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瀾:北大領導力19講:沒有犯過大錯的人都是平庸之輩

劉瀾:北大領導力19講:沒有犯過大錯的人都是平庸之輩

大家好,我是天鐸,今天給大家分享我的學習筆記

北大領導力30講-19講:沒有犯過大錯的人都是平庸之輩

筆記內容:

平庸和偉大的分水嶺,是對待失敗的態度:

偉大和平庸的區別在哪裡?這個問題顯然有很多答案,不過,我覺得有一個答案,比別的答案都重要。

在公佈這個答案之前,我再問你一個比較私人的問題:你犯過大錯嗎?我多次在線下的領導力課堂裡問過這個問題。一個課堂裡一般有三四十個人,我問:你犯過大錯嗎?認為自己犯過大錯的人舉手。你猜舉手的人有多少呢?一般是極少數的幾個人,甚至只有一兩個人。現在我告訴你,偉大和平庸的區別在哪裡。偉大和平庸的區別,就在於被問到“你犯過大錯嗎”這個問題的時候,你有沒有坦然地舉手。

這其實是管理大師德魯克的觀點。德魯克的原話是這麼說的:“我絕對不會把從未犯錯的人升到高層領導崗位上,因為沒有犯過大錯的人必然是平庸之輩。”

平庸的人害怕失敗,認為失敗是壞事,所以他們不願意舉手。偉大的人呢,坦然面對失敗,甚至把失敗當做好事。這一講的主要內容,就是告訴你,平庸和偉大的分水嶺,是對待失敗的態度。如果想要跨越這個分水嶺,你需要克服三個障礙。

偉大於平庸的分水嶺:我問,你犯過大錯嗎?然後我說,沒有舉手的人都是平庸之輩。有人不見得很服氣,對不對?他可能說,我們真的沒有犯過大錯啊,難道沒有犯過大錯也有錯嗎?我告訴你,真的有。沒有犯過大錯就是你的錯。

一個人沒有犯過大錯,說明他沒有冒過風險,說明他每天都在謹小慎微地活著。用領導力的術語來說,就是他每天只是在解決日常性問題,最多是在解決技術性問題,他沒有挺身而出去解決挑戰性難題,所以他即使犯錯,也是犯的小錯。而且,如果你沒有犯過大錯,還說明你沒有大的進步。你知道嗎,華為公司的創始人任正非說過這樣一句話,他說:“對既沒犯過錯誤,又沒有改進的幹部可以就地免職。”

任正非這句話有兩個地方值得注意,我給你解讀一下:

1.德魯克說你沒有犯過大錯,我不會提拔你。而任正非說的是,我不但不會提拔你,我還要把你免職。任正非比德魯克還狠;

2.任正非把什麼跟犯錯誤並列在一起?是改進。我重複一遍任正非的話,“對既沒犯過錯誤,又沒有改進的幹部可以就地免職。”那麼你可能會問,那對於既沒犯過錯誤又有改進的幹部呢?這樣的幹部是不是該提拔?我告訴你,沒有這樣的幹部。要想有改進,一定會犯錯誤。我說得更準確一些,要想持續改進而又不犯錯誤,那是不可能的。

喬丹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籃球運動員。喬丹出演過一則廣告。在廣告裡他這麼說:“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我有9,000次投籃未中。我輸掉了差不多300場比賽。在26場比賽中,我在最後關頭的投籃將決定比賽勝負,我沒有投中。我在一生中一次又一次失敗。那正是我成功的因。”

你注意,喬丹說,“我在一生中一次又一次失敗。那正是我成功的原因”。一般人把失敗和成功對立起來,只想成功,不想失敗。但是那極少數出類拔萃的人知道,錯誤和改進,失敗和成功,是因果關係。

實際上,我認為,每個人都犯過大錯。那些認為自己沒有犯過大錯的人,還犯了一個大錯,就是他們都不知道自己犯過大錯。他們都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怎麼改進呢?想要從平庸到偉大,你需要改變對失敗的態度。

但是,要想實現這個轉變,你有三個方面的障礙需要克服。哪三個方面的障礙呢?心理障礙,社會障礙,能力障礙。這三個方面都不止一個障礙,我挑主要的給你說一說。

劉瀾:北大領導力19講:沒有犯過大錯的人都是平庸之輩

三個障礙:

第一個:害怕失敗的心理障礙:

先說心理上的障礙。我們之所以害怕失敗,有兩個主要的心理障礙。一個叫做損失規避。損失規避是著名心理學家卡尼曼和他的合作伙伴發現的。我們得到100元錢的快樂,遠遠低於我們損失100元錢的痛苦。因為我們更看重損失,所以我們害怕失敗,我們更關注威脅,而不是機會。這就是損失規避。

