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濛:两条“非主流”小板凳的启示|退藏

王大濛:两条“非主流”小板凳的启示|退藏

王大濛,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出版专著《文人壶》《镌刻》《蒲草》等,其中国画与壶刻艺术以及菖蒲文化的研究,在国内颇具影响。人送雅号江南“草圣”。

如果说明式家具是中国家具的“正脉”,那么在民间,也会创造出一些别样的、富有智慧的“非主流”家具。

前些年得到两条小凳子,颇有意思。

弯的凳子和外翻的足

·TUI CANG·

一件是月形双人凳。它的凳面是用农村大水车木圈轮的一小节改制的,凳腿也是随意找来的四根木料,有的是弯的,但照样做榫卯结构。

王大濛:两条“非主流”小板凳的启示|退藏
王大濛:两条“非主流”小板凳的启示|退藏

从实用的角度,它不像直形俩人凳,坐着时视线都往前面一个方向,而是两人促膝相坐,视线对晤,拉近了双方的距离。

而且坐具除了实用外,更重要的是精神与情感的满足,它的造型让人产生暖意,睹物生情。

王大濛:两条“非主流”小板凳的启示|退藏
王大濛:两条“非主流”小板凳的启示|退藏

弯形的凳上也许发生过许多故事。或许曾经有俩人在讨论生产队今年收成分配的方案;或许一对情侣在月光下促膝长谈;又或者是两个顽皮的小孩骑坐在凳上假装火车转弯的模样。

另一件我叫它外翻马蹄小凳,它的四条凳脚并不是原配,是后来拼接到凳面上去的,而这后来拼接工匠的灵感使小凳富于生气。

外翻的四条凳腿与凳面的组合增加了动感,它像一只小狗小猫小象,或者会爬行的小虫,然而又好似什么都不像。

王大濛:两条“非主流”小板凳的启示|退藏王大濛:两条“非主流”小板凳的启示|退藏

中国人审美最厉害的地方,就是他们懂得造型要把控在“似与不似之间”,他们懂得经营意象,使一切造型进入诗的境界,而非走向现实。

西方坐椅腿足处的造型常做成狮虎或鹰的爪子,这种狰狞的现实摹仿产生不了诗性的温暖精神,只能是欲望的伸张与权力的拥有。

王大濛:两条“非主流”小板凳的启示|退藏王大濛:两条“非主流”小板凳的启示|退藏

而明式家具凳椅的足,虽然也常称呼为“马蹄”,其实它们并不真像马蹄,而只是“意思”而己。

这种造型的理念,把生命看得尤其重要,它更像书法中竖弯勾的墨痕,抽象中寓生命的流动,让人们通过“马蹄”见到生命的本质。

“斧头工”

这样的两条凳子看起来有些粗糙,行家常认为这样的做工是“斧头工”,不屑一顾。

其实不要小看这些“斧头工”,细细想来,它们比那些拙劣模仿的明式家具要高明得多。

首先要从摹仿与创造心态上来探究,摹仿是按照前人的样式尺寸如实仿之,如果说摹仿者抱着学习的目的恭敬仿制,那么在这过程中会得到许多前人对待家具设计的思想。

但在当下,许多摹仿家具的作坊为了利润偷工减料快速仿制,只能得到前人的皮相,最后的结果是文化失落了,审美降低了。

王大濛:两条“非主流”小板凳的启示|退藏
王大濛:两条“非主流”小板凳的启示|退藏

王大濛书房“一拳石斋”

然而创作是不同的,创作的心态是心中有一种抑制不了的冲动,是将幻想中对未知的探求变为现实的欲求。

大凡原始人的壁画、生活的器具、民间的艺术都有这等属性。他们不顾及传统的规则或者已有的成见,只注重于实用功能,以及美的直觉,所谓“正统审美”被民间的作者用“有意思、好玩”所替代,他们回到人最本质的“本能”进行创造。在我看来,任何传统与经典的开始都来源于此。

王大濛:两条“非主流”小板凳的启示|退藏王大濛:两条“非主流”小板凳的启示|退藏

王大濛喜用素朴有质感的老家具和器物

而人们所认同的“经典”也不是一下子蹦出来的,会有一个从初始到完美的过程,也不是某一个人、某一代人完成的,是经过长期不断改变和完善,慢慢地成为一个“流”,经典成为共识。

那种初始的想象,灵感一现,创造的冲动,水淋淋的直觉才是最重要的。

民间艺术虽非正统,但它富于审美直觉的创造力极有魅力。另类的凳子,虽非明式家具的主流,但无疑会给我们许多关于家具发展与创作的启示。

-END-

▼ 阅读原文,有退藏推荐的茶与茶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