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小規模農戶農地經營行爲特徵與局限


摘 要:以農地流轉後的超小規模農戶為對象, 構建以勞動投入為決策變量的農戶模型, 分析超小規模農戶農地經營行為特徵的產生機理, 並基於中國10個省 (區) 的問卷調查, 系統總結超小規模農戶的農地經營行為。研究顯示:老齡化兼業化、品種技術輕簡化和經營目標內生化等是超小規模農戶農地經營行為的核心特徵。對於旨在實現現代化的中國農業而言, 應當重視超小規模農戶的地位作用和特徵, 建立對超小規模農戶具有包容性的、多層次的新型農業經營服務體系;健全農村社會保障, 賦予農戶農地退出權, 有序推動土地退出。

近年來, 農地流轉使我國小規模農戶不斷分化, 產生了眾多經營面積極小的超小規模農戶。據農業部統計, 截至2016年底, 全國家庭承包耕地流轉面積達到0.32億hm2, 佔家庭承包經營耕地總面積的35.1%。雖然受2億多農戶、1.2億hm2耕地, 人多地少的資源限制, 戶均0.46hm2的小規模是我國家庭經營的常態[1], 但是部分小規模農戶已成長為適度規模的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而部分農戶則經營更少土地, 成為超小規模農戶。因此, 研究超小規模農戶農地經營行為特徵是全面認識我國農業經營方式轉型的內在要求。

研究小規模農戶的農業經營特徵是認識我國農業發展狀況、提出發展對策的重要方向。隨著農村工業化的展開和農村勞動力的流動, 小規模農戶的兼業化特徵受到持續關注[2-4], 農戶家庭勞動力的配置成為認識小規模農戶農業經營行為特徵的核心變量。小規模農戶生產經營存在的技術水平低[5]、市場融入差[6]、金融保險不足[7]、產品質量問題突出[8]等特徵成為關注要點;與之相反, 基於農機社會化服務[9]、小規模農業社會發展作用的研究[10], 卻肯定了小規模農業的合理性。然而, 在我國農業要素市場化水平大幅提高、普通小規模農戶分化背景下, 從農地經營環節, 深入研究超小規模農戶農地經營行為特徵的卻鮮有涉及。

基於此, 本文以超小規模農戶為研究對象, 以農地經營行為特徵為研究內容, 首先, 構建以勞動投入為核心決策變量的農戶生產決策模型, 分析超小規模農戶農地經營行為特徵的產生機理, 建立超小規模農戶農地經營行為特徵的分析框架;其次, 利用基於全國10個省的問卷調查數據, 系統歸納超小規模農戶的農地經營行為特徵;最後, 以實現農業現代化為主旨, 分析超小規模農戶農地經營存在的不足, 並提出對策建議。

一、超小規模農戶農地經營特徵理論分析

超小規模農戶農地經營行為特徵是其家庭生產經營決策理性選擇的結果, 本文基於Singh et al.的農戶模型理論框架[11], 以家庭勞動力為核心決策變量, 構建以勞動數量質量配置、農業勞動時間配置和農業勞動技術替代等為約束, 以農戶家庭效用最大化為目標的農戶生產決策理論模型, 分析超小規模農戶農地經營特徵。

(一) 超小規模農戶農地經營決策理論模型

借鑑農戶模型理論, 超小規模農戶農地經營決策總目標是家庭收入 (或家庭效用) 的最大化, 決策的核心變量是家庭勞動力, 家庭勞動力配置受家庭勞動力數量質量、農業勞動時間以及農業勞動投入替代技術等的約束, 其決策模型如下:


超小規模農戶農地經營行為特徵與侷限

超小規模農戶農地經營行為特徵與侷限

其中, Uhome、U (La) 、Y (Ltra) 、[U (La) , Y (Ltra) ]分別代表家庭效應、農業勞動力效用、非農勞動力收入、農業勞動力和非農勞動力收入的混合效用;La、Ltra、Lo、Ly分別代表超小規模農戶中的農業勞動力、非農勞動力、60歲以上老年勞動力、青壯年勞動力;Ta、Tls、TLa分別表示農業勞動時間、休閒時間和農業勞動力總時間;Csl、CL分別代表勞動節約型技術和勞動耗費型技術。

