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來就是軟弱的,並且一無所有|盧梭

我们生来就是软弱的,并且一无所有|卢梭

曾經有一個人,在人人都在歌頌飛速發展的現代文明時,大膽提出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曾經有一個人,相比現代人,他似乎更喜歡粗糙野蠻的“原始人”,因為在他看來,原始人並不拿自己和他人作對比,而是隻關注自己,他們的目標很簡單,就是生存。

這個人,就是讓·雅克·盧梭,啟蒙運動時期最重要的思想家、哲學家之一。

我们生来就是软弱的,并且一无所有|卢梭

歌德說:“盧梭開創了一個新時代。”

羅伯斯庇爾說:“他是法國大革命的先驅。”

1

1712年,生於日內瓦一個工匠的家庭,父親是鐘錶匠,教他溫和向善。與周圍的加爾文主義者大相徑庭,清教主義對他的的影響十分深刻。長大後的盧梭去法國謀求發展,成為了一位自命高雅的鄉下貴夫人瓦朗夫人府中的僕人,不過,事情並沒這麼簡單,還有一個八卦是,後來他成了這位夫人的乾兒子和實際的情人,學會了上流社會的禮儀,並皈依了天主教。

30歲那年,盧梭來到巴黎,也可以說,這時才真正開始了他精彩紛呈的一生。當時的巴黎人才薈萃,這讓盧梭有機會結識了狄德羅等許多著名的思想家和學者。此後他為《百科全書》撰寫音樂方面的內容,自己還創作了七部歌劇。在狄德羅的鼓勵下,以論文《科學和藝術的進步對改良風俗是否有益》參加第戎學院徵文,獲得名次,從此在法國名聲大振。

1756年至1762年間,他隱居巴黎近郊,發表《社會契約論》《愛彌兒》等著名的作品;為了捍衛自己的信仰,他屢遭迫害,一會兒流亡瑞士,一會兒逃奔英國,和伏爾泰、休謨等人吵得不可開交。他和戴萊斯·雷瓦索同居生子,卻遲遲沒有結婚,甚至將小孩送到育幼院去。

不過,無論外界如何評判他,爭議他,盧梭都一直如飢似渴地博覽群書,充實完善著自己。他這一生,起起伏伏。他在飯館端過盤子,也做過法國駐威尼斯使館的隨員;曾在巴黎的小巷內同家人簡樸度日,也做過貴族府邸中尊貴的座上賓…

2

人們只知道進步帶來了什麼,卻不知道它讓人失去了什麼。

43歲那年,他寫了一篇有名的論文,名叫《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其中盧梭表示,自然狀態應該是這樣的:

人與人之間沒有任何聯繫,但是每個人都是自由而平等的,人們淳樸寡慾,和平相處。自然賦予人類以簡樸、單純和清靜的生活。

但這樣的想法,在當時的另一位知名思想家伏爾泰看來,卻不認同,他甚至對此勃然大怒,並說盧梭這是想要我們像動物一樣“四腳爬地”,行為學習野蠻人,因為他認為野蠻人是完美無缺的。

我们生来就是软弱的,并且一无所有|卢梭

伏爾泰

不過對此,也有人給出了不同的聲音,力挺盧梭。他們覺得盧梭的言論很中肯真誠,道出了他們的心聲。放棄了自由,就貶低了自己的人格,而放棄了生命,那就完全消滅了自己的存在,對此任何一種世間的財富都不能補償這兩種東西。

伴隨著觀念和情感的相互推進,人類開始拋棄原始的野蠻狀態。新的生活所引起的混亂將原始的天真和幸福一起終結了。

同時,他們產生了虛榮和蔑視,“難填的欲壑,對財富的熱望,與其說是出於真實的需要,不如說是出於對超越別人的渴望”。

事實上,盧梭確實猛烈抨擊過高級文明的特徵,但他卻並未呼籲回到野蠻的狀態中去。

我们生来就是软弱的,并且一无所有|卢梭

他認為野蠻的狀態有許多欠缺的地方,如缺少道德,不假思考只憑本能行動,在一個階段甚至沒有語言,而且缺吃少穿。當社會和財產的地位已經確定,才能的高下已經表明的時候,最好能按才行賞,以有益於社區。

按盧梭的意見,這個階段是人類歷史中最為快樂也最為持久的階段。但他並沒有提出要回到這個階段。他確實說過當財富和地位不再和德才相符的時候,就造成了不公平,會導致不穩定。他指出,稍作思考就會得出這樣的結論,而推理正是啟蒙運動的風尚。他這個論點不會起煽動暴民的作用。自然和野蠻人如同幾何圖形一樣都是抽象概念。

很多人都知道,伏爾泰曾歌頌奢侈的生活,而盧梭呢,卻主張要用中產的農民生活來取代資產階級的高級生活,這顯然會讓人家不開心嘛。

3

而同樣令人惱怒的是,盧梭的每一本新著,無論是關於政治、戲劇教育、宗教題材的著作,還是關於愛情的小說又都轟動一時。

他政治著作中最為著名的是《社會契約論》。該書開篇就出現了經常為後人引用的那句話,說人生而自由,但處處受鎖鏈的束縛。新聞人看了這話後自然以為它的意思只能是號召大家“砸斷鎖鏈”。

