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診目的要點和不同脈象不同臨牀意義,收藏了慢慢研究,太珍貴了

切診目的要點和不同脈象不同臨床意義,收藏了慢慢研究,太珍貴了

切 診

目 的 要點

1、熟悉脈象形成的原理和脈診的臨床意義。

2、熟悉脈診的部位、方法和注意事項。

3、掌握正常脈象及其生理變異。

4、掌握常見脈的形態及其主病。

5、掌握相兼脈的臨床意義及脈證的順逆和從舍。

6、熟悉其他按診的一般內容。

主 要 內 容

1、脈象形成原理和臨床意義。

2、脈診的部位。

3、脈診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4、平脈、病脈的意義,以及病脈和相兼脈的主病。

5、按診。

一、脈 診

(一) 脈象形成原理

脈搏是血液在血管中流動的結果。

血液的流動則取決於五臟的功能協調來完成,其中各髒的作用是,

心,主血脈,經宗氣作用,為血行主導動力。

肺氣,敷布。

脾氣,統攝。

肝氣,調節。

腎氣,原動力。

所以,脈象形成與臟腑(主要是五臟)氣血密切相關。

(二) 脈診的臨床意義

診脈可瞭解臟腑功能,氣血盛哀情況,從而提供以下二點診斷疾病的依據。

1、判定病位,確定性質和邪正盛衰。

2、推斷疾病的進退預後。

(三) 脈診的部位

脈診部位有:遍診法,三部診法,寸口診法三種。

1、遍診法(素問?三部九候法):切診的部位有頭、手、足三部,每部又各分為天、地、人,三而三三,合而為九,故稱為三部九候法,其具體部位如下:

上 部

(頭部)

上部上——兩額之動脈(加太陽穴),以候頭角之氣。

上部中——耳前之動脈(加耳門穴),以候耳目之氣。

上部下——兩頜之動脈(如巨髎穴),以候口齒之氣。

中 部

(手部)

中部上——手太陰(如寸口脈),以候肺。

中部中——手少陰(如神門穴),以候心。

中部下——手陽明(加合谷穴),以候胸中之氣。

下 部

(足部)

下部上——足闕陰(如五里穴或太沖穴),以侯肝。

下部中——足太陰(加箕門穴或坤陽穴),以候酪(目

下部下——足少陰(如湧泉穴),以候腎(見圖6)。

2、三部診脈(傷寒論診法):三部,

即人迎,寸口、趺陽三脈。

三部意義,寸口候十二經,人迎和膚陽候喂氣(或有加足少陰太溪穴侯腎)。

以上二種診法現在一般已不再採用,只是當病危或寸口無脈時才使遍診法或三部診法,以診胃、腎之氣存亡。

3、寸口診法

(1)寸口診法形成:始見子《內經》,詳於《難經》,推廣於晉代王叔和的《脈經》。

(2)脈的部位:寸口(氣口、脈口)在腕後撓動脈處。見圖7。

寸口的寸關尺三部:以撓骨莖突為準,其稍為內方部位為關,關前(腕端)為寸,關後(肘端)為尺。兩手各有寸關尺三部,共六部脈。每手寸關尺又有浮中沉(舉尋按)三種指力(三候),三三為九,故為寸口診法的三部九候。

“三部者,寸、關、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此與遍診法的三部九候名同實異。

切診目的要點和不同脈象不同臨床意義,收藏了慢慢研究,太珍貴了

(3)寸關尺分候臟腑

《內經》、《脈經》、《景嶽全書》、《醫宗金鑑》都有記裁,內容基本相同,唯在大、小腸和三焦有些區別,現將臨床常用方法介紹如下:

①以《內經》的上(寸脈)以候上(身軀上部),下(尺脈)以侯下(身軀下部)原則為依據:左寸候心與膻中;右寸候肺與胸中。左關候肝與膈;右關候脾與胃。左尺候腎與小腹,右尺同左。

②不分寸關尺,但分浮中沉法:左脈候心肝腎,右脈候肺脾命門

此法在病危重,以求根本,及老人、虛人、久病、產後多用。

寸關尺分候臟腑,是候臟腑之氣非脈出部位。

(四) 脈診方法和注意事項

1、診脈時間:隨時可以診脈,但以清晨為最好。

2、診脈體位:病人取坐位或臥位,手臂放平與心臟近於同一水平,直腕,手心上,向並在腕關節背墊上脈枕。

3、指法:醫生一般和病人側向坐,用左手按病人的右手,用右手按病人的左手。

診脈下指前,首先用中指按在掌後高骨內側關脈部位,接著用食指按關前的寸脈部無名指按關後的尺脈部位。注意:

(1)三指應呈弓形,指頭平充以指腹按觸脈體,用指腹感覺較為靈敏。

(2)布指的疏密要和病人的身長相適應,身高劈長則布指宜疏,身矮臂短則布指宜密。

(3)部位取準後,方能總按和單按。總按指三指平布同時用力按脈,一指單按其中一部脈,其餘微微提起為之單按,臨床上二者常配合使用。

診小兒脈常用“一指(拇指)定關法”,而不分三部,因為小兒寸口脈短,不容三指定寸關尺。

(4)舉按尋:所謂舉按尋就是診脈時運用指力的輕重和挪移,探索脈象的一種手法。

用指輕按在皮膚上叫舉,又叫浮取或輕取;用指不輕不重,或亦輕亦重,以委曲求之叫尋,又叫中取;診脈時用不同的指力,體會舉按尋之間的脈象變化,這是學習脈診必須掌握的。

應當區分的是:三部脈有獨異時,逐漸挪移指位,閃外推尋,尋者尋找之意,不是中取之義。

(5)平息:一呼一吸叫做一息,診脈時要掌握:

①醫生的呼吸要自然均勻,用一呼一吸的時間(息)去計算病人脈搏的至數,如脈之遲數,均以息計。

②醫生診脈時要思想集中,全神貫注地體會脈象,即“持脈有道,虛靜為保”。

(6)五十動:每次診脹至少必滿五十動。即每次按脈時間,脈搏戰動不應少於五十次。其目的在於,①提醒醫生不得草率從事。②瞭解五十動次中有無促、結、代脈,必要時還要重複。③每次診脈時間一般以3~5分鐘為宜,達到辯清脈象為目的。

(五) 平脈(常脈)

1、平脈形態,正常人的脈象叫平脈。三部有脈,一息四(72~80次/分),不浮不沉,不大不小,從容和緩,柔和有力,節律一致,尺脈沉取有力,井隨生理活動和氣候環境不同而有相應的正常變化。

2、平脈特點:胃、神、根。

(1)胃:不浮不沉,不快不慢,從容和緩,節律一致。病脈但有徐和之象,便是有胃氣。

(2)神:柔和有力。微弱之中不至無力,弦實之中仍有柔和之象。

(3)根:尺部脈沉取有力。

3、平脈的生理性變異

(1)四季氣候:由於受四時氣候的影響,平脈有春弦、夏洪、秋浮、冬沉的變化。這是因為,春季雖然陽氣已升,但寒未盡除,氣機仍有約束之象,故春脈稍弦;夏天陽氣隆盛,脈氣來勢盛而去勢衰,故夏脈稍洪;秋天陽氣欲斂,脈象來勢洪盛已減,輕而如毛,故秋脈稍浮;冬天陽氣潛藏,脈氣來勢沉而搏指,故冬脈稍沉。

(2)地理環境:地理環境也能影響脈象,南方地處低下,氣候偏溼,空氣溼潤,人體機腠緩琉,故脈多細軟或略數;北方地勢高,空氣乾燥,氣候偏寒,人體肌腠緊縮,故脈多表現沉實。

(3)性別:婦女脈象較男子濡弱而略快;婦女妊娠,脈常見滑數而沖和。

(4)體格:身軀高大的人,脈位較長;身軀矮小的人,脈位相對較短。瘦人脈常浮,胖人脈常沉。凡常見六脈沉細而無病象的叫六陰脈;六脈常見洪大而無病象叫六陽脈。

(5)情志:脈象受情志的影響也發生某些相應變化,如喜則傷心而脈緩,怒則傷肝而脈急,驚則氣亂而脈動等,這些變化在情志恢復常態後,脈象也恢復正常。

(6)勞逸:劇烈運動和運行之後,脈多急疾;入睡後,脈多遲緩。腦力勞動之人脈多弱於體力勞動者。

(7)飲食:飯後、酒後脈多數而有力,飢餓時脈象多稍緩而無力。

(8)解剖:還要了解某些生理特異的脈位,臨床常見的有反關脈,斜飛脈。

反關脈就是脈出現在寸口脈的背側,而斜飛脈就是脈不見寸口,而從尺部斜向手背。

切診目的要點和不同脈象不同臨床意義,收藏了慢慢研究,太珍貴了

(六) 病脈

疾病反映於脈象的變化,就叫病脈。除了正常生理變化範圍以及個體生理特異之外的脈象均屬病脈。

脈象重點是通過位、數、形、勢等四個方面來體察。“位”指脈位,如浮沉脈;“數”是脈的至數,如遲數脈;“形”指脈形,如大小脈;“勢”是脈的氣勢(力量的強弱)如虛實脈。有些脈象又是從幾個方面相結合的,如洪、細脈則是形態和氣勢的不同。