(二) 超小規模農戶農地經營決策機理

超小規模農戶農地經營的決策目標是家庭收入 (或家庭效用) 最大化, 以家庭人口或勞動力效用最大化為標誌, 該目標可分解為農業勞動效用最大化、非農勞動力收入最大化以及農業勞動力和非農勞動力收入混合效用最大化等三個部分, 其中, 混合效用最大化可以表現為非農收入支持農業生產、農業生產支持非農就業以及農業勞動與非農勞動無關等三種關係, 決策流程如圖1所示:


超小規模農戶農地經營行為特徵與侷限


圖1 超小規模農戶農地經營典型特徵生成機理

1. 家庭勞動力的行業配置。

在勞動力市場完善情況下, 家庭勞動力非農就業數量取決於勞動力體力和智力所帶來的收入與農地經營收入之比。在土地數量約束下, 家庭勞動力配置首先表現為以年齡為主要特徵的行業配置, 青壯年務工, 體力或智力不足的老年人務農是家庭的優選。超小規模農戶農地經營是家庭勞動力就業分化後的經營, 勞動力年齡和行業分佈是認識超小規模農戶農地經營特徵的第一層面。因此, 形成研究假設1:農業勞動力老齡化、農戶兼業化是超小規模農戶農地經營的第一類特徵。

2. 農業勞動力的時間配置。

在家庭勞動力行業配置基礎上, 農業勞動力追求的是效用最大化, 體現為勞動收入和休閒效用之和的混合效用最大化, 核心是農業勞動時間配置。為獲得最大的收入和休閒混合效用, 農業勞動者會將部分勞動所得讓渡給社會化服務組織, 獲取勞動休閒效用, 並且農業勞動者年齡越大所需休閒越多, 農業生產經營的目標和農業生產勞動的服務替代成為認識超小規模農戶農地經營特徵的第二層面。因此, 形成研究假設2:作業服務社會化、經營目標內生化是超小規模農戶農地經營的第二類特徵。

3. 農業勞動時間的技術配置。

與農業勞動時間配置對應, 農業勞動的技術替代成為影響勞動時間投入的重要變量。為最大化農業勞動效用, 農業勞動者可以投入勞動以增加產出, 也可以將勞動所得讓渡給資本技術以獲取更多的閒暇。在家庭勞動力非農就業增多, 農業勞動素質下降的情況下, 採用勞動節約型技術彌補農業勞動力數量質量不足, 成為超小規模農戶農地經營的重要特徵。因此, 形成研究假設3:品種技術輕簡化、生產資料便利化是超小規模農戶農地經營第三類特徵。

二、研究方法

研究基於超小規模農戶農地經營行為特徵生成機理分析框架, 通過實地問卷調研, 獲取了超小規模農戶農地經營行為特徵的相關指標數據, 並利用統計分析方法, 系統總結歸納超小規模農戶農地經營行為特徵, 對研究假設進行檢驗, 具體如下:

(一) 超小規模農戶界定

土地面積是衡量農戶規模的核心指標。理論政策界對我國農地經營小規模的認識, 是基於2014年我國1.53億hm2耕地、2.3億農戶、近3億農村勞動力、勞均耕地不足0.47hm2、戶均耕地約0.67hm2的現實。基於此, 本文把超小規模農戶界定為家庭經營面積小於0.33hm2或家庭農業勞動力人均經營面積小於0.2hm2的農戶。

