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我只想吃么妹包的土家棕

端午—我只想吃么妹包的土家棕

土家族這樣過端午。

土家族過端午節分為“頭端午”(即農曆五月初五)、“中端午”(即農曆五月十五)、“末端午”(即農曆五月二十五),過端午節時一般只接已出嫁的姑娘、女婿和至親好友來家做客,主人家用準備好的粽子、艾蒿蛋(即把艾蒿葉、大蒜與雞蛋一起煮熟)等豐盛的飯菜款待客人,客人一般都一早到主人家,先聊聊家常,打打撲克等,輕鬆愉快,其樂融融。

在過去,端午節這天還要喝雄黃酒,據說可驅邪、避災、防蛇咬。

土家族過端午節前還有一項很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在野外採來艾蒿插在門上和窗臺上,據說可以辟邪和驅蚊蟲,因此,土家族就有“門口不插蒿,死後變烏梢(一種蛇)”的說法,端午節後再將已乾枯的艾蒿儲藏備用。

艾蒿在土家族生活習俗中用途廣泛,端午節門上插蒿的習俗一直沿襲至今,用蒿起源於何時、何人已無從考證,幾百年來,它卻是土家族端午節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部分。

端午—我只想吃么妹包的土家棕

恩施土家族端午習俗。

1) 恩施人把端午節細分成早端午、中端午、末端午三個節。

2) 節日這天,當家的起得特別早,換上草鞋後便磨亮鐮刀,插在木架子揹簍裡,一邊抽葉子菸一邊往後坡爬,以早點割到帶露水的艾蒿插到大門上,這樣,就能保佑一家平安。

3) 主婦洗完臉後第一件事便是製作雄黃酒(中藥雄黃加大蒜,用高度包穀酒浸泡而成),待細娃兒從被窩裡一鑽出來就往耳朵上、臉上、鼻子上抹,邊抹邊給小娃壯膽:“今後蟲啊、蛇啊都不敢靠近你了呢。”

4) 做完這一切,主婦開始忙正事——包粽子,恩施粽子的內餡以糯米為主,不加鹽,不加糖,也不加肉菜果脯等食物。煮好了的粽子,第一個品嚐者是家裡的小娃,第二個便是左鄰右舍,主婦一般用筲箕端著,一家家送,親戚鄰里的互相饋贈,成了鄉下過端午節一道特別的風景。

5) 端午節是恩施農村準女婿最喜歡的節日,這一天,他們必定到準媳婦家去看望準岳父母。回家時,準岳父母在打發的眾多禮物中,必定有一頂草帽,因五月太陽大,對準女婿回家的路上和以後出門好遮太陽的關愛,當然更主要的意思是,被打發了草帽,表示準岳父母已經同意了婚事。這種習俗稱之為“討草帽”,因此恩施的未婚男青年過“討草帽”的端午節,比誰都過得有意義。

6) 恩施人過端午還有一種叫“打端午”的習俗,兩親家之間,男方一家要在這一天看望女方一家,所帶禮物是用一隻條盤,放上粽子、發糕,插上鮮紅的石榴花,恭恭敬敬地呈送到女方長者面前。在過去那種男尊女卑的社會,“打端午”這種習俗體現了男方對女方的尊重,難能可貴,是一種具有現代精神文明風尚的習俗,值得回憶與推崇。

么妹的粽子不一樣。

去么妹家吃粽子,看到土家么妹包的粽子是很複雜的,從選材到製作到成熟,每一步都做的很精細。

摘棕葉 跟著么妹上山去摘粽葉,爬了大半個山,在山中間採摘最好的粽葉,既要寬又要長,最重要是在山林裡全是刺,在刺林採摘粽葉整個人的皮膚彷彿在做美容手術,一刀一針的在撕裂皮膚,最後露肉的地方基本毀容,好在葉子大不一會功夫就摘了一揹簍。

棕樹葉 用來捆綁粽子的,找到棕樹,選最長稍微老一點的粽葉,不然捆不緊,(么妹告訴我的)然後把中間的硬骨去掉,斯細,兩半分成四半就好,然後放在老式椅子上。

洗棕葉 更是個苦差事,一張一張的洗,前面後面仔細看,不能有一點汙點,不然包出的粽子,米上就會洗不乾淨的髒東西,所以么妹再三檢查每張葉子,確定無誤才開始做下一步,整整一揹簍洗了我們一天的時間,就會吃上乾淨的粽子。

包粽子 到了最關鍵一步了,這是是個技術活,不是一般的的人會包,么妹教我包了無數次,最終以失敗而告終。么妹說:棕子有兩種包法,但她喜歡又瘦又小的,就包了這種又瘦又小的,花了一天的時間包,晚上才煮好。

端午—我只想吃么妹包的土家棕

端午—我只想吃么妹包的土家棕

端午—我只想吃么妹包的土家棕

端午—我只想吃么妹包的土家棕

么妹說,粽子要自己包的才好吃,乾淨,外面現在都是機器做的味道很重,粽子必須要配上粽葉捆綁才香,用材火煮熟即香又營養,因為粽子吸收了兩種植物的精華。

當你吃上么妹的粽子,一定要好好珍惜,我見了才知道,這粽子不簡單,且吃且珍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