(1)浮脈

脈象:輕取即得,重按稍減面不空。

主病,表證。

說明:浮脈主表,反映病邪在經絡肌表。

邪襲肌表,衛陽抵抗外邪,脈氣鼓動於外,脈應指而浮。久病體虛脈浮大無力者不作外感論治。

(2)沉脈

脈象:重按始得,輕取不應。

主病:裡證。

說明:邪鬱於裡,氣血內困,則脈沉有力。正虛體弱,脈氣無力,則脈沉無力。所以,脈沉有力主裡實,脈沉無力主裡虛。

(3)遲脈

脈象:一息不足四至。

主病:寒證。

說明:寒凝氣滯,陽失控運,故脈遲。遲而有力為冷積實證,遲而無力多為虛寒。邪熱結聚,阻滯血脈運行,也見遲脈,遲而有力按之必實,又不可做寒證解。運動員和體力勞動者,也可脈遲而有力,但不可誤作病脈。

(4)數脈

脈象:一息脈來五至以上。

主病:熱證。

說明:邪熱亢盛,氣血運行加速,脈數而有力。陽虛內熱,脈數而無力。陽虛外浮脈數大無力按之空,三者應仔細鑑別。

(5)洪脈(附大脈)

脈象:洪脈極大,來盛去衰,狀若波濤洶湧。

主病:氣分熱盛。

說明:內熱充斥,氣盛血湧,脈見洪象。久病氣虛、虛勞、失血、久洩等證見洪脈者,多用邪盛正定之危候。

大脈,脈體闊大,但無洶湧之勢。主邪盛病進,又主虛。脈大有力為邪盛,脈大無力為正虛。

(6)微脈

脈象:極細極軟,若有若無,按之慾絕。

主病:陽衰少氣,諸虛。

說明:陽宏少氣,無力鼓動故脈微。輕取之似無是陽氣衰;重按之似無是陽氣竭。久病脈微是正氣將絕;新病脈微是陽氣暴脫。

(7)細脈(小脈)

脈象:脈細如線,應指明顯。

主病:諸勞虛損,或見溼病。

說明:氣不足則無力鼓動血之運行,營血虛則不能充盈脈道,所以氣血兩虛,諸虛勞損均可見細小而軟弱無力之脈。溼邪阻滯,也見細脈。而溼熱病中見細數脈,多為熱邪深入營血或邪陷心包。