你很可能聽說過損失規避,但是你不一定知道,損失規避是我們的本性,而且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為什麼我們會有這個本性呢?因為這有進化上的優勢。在充滿風險的原始社會,損失規避幫助我們的祖先生存了下來。但是,在今天的社會環境中,在絕大多數時候,失敗不再是一個生死問題,所以,我們的損失規避的本性,更多帶來的是壞處。

除了損失規避,另外還有一個心理傾向,就是所有人都自我感覺良好,也讓我們害怕失敗。除了抑鬱症患者,所有人都自我感覺良好,這也是人類進化而來的心理傾向,是人的本性。我們害怕失敗,因為失敗會破壞我們良好的自我感覺。這也是一個心理障礙。

第二個:害怕失敗的社會障礙

我剛才講到兩個心理障礙,損失規避和自我感覺良好。要改變我們對失敗的態度,在天生的心理障礙之外,我們還有社會障礙需要克服。社會障礙不是我們天生就有的,而是社會在我們身上後天培養出來的。

我也主要講兩個社會障礙,第一個,就是學校教育不鼓勵失敗。你一定還記得,我在第十六講用了整整一講,講了學校教育對領導力的三個危害。你現在發現了,學校教育對領導力的危害,遠遠不止三個。不鼓勵失敗,也是學校教育對領導力的一個重要危害。我下面引用德國心理學家吉仁澤(GerdGigerrenzer)的一段話。吉仁澤說:“老師不鼓勵學生自己去尋找解答數學題的方法,以避免他們犯錯。老師會告訴學生答案是什麼,然後測試他們能否記住和學會運用公式。學校強調的是讓學生為考試而學,儘可能少出錯,但這並不是培養偉人之道。”吉仁澤講的是德國的情況,看來全世界的學校教育都差不多。學校裡培養的學生害怕出錯,害怕失敗,這些學生進入工作崗位之後,情況又是怎樣的呢?你們絕大多數人都在組織裡工作,你們會發現,組織制度是學校教育之外的另一大社會障礙。像任正非那樣的組織領導者是很少的。絕大多數組織,都是獎勵成功,懲罰失敗

第三個:害怕失敗的能力障礙

我剛才講了心理障礙和社會障礙,現在我講第三個方面的障礙,能力障礙。我要提醒你注意,偉大的人之所以對待失敗的態度不一樣,主要原因不在於他們克服了心理障礙,不在於他們克服了社會障礙,而在於他們克服了能力障礙。

我剛才講到兩個心理障礙,損失規避和自我感覺良好,這是刻在我們的基因裡的,很難克服。我剛才講到的兩個社會障礙,學校教育和組織制度,這也是根深蒂固地長在社會體制中的,也很難克服。只有能力障礙,你更有可能依靠個人後天的努力去克服。

在具體講能力障礙之前,我要說一說卡尼曼的兩個系統的理論。你很可能也知道這個理論,我們就快速複習一下。卡尼曼把我們的大腦分為兩個系統,一個叫系統一,另一個叫系統二。這兩個系統都參與思考,參與決策。系統一是快系統,是自動運行的系統。系統二是慢系統,是深思熟慮的系統。

他為什麼把系統一叫做系統一,不叫做慢系統或者自動系統呢?因為我們數數的時候,默認的順序是一二三四這樣數,從一開始,然後是二,卡尼曼是想強調,系統一是大腦的默認系統。任何事情都先經過系統一,系統一處理不了,系統二才會參與。你記得嗎,我在講“講故事”這個主題的時候,提到過情感系統和理智系統。情感系統就屬於系統一,理智系統就屬於系統二。

我們改變對待失敗的態度會遇到的能力障礙,跟這兩個系統密切相關。我主要講兩個能力障礙。

第一個是管理學上的熱爐效應。熱爐效應是兩個管理學者命名的,來自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的一句話。馬克·吐溫說,一隻被熱爐子燙過的貓不會再坐在熱爐子上了,但是它也不會再坐在冷爐子上了。這其實說的就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只有系統一參與了學習,系統一認為學到教訓了,實際上沒有。面對失敗,我們往往只有系統一參與了學習,這讓我們只看表面,我們會高估失敗。

熱爐效應是第一個能力障礙,指的是往往只有系統一參與了學習。但是,即使系統二參與進來,還會遇到第二個能力障礙,就是欠缺方法。我們的大腦擅長的是害怕失敗,現在要變為喜歡失敗,系統二也不知道怎麼辦。欠缺方法怎麼辦?我來幫助你。後面兩講,我幫你找方法。

筆記結束。

劉瀾:北大領導力19講:沒有犯過大錯的人都是平庸之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