(二) 數據來源

為分析小規模農戶農地經營行為特徵, 課題組於2015年3月至2016年4月, 選取了黑龍江肇東市、甘肅張掖甘州區、新疆呼圖壁縣、山東滕州市、河南永城市、湖北棗陽市、江西南昌縣、江蘇姜堰區、浙江湖州吳興區、四川蒼溪縣等10個省份的縣、市 (區) 開展了問卷調研, 調查問卷包括農戶家庭特徵、農地經營和農地流轉以及對農地政策的認知等信息。課題組在每個地區 (市區) 至少選擇50戶經營土地面積小於2hm2的農戶進行一對一問卷調查, 共獲得問卷551份, 其中, 家庭經營面積小於0.33hm2的155戶, 勞均土地面積小於0.2hm2的151戶, 符合本文研究對象的樣本306戶。

三、結果與分析

基於研究理論, 通過對調研數據的統計分析, 得出以下研究結果, 具體如下:

(一) 超小規模農戶農地經營概況

1. 超小規模農戶家庭概況。

在被調研的551戶農地面積小於2hm2的農戶中, 戶均人口4.75人, 勞動力3.18人, 其中, 60歲以上勞動力0.79人。在勞動力就業分佈中, 在家務農1.61人, 佔比50.62%, 其中, 60歲以上勞動力0.67人, 佔41.61%;務工1.56人, 其中, 本地受僱務農0.11人, 非農就業1.45人, 佔45.59%。就務工區域而言, 在當地鎮內就業0.42人, 佔28.97%;在鎮外縣內就業0.37人, 佔25.52%;在縣外就業0.76人, 佔52.41%。

在家庭經營面積小於0.33hm2的155戶農戶中, 戶均人口4.56人, 勞動力3.12人, 其中, 60歲以上勞動力0.92人。在勞動力就業分佈中, 在家務農1.38人, 受僱務農為主0.1人, 外出務工1.66人, 其中, 在本鄉鎮內務工0.65人, 佔39.16%;在縣域內其他鄉鎮就業0.37人, 佔22.89%;縣外就業0.65人, 佔39.16%, 非農就業比例高於普通小農戶, 且在鄉鎮內務工比例比普通小農戶高10%。就家庭年收入而言, 家庭經營性收入佔總收入的25.76%, 其中, 87.82%來自農業。

在家庭勞均土地面積小於0.2hm2的151戶農戶中, 戶均4.68人, 勞動力3.39人, 勞動力以農業就業為主的2.07人, 非農就業1.32人。在非農勞動力就業區域中, 在鄉鎮內就業0.39人, 佔29.54%;在縣內鄉鎮外就業0.29人, 佔21.97%;在本縣以外就業0.64人, 佔48.48%。在家庭年收入中, 家庭經營性收入佔總收入的32.43%, 其中, 90.47%來自農業。小規模農戶家庭勞動力狀況如表1所示。

表1 小規模農戶家庭勞動力特徵

超小規模農戶農地經營行為特徵與侷限


2. 超小規模農戶農地經營概況。

在被調研的551戶面積小於2hm2的農戶中, 戶均經營農地0.56hm2, 地塊5.46塊, 最大地塊0.27hm2, 最小地塊0.08hm2。戶均承包土地0.52hm2, 地塊5.01塊, 其中, 旱地0.39hm2, 水田0.17hm2, 普遍有農地轉入, 每公頃糧食均產10 471.8kg。

在家庭經營面積小於0.33hm2的農戶中, 戶均經營土地0.18hm2, 地塊3.39塊, 其中, 承包地面積0.25hm2, 平均流轉出耕地0.07hm2;在承包土地中, 旱地0.10hm2, 水田0.17hm2, 每公頃糧食單產10 654.35kg。

在家庭勞均土地面積小於0.2hm2的農戶中, 戶均經營耕地0.11hm2, 地塊3.8塊, 其中, 承包地0.31hm2, 平均流轉出土地0.19hm2;在承包地中, 旱田0.12hm2, 水田0.20hm2, 每公頃均產10 885.65kg。小規模農戶農地經營概況如表2所示。

