐在凳上假裝火車轉彎的模樣。

另一件我叫它外翻馬蹄小凳,它的四條凳腳並不是原配,是後來拼接到凳面上去的,而這後來拼接工匠的靈感使小凳富於生氣。

外翻的四條凳腿與凳面的組合增加了動感,它像一隻小狗小貓小象,或者會爬行的小蟲,然而又好似什麼都不像。

王大濛:两条“非主流”小板凳的启示|退藏王大濛:两条“非主流”小板凳的启示|退藏

中國人審美最厲害的地方,就是他們懂得造型要把控在“似與不似之間”,他們懂得經營意象,使一切造型進入詩的境界,而非走向現實。

西方坐椅腿足處的造型常做成獅虎或鷹的爪子,這種猙獰的現實摹仿產生不了詩性的溫暖精神,只能是慾望的伸張與權力的擁有。

王大濛:两条“非主流”小板凳的启示|退藏王大濛:两条“非主流”小板凳的启示|退藏

而明式傢俱凳椅的足,雖然也常稱呼為“馬蹄”,其實它們並不真像馬蹄,而只是“意思”而己。

這種造型的理念,把生命看得尤其重要,它更像書法中豎彎勾的墨痕,抽象中寓生命的流動,讓人們通過“馬蹄”見到生命的本質。

“斧頭工”

這樣的兩條凳子看起來有些粗糙,行家常認為這樣的做工是“斧頭工”,不屑一顧。

其實不要小看這些“斧頭工”,細細想來,它們比那些拙劣模仿的明式傢俱要高明得多。

首先要從摹仿與創造心態上來探究,摹仿是按照前人的樣式尺寸如實仿之,如果說摹仿者抱著學習的目的恭敬仿製,那麼在這過程中會得到許多前人對待傢俱設計的思想。

但在當下,許多摹仿傢俱的作坊為了利潤偷工減料快速仿製,只能得到前人的皮相,最後的結果是文化失落了,審美降低了。

王大濛:两条“非主流”小板凳的启示|退藏
王大濛:两条“非主流”小板凳的启示|退藏

王大濛書房“一拳石齋”

然而創作是不同的,創作的心態是心中有一種抑制不了的衝動,是將幻想中對未知的探求變為現實的欲求。

大凡原始人的壁畫、生活的器具、民間的藝術都有這等屬性。他們不顧及傳統的規則或者已有的成見,只注重於實用功能,以及美的直覺,所謂“正統審美”被民間的作者用“有意思、好玩”所替代,他們回到人最本質的“本能”進行創造。在我看來,任何傳統與經典的開始都來源於此。

王大濛:两条“非主流”小板凳的启示|退藏王大濛:两条“非主流”小板凳的启示|退藏

王大濛喜用素樸有質感的老傢俱和器物

而人們所認同的“經典”也不是一下子蹦出來的,會有一個從初始到完美的過程,也不是某一個人、某一代人完成的,是經過長期不斷改變和完善,慢慢地成為一個“流”,經典成為共識。

那種初始的想象,靈感一現,創造的衝動,水淋淋的直覺才是最重要的。

民間藝術雖非正統,但它富於審美直覺的創造力極有魅力。另類的凳子,雖非明式傢俱的主流,但無疑會給我們許多關於傢俱發展與創作的啟示。

-END-

▼ 閱讀原文,有退藏推薦的茶與茶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