但盧梭下面的話卻沒有得到引用,即現在我要努力來說明“鎖鏈”為什麼合理。”再往下看,書中又提到了野蠻人,說雖然他沒有今人的一些缺點,但他並不是道德的生物——不是不道德,是非道德,所以他不是建設社會和管理政府的材料。由此可見,說他想要我們“四腳爬地”的指控也是沒有根據的。

至於被當時和現在的批評家譏為荒謬可笑的社會契約,洛克早在盧梭出生前四分之一世紀就提出來過,然而洛克卻被讚揚為明智。

契約是由來已久的想法,在書中,盧梭指出,說到底有沒有這樣一個契約並不重要。每一個問題都要經公民投票的純民主形式(新英格蘭的鎮選民大會)太不現實,因為人難免糊塗犯錯;這種方法只有在很小的城邦國家才能實行。下一個首選是代議制政府,他非常精確地把它稱為“選舉產生的貴族”。

我们生来就是软弱的,并且一无所有|卢梭

盧梭和洛克一樣,認為主權在於人民,因此代表們必須為人民的最高利益而努力。但是人性固有的弱點是愚蠢和自私,而這經常使得“全體意志”,即多數人,無法執行普遍意願和共同的福利。大家都真心想實現這種福利,但由於見識短淺結果常常做不到。

4

人類本性的愚蠢和自私我們又該怎麼治?在盧梭看來學校是錘鍊思想和感情的好地方。他曾寫過一部有名的教育專著《愛彌兒》,這本書寫於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出版。此書出版時,一度轟動了整個法國和西歐一些資產階級國家,影響巨大。

我们生来就是软弱的,并且一无所有|卢梭

《愛彌兒》(他學生的名字)一書講述了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和其他衝動應如何用來發展他的智力,使他獲取知識。盧梭認為,學習書本應晚些開始,規則若想使人心悅誠服則必須從觀察和思考中產生。簡而言之,就是學生是孩子,不是小大人。他或她在不斷髮展,訓練應適應於發展的每個階段。千萬不能按某個既定的模子去塑造孩子。

後來的每一個“進步教育法”學校,一直到約翰·杜威在20世紀初辦的學校,實行的都是盧梭提出的觀念。

盧梭自己曾說,他寫的不是教育手冊,而是關於個人及其思想發展的新概念。在書中,他曾提倡讓孩子多瞭解各種生物,四季的變化節奏以及大自然的美麗多樣。那裡的日常活動比在城裡更簡單,更健康,沒有那些使人變得油頭滑腦、耽於享樂、胸無大志的習俗和時尚。

一位學者說,18世紀惹人爭議的盧梭信奉的座右銘不是倒退到自然,而是向前走進自然。明白了盧梭的目的,瞭解了他所處社會的情況之後,就可知這位學者所說不謬。

在《愛彌兒》中,自然還有另一個作用。

在鄉間長大的少年開始提出一些哲理性的問題

我們是如何來到世界上的?誰造成了生命?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關於生殖這個題目,盧梭認為,孩子一旦提出這方面的問題就應坦率回答;至於更大的生命創造這個問題,不能用令人反感的神學道理予以解釋,也不能用自然神論深奧的抽象概念。看得見的大自然,它無盡的美和巨大的力量就是上帝存在的活生生的證明。

盧梭把宗教算作一種激情,而激情是推理和行動的力量來源。只要和正確的思想連在一起,所有的激情都是好的。這種聯繫源於良好的教養,不需要永恆的獎懲機制,也不需要塵世間的儀式和啟悟。

《愛彌兒》也因此遭到巴黎主教的譴責,不僅因為它教人們越過教會,而且還因為它表示了普遍得救的意思,否認原罪的存在。盧梭回答說,根據福音書,耶穌基督以自己的死贖了人類的罪,洗禮更鞏固了這種救贖,在此之後,唯一阻礙人得救的就是他自己犯下的罪孽。

在他最後的著作《懺悔錄》中,盧梭坦白了自己的缺點和錯誤,現身說法來表明他對人的行為不存任何幻想。道德期望和實際行為之間的差距是對意志永久的挑戰。

1778年,66歲的盧梭在巴黎郊外散步時溘然長逝。在生命最後幾年裡他聲名大噪,與實際上的妻子同居。但他也常常逃回日內瓦躲避迫害,如今他被安葬在巴黎萬神殿,日內瓦則把他列為本地最重要的名人。

好了,關於盧梭,我們就講到這裡,最後我們以盧梭一小段話作為本文的結尾,送給大家,與各位喜歡讀書,渴求知識的小夥伴們共勉。

我們生來是軟弱的,所以我們需要力量;我們生來是一無所有的,所以需要幫助;我們生來是愚昧的,所以需要判斷的能力。我們在出生的時候所沒有的東西,我們在長大的時候所需要的東西,全都要由教育賜與我們。

本文部分內容參考雅克·巴爾贊《從黎明到衰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