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只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卻不知後半句,那才是重點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句話是世人皆知的,這句話是在清軍入關時期顧炎武提出的,當時在《日知錄·正始》中的原句是:“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後人便將其簡化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句話就有點類似與中國漢代時期的霸氣語錄“蠻夷邸間,以示萬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後世人則將其簡化為“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事實上,在“天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之後還有一句話,這句話世人幾乎都沒聽說過,但後半句才是重點。

世人只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卻不知後半句,那才是重點

在顧炎武提出這一句話後的幾百年,梁啟超將其歸納為8字成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意為天下大事的興盛、滅亡,每一個老百姓都有義不容辭的責任。但事實上,梁啟超歸納的這成語之後還有一句,同樣是出自顧炎武的“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梁啟超將其納為“國家興亡,匹夫無罪”。

世人只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卻不知後半句,那才是重點

很顯然,顧炎武說的這後半句話以及梁啟超歸納這句話的意思便是“保衛國家社稷,是位高權重之人的責任,與平民毫無關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國家興亡匹夫無罪”這一句話不就矛盾嗎?又說天下是每一個人的事情,又說國家與平民沒有關係。事實上,這並沒有矛盾,只是涉及到了“天下”與“國家”的聯繫。

世人只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卻不知後半句,那才是重點

當時顧炎武即將到南明首都求職時,清軍就把南京給取下了,想到蘇杭,蘇杭就淪陷了,逃回崑山,崑山城就被破了,自己的家人也慘遭滅門。而後大師顧炎武發出了“我雖婦人,身受國恩,與國俱亡,義也。汝無為異國臣子,無負世世國恩,無忘先祖遺訓,則吾可以瞑於地下”的感慨。

世人只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卻不知後半句,那才是重點

在顧炎武以及梁啟超看來,國家與天下是有著天壤之別的。國家就是政權,中華五千年以來誕生了無數的政權,有劉家人的漢朝,有楊家人的隋朝,有李家人的唐朝,有朱家人的明朝,這些所謂的朝代便是“國家”。而天下只有一個,那就是中華大地、中華文化,這種文化延續了5000多年,儘管改朝換代,但文化依然完好的傳承。

世人只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卻不知後半句,那才是重點

也就是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國家興亡匹夫無罪”針對的是內外侵略。前者針對的是中華的文化,針對的是民族;換一句話說針對的便是“異族入侵”,如在漢族人正統的明朝,清軍八旗入侵就是漢民族的生存危機;在日本侵略中國時,就是中華民族、中華文化的生存危機,這種危機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一樣的,不管你是“肉食者”還是草民。

但在顧炎武說出這句話時,後半句才是重點。因為在文人看來,明朝是重視武官,輕視文官,“國家興亡匹夫無罪”在明朝時的意思便是“你朱明的生死那是你們高層的事情,與我們有半毛錢關係”。在說出這句話不久後,李自成的大順軍隊便侵入了北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