表2 小規模農戶農地經營概況

超小規模農戶農地經營行為特徵與侷限


(二) 超小規模農戶農地經營基本特徵

1. 務農勞力老齡化。

超小規模農戶普遍以60歲以上的勞動力作為務農主力, 農業老齡化程度深, “老年農業”突出。在超小規模農戶中, 被調研務農對象平均年齡58.72歲, 接近60歲老齡化標準。在家庭經營規模小於0.33hm2的農戶中, 60歲以上農業勞動力戶均0.76人, 佔家庭農業勞動力的55.07%, 其中, 6.45%的被調研者反映“年紀大了, 幹不動了”。在勞均0.2hm2以下的農戶中, 60歲以上農業勞動力戶均1.03人, 佔家庭農業勞動力的49.76%, 其中, 8.61%的被調研者反映目前農地經營最大的困難是“體力不支”。與家庭經營面積小於2hm2農戶中41.61%的老齡農業勞動力相比, 超小規模農戶農地經營勞動力老齡化程度深。除此之外, 在超小規模農戶農地經營中, 普遍存在以婦女作為主要勞動力的現象, 受訪者普遍反映“種地不掙錢, 是婦女的活計”, 農業勞動力投入邊際化傾向明顯。

2. 家庭經營兼業化。

超小規模農戶農地經營普遍“兼業化”, 表現為以他業為主兼業農業的特徵, 非農收入是家庭收入主要來源。與廖洪樂以農戶勞動時間和收入構成衡量兼業化不同[4], 本文采用家庭勞動力務農比例和非農收入比例來衡量兼業化, 具體為:在家庭經營面積小於0.33hm2的農戶中, 勞動力在家務農比例為44.23%, 受僱務農比例為3.2%, 非農就業53.21%;在勞均耕地小於0.2hm2的農戶中, 勞動力以農業就業為主的佔61.06%, 非農就業比例為38.93%。從家庭收入來源看, 在經營面積0.33hm2以下和勞均0.2hm2以下家庭中, 家庭經營收入佔比分別為25.76%和32.43%, 其中, 來自農業的佔比為87.82%和90.47%。與傳統農戶“農忙務農、農閒務工”的兼業化相比, 超小規模農戶普遍存在部分勞動力轉移, 農業收入佔比較小的現象, 是“以他業為主, 兼業農業”的兼業化。

通過對超小規模農戶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和農戶兼業化的論證, 研究假設1得到證實, 與普通小規模農戶相比, 超小規模農戶農業勞動力老齡化程度深, 農戶兼業化呈現家庭勞動力分化特徵, 是家庭勞動力以他業為主的兼業化。

3. 品種技術輕簡化。

超小規模農戶農業生產技術具有勞動節約特徵, 突出表現為品種技術輕簡化。超小規模農戶種植作物以大宗糧食為主, 租賃農機服務在農業生產各環節中佔有重要地位, 其在農業生產成本中所佔比例僅次於農資。在家庭經營面積小於0.33hm2的155戶農戶中, 以糧食種植為主的140戶, 佔90.32%;在勞均耕地面積小於0.2hm2的151戶農戶中, 以糧食種植為主的141戶, 佔93.37%, 糧食是超小規模農戶經營的主要作物。超小規模農戶之所以選擇糧食種植是由於糧食作物全程機械化程度高, 不需要投入大量勞動, 生產輕便省事。由此可知, 超小規模農戶種植品種專一, 有利於穩定糧食生產。

4. 生產資料便利化。

這是超小規模農戶勞動節約型生產技術特徵的重要表現, 集中反映在逐步放棄依靠勞動投入的精耕細作, 普遍使用省工省力且便利的工業化生產資料。對超小規模農戶農業生產成本以5分制按大小排序, 按照某項生產成本所佔比重越大, 得分越小, 排序越靠前的評分規則, 調研地區超小規模農戶農業生產成本排序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 在農業生產資料中, 超小規模農戶化肥、農藥、農膜等農資投入比重最大, 已很少使用農家肥等勞動密集型生產資料。需要說明的是, 僱工與地租不是超小規模農戶農地經營的必需投入, 表現為其均值小, 方差大。綜合可知, 獲取並使用工業化製成品等便利生產資料, 已成為超小規模農戶農地經營的普遍行為。

