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永远在道歉,有的人永远是接受道歉的一方

为什么有的人永远在道歉,有的人永远是接受道歉的一方

为什么发生事情之后有的人就可以若无其事地表达自己的不满,尽管可能是他们自己的问题,然后不受影响继续做自己的事。为什么我老是为别人考虑,明明没有什么错的我,却老是放不下,十分难受压抑,必须到了和好我才能不考虑这件事。

所以,我不敢和别人有冲突,因为到最后,不管是谁的问题,放不下,受折磨的永远是我。好像有的人永远在道歉,有的人永远是接受道歉的方。这一点也不公平。

是否你也曾有过这样的烦恼,于是自己苦思冥想,最后却以自己的道歉了了告终。

其实我们与人相处的模式,大多是别人硬塞给我们的。只是我们学会那一套的时候,年纪太小,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只好一股脑的接受了。

这里掌控我们初始模式的人,往往是童年生活中的权威,比如家长,老师等等。偏偏我们的父兄辈,生活在物质拮据,精神恐惧的时代,又因为种种社会的限制,我们多继承的是一套烂好人处世哲学。凡事都要先看他人的脸色,反而成了一种 “美德” 被反复的宣扬。

蒋方舟在奇葩大会中说到,愧疚是最大的负能量,任性是最被低估的美德

这句话很值得我们思考。因为在成人的世界里,“任性”似乎是一个贬义词,似乎是“不成熟、不稳重”的象征。

为什么有的人永远在道歉,有的人永远是接受道歉的一方

问题是,到了今天,当我们的物质和精神都活得了足够的空间舒展自我的时候,我们却仍然在使用原来的处世模式过日子。这让我想起一个故事。

为什么有的人永远在道歉,有的人永远是接受道歉的一方

马戏团这样训练大象。在大象还是小象的时候,把它绑在一根很的的木桩上,好动的小象一开始会想挣脱木桩,挣扎了许多次,小象发现自己无法挣脱那根木桩。 这时候,给小象换一根比较小的木桩,仍然是它无法挣脱的木桩。 再过一阵子,又给小象换一根更小的,依然无法挣脱的木桩。 久而久之,在小象思维里,它就会自己下一个结论:“凡是木桩形状的东西,都是我不能挣脱的。 当小象的结论养成之后,即使用一根最小的木桩系住它,小象也不会想逃走了。当它长成大象,力量足以挣开木桩的束缚,但自由的企图已经失去了。这时候,即使形状像木桩的小木棒,也能使大象屈服。

你也看到“发生事情之后有的人就可以若无其事地表达自己的不满,尽管可能是她们自己的问题,然后不受影响继续做自己的事。 ” 所以你也知道,即便从自己的角度去选择和行动,其实世界也并不会塌下来。但你不能摆脱的,不就是之前的思维模式吗?

只要不伤害别人,你就有权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有权为自己的心情考虑,有权为自己做出选择。最重要的,是确认自己的价值。

这不需要向世界宣誓什么,更不需要刻意反抗。只需要在一件一件的小事上,开始为自己做出决定。是的,就是一件一件的小事,选自己爱喝的饮料,挑自己爱看的电影,当别人否定自己的时候,勇敢的反驳一句,为自己说句公道话。

之后你会发现,其实世界不会因为你满足了自己而天崩地裂。也许开始你和周围的人都会有些不适应,不过,为了自己的幸福,值得一试,不是吗?

为什么有的人永远在道歉,有的人永远是接受道歉的一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