表3 超小規模農戶農業生產成本排序

超小規模農戶農地經營行為特徵與侷限


5. 生產作業社會化。

超小規模農戶農地經營生產環節社會化程度高, 突出表現在耕種收等環節的社會化服務比例高。當前, 利用社會農機服務作業已成為家庭農地經營的主流方式, 依靠社會化生產服務, 充分發揮家庭經營決策權, “看好”農地, 成為超小規模農地經營的重要特徵。在家庭經營面積小於0.33hm2的155戶中, 耕種收環節農機社會化作業率達到82.58%;在家庭勞均耕地面積小於0.2hm2的151戶中, 耕種收環節農機社會化作業率達到82.78%, 其中, 農業作業服務來自專業大戶的分別佔76.13%和78.81%, 這與杜志雄等對家庭農場雙重功能的研究相一致[12]。然而, 在超小規模農戶農地經營中, 也出現了4.52%的農戶不使用農業機械, 靠手工, 2.65%的農戶租用耕牛的現象, 農地經營形態落後。

通過對超小規模農戶農業種植作物品種技術特徵、生產資料特性以及生產服務技術替代的論證, 研究假設3得到證實, 超小規模農戶農地經營具有品種技術輕簡化、生產資料便利化和生產作業社會化等特徵, 呈現出勞動節約型的生產技術特點。

6. 經營目標內生化。

超小規模農戶農地經營終極目標“內生化”, 突出表現在農地經營迴歸自給自足, “口糧”農業突出。韓俊指出當非農收入成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 大多數農戶經營農業的主要目標變為供給家庭口糧, 土地經營成為家庭“生活保險”的一種手段[13]。當前, 我國超小規模農戶農地經營目標“內生化”明顯, 具體為:農地經營以獲取家庭“口糧”為主要目標, 種地為吃飯現象十分普遍;農業勞動投入追求“健身、鍛鍊”“休閒”“有事幹”等產出外目標, 農田管理不及時, 精耕細作傳統正在丟失。受經營目標“內生化”影響, 超小規模農戶對種糧補貼等財政補貼政策反應“僵硬”, 95.81%的超小規模農戶認為是否有種糧補貼都種植糧食, 也說明了超小規模農戶通過糧食自給, 間接地為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貢獻。通過對超小規模農戶農地經營目標及影響的描述, 研究假設2得到證實, 超小規模農戶農地經營目標內生化, 精耕細作的優良傳統正在丟失。

通過歸納超小規模農戶農地經營行為特徵可知, 這些特徵主要是由農地經營收入和農地功能在農戶家庭發展中的地位下降所引起的, 這些特徵之間存在著內在邏輯關係, 即家庭農業收入大幅下降, 產生農地經營目標內生化, 勞動力投入邊際化, 農業生產過程“輕簡化”“便利化”和社會化等行為特徵, 其中, 農地經營目標、農業生產技術和農業勞動投入等方面的特徵構成超小規模農戶經營的核心特徵。

(三) 超小規模農戶農地經營的侷限分析

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由“二元”結構向“一元”結構轉換過程中, 超小規模農戶農地經營對彌補農村社會保障不足, 吸納邊際勞動力就業, 維護農村穩定和保障糧食安全有一定積極作用, 但與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目標相比還有以下侷限。

1. 勞動力行業分化, 家庭專業化不足。

當前超小規模農戶農地經營是家庭勞動力就業分化後“弱勢”勞動力的家庭經營。家庭是我國農業經營的基本單位, 是世界範圍內廣泛採用的農業經營組織形式[14], 家庭經營的核心是以家庭為基本核算單位, 是家庭自有勞動力處於主導地位的經營方式[15]。超小規模農戶佔有土地資源嚴重不足, 家庭勞動力農業和非農就業行業分化並存的格局, 影響了家庭經營能力的提升, 不利於發揮家庭農業經營的效率, 阻礙了家庭經營的專業化。

2. 集約化程度下降, 農業形態粗放。

超小規模農戶農地經營理念翻轉, 農業經營集約程度下降, 農業經營形態粗放。當前超小規模農戶農地經營決策傳統理念慣性較強, 向農業投資意願不足, 普遍存在先進技術依靠社會化服務組織被動輸送特徵;“老人農業”“吃飯農業”表現突出, 農田勞動追求過程體驗, 管理粗放, 精耕細作優良傳統正在丟失;超小規模家庭勞動力的行業分化, 引發家庭農業資源流失, 農業生產技能家庭傳承受阻, 農業生產呈現“表象專業化”[16], 加重未來“誰來種地”問題。

3. 經營目標內生化, 市場化程度不足。

超小規模農戶家庭勞動力行業分化, 家庭農業經營收入佔比大幅下降, 導致農地經營目標內生性。超小規模農戶農地經營以滿足自我需求為主, 最終產品偏離市場化軌跡, 呈現自給特徵;與傳統農戶農業生產市場化弱、生產環節封閉特徵不同的是, 現階段的超小規模農戶生產環節服務市場化大大提高, 但是生產目標在經歷市場化洗禮後重新迴歸自給性, 這與現代農業全產業鏈的組織形態相去甚遠, 這與張紅宇等對小規模農戶在農業價值鏈中地位日趨邊緣化分析相一致[15]。

四、結論與政策內涵

(一) 結論

通過研究可知, 老齡化兼業化、品種技術輕簡化和農地經營目標內生化是超小規模農戶農地經營的核心特徵, 並呈現新時期特徵, 具體為:老齡化兼業化表現為家庭內部勞動力行業分化, 是老年人、婦女務農, 青壯年外出務工為主的兼業農業;農地經營目標內生化表現為農業生產終極目標經歷市場化後重新迴歸自給性, “口糧農業”突出, 農業補貼政策效果差;農地經營普遍採用勞動節約型生產技術, 表現為品種技術輕簡化、生產資料便利化、生產過程機械化以及種植作物糧食化。

超小規模農戶農地經營特徵是農戶家庭生產經營的理性選擇, 是農戶家庭農業生產方式自然演變的一種特殊形態, 有其合理性。隨著我國城鄉一體化的深度融合和農地“三權分置”改革的推進, 農村勞動力轉移和土地流轉的加速, 超小規模農戶的典型特徵將在今後一段時期內長期存在, 但所佔的比例會不斷下降。從超小規模農戶的演進趨勢看, 部分老齡和兼業的農民將通過轉移就業和土地經營權流轉退出農地經營,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將不斷髮育, 農戶專業化水平將提高;同時, 隨著農村勞動力減少和農業生產技術進步, 農業生產機械化、服務社會化、品種技術輕簡化趨勢將不斷增強。

(二) 政策內涵

基於研究結論及對超小規模農戶農地經營特徵未來演進趨勢的分析, 本研究具有以下政策內涵:

1. 培育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 建立具有包容性的多層次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超小規模農戶農地經營具有老齡化兼業化、農業生產服務環節市場化和產品自給化等特徵, 決定了實現超小規模農戶農地經營的現代化要以農業生產服務環節為切入點, 以生產環節服務社會化破解其發展局限。對此, 需要創新農業經營組織形式, 建立多元化的利益聯結機制, 將超小規模農戶納入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利用社會化服務向其注入先進技術, 協同推動超小規模農戶的現代化。因此, 培育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建立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要包容超小規模農戶農地經營特徵, 要有層次性。

2. 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 有序推動土地經營權流轉和超小規模農戶退出。

超小規模農戶農地經營的持續性取決於家庭務農勞動力的質量。隨著我國城鄉一體化的推進, 在非農行業就業的家庭勞動力可能轉變為城鎮人口, 同時, 隨著家庭務農勞動力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 將有越來越多的超小規模農戶徹底退出農地經營。因此, 明確農戶農地退出條件, 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 建立具有選擇性的農地退出機制, 保障退出農戶利益, 優化農地退出環境, 是我國農地政策需要不斷完善的方向。

超小規模農戶農地經營行為特徵與侷限

安徽歙縣石潭油菜花滿目金黃 城裡人好生羨慕的田園畫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