(8)散脈

脈象:至數不齊,散而無根。

主病:元氣離散。

說明:正氣耗散,臟腑之氣將絕,舉之浮散而不聚,稍用力則無,漫無根蒂,故有“散似揚花無定蹤”之說。

(9)虛脈

脈象:三部舉之無力,按之空虛。

主病,虛證。

說明:氣不足以運其血,故脈來無力。血不足以充其脈,則按之空虛。

(10)實脈

脈象,三部舉按均有力。

主病:實證。

說明:邪氣亢盛,正氣不虛,邪正相搏,脈道堅滿,故應指有力。

(11)滑脈

脈象:往來流利,應指圓滑。

主病:痰飲、食滯、實熱。

說明:有形實邪,壅盛於內,氣實血湧,故脈來滑象,如盤走珠。平人脈滑而沖和,是營衛種實之象,為平脈。又婦人妊娠脈滑數是氣血充盛而調和的表現。

(12)澀脈

脈象:往來艱澀,如輕刀刮竹。

主病,傷精、血少,氣滯血瘀,夾痰、夾食。

說明,精虧血少,經脈失常,血行不暢。故脈氣往來艱澀不暢,故脈澀而無力。氣滯血瘀或夾痰夾食,氣機不暢,血行受阻、脈澀而有力。

(13)長脈

脈象:首尾端長,超過本位。

主病:肝陽有餘,陽盛內熱等有餘之證。

說明:肝陽有餘,陽盛內熱,脈象長而弦硬,長而有兼脈,多是病脈。脈雖長但不失和緩,是中氣充足,是健廢人的平脈。

(14)短脈

脈象:首尾俱短,不能滿部。

主病:有力為氣鬱,無力為氣損。

說明:氣鬱血瘀或痰濁食積,阻礙脈道,脈氣不伸則短而有力;氣損不足無力運血,故脈短而無力。

(15)弦脈

脈象:端直而長,如按琴絃。

主病:諸痛、肝膽病,痰飲,瘧疾等。

說明:邪氣滯肝,疏洩失常,氣機不利,諸痛,痰飲,氣機亦不暢,脈氣緊張而現弦脈。

(16)芤脈

脈象:浮大中空,如按蔥管。

主病:失血、傷陰。

說明:失血傷陰,營血不足,陽無所附,散於外而見散脈,脈浮大無力,按之中空,即上下兩旁皆見脈形,而中間獨空。

(17)緊脈

脈象:脈來繃急,狀如牽繩轉索。

主病:寒、痛、宿食。

說明:邪氣(寒、宿食等)與正氣相搏,脈道緊張而拘急,故見緊脈。寒邪在表,脈浮緊;寒邪在裡,脈沉緊。

(18)緩脈

脈象:一息四至,來去怠緩。

主病:溼病,脾胃虛弱。

說明:氣機為溼所困,或脾胃虛弱,氣血不足以充盈鼓動,故脈見怠慢。病中脈轉和緩是正氣恢復之徵;若脈來從容不迫,均勻和緩又屬平脈。

切診目的要點和不同脈象不同臨床意義,收藏了慢慢研究,太珍貴了

(19)革脈

脈象:浮而搏指,中空外堅,如按鼓皮。

主病:亡血、失精、半產、漏下。

說明:革脈的外強中空,如繃急之鼓皮。正氣不固,精血不藏,氣無所戀,浮越於外,故失精亡血多見革脈。

(20)牢脈

脈象:沉取實大弦長。

主病:陽寒內盛,疝氣癥瘕。

說明:病氣牢固,證屬陰寒內積,陽氣沉潛。脈唯沉取始得,實大弦長,堅牢不移。牢脈見於失血、陰虛等證,便屬危重徵象。

(21)弱脈

脈象:極軟而沉細。

主病:氣血不足。

說明:氣血不足,氣虛則脈無力,血虛則脈不充,故脈沉取形細而無力。久病正虛脈弱為順,新病邪實,反見弱脈為逆。

(22)濡脈

脈象:浮而細軟。

主病:諸虛,又主溼。

說明:精血虛而不榮於脈,溼氣阻壓脈道所以脈位淺表,形細軟而無力,輕取可觸知,重取反不明顯。

(23)伏脈

脈象:重取推筋著骨始得,甚則伏而不見。

主病:邪閉、厥證,痛極。

說明:邪氣內伏,脈氣不得宣通,故脈位比沉脈更深,著於筋骨始得。

(24)動脈

脈象:脈形如豆,厥厥動搖,滑數有力。

主病:痛、驚。

說明:痛則陰陽不和,氣為血阻;驚則氣亂脈行不安。陰陽相搏,升降失和,氣血衝動,脈形隨氣血衝動如豆,滑數有力出現動脈。

(25)促脈

脈象:脈來數而一止,止無定數。

主病:陽盛實熱,氣血痰飲宿食停滯,亦主腫痛。

說明:陽盛實熱,陰不和陽,故脈促。凡氣血、痰食、腫痛等實熱證,脈促而有力。若虛脫見促脈則促而細小無力。

(26)結脈

脈象:脈來緩而時一止,止無定數。

主病:陰盛氣結,寒痰血瘀,癥瘕積聚。

說明:陰盛而陽不和,故脈來緩慢而時有一止。寒痰瘀血,氣鬱不疏,脈氣阻滯,均可見結脈。

(27)代脈

脈象:脈來一止,止有定數,良久方來。

主病:髒氣衰微,風證痛證,七情驚恐,跌打損傷。

說明:髒氣衰微,氣血虧損,元氣不足,脈氣不能銜接而止有定數。其他因病而致脈氣不能銜接亦可見歇止。體質異常,如婦女妊娠也可見到代脈,不可概作病脈。

(28)疾脈

脈象:脈來急疾,一息七八至。

主病:陽極陰竭,元氣將脫。

說明:真陰竭於下,孤陽亢於上,氣短已極之虛象。傷寒、溼病在熱極時往往出現疾脈。疾而按之益堅是陽亢無制,真陰重危之候;若疾而虛弱無力是元氣將脫之徵。勞瘵病重危之時亦可見疾脈。嬰兒一息七至是平脈。

2、相似脈的鑑別,二十八種病脈中,有些相似之處,容易混淆,必須加以鑑別。鑑別的方法有“比類法”,就是近似脈相比較.還有“對舉法”,就是相反脈象對比的方法。

現將相似脈鑑別如下:

(1)浮脈與革、芤、散脈,四脈具浮。鑑別:浮脈舉之有餘,按之不足;芤脈浮大中空,如按蔥管;革脈浮弦中空,如按鼓皮;散脈浮散無根,至數不齊。

(2)沉脈與伏、牢脈,三脈具沉。鑑別:沉脈輕取不應,重按始得;伏脈重按不顯,推筋乃見,牢脈沉大而弦,堅牢有力。

(3)遲脈與緩、結、代脈,四脈具慢。鑑別:遲脈一息三至,來去遲慢;緩脈一息四至,往來緩和;結脈遲而時止,止無定數;代脈遲而時止,止有定數。

(4)數脈與疾、動、促脈,四脈具快。鑑別:數脈一息五至以上;疾脈—息七八至;動脈滑數如豆,僅顯關部;促脈數而時止,止無定數。

(5)虛脈與細、濡、弱、微、澀、短脈,七脈具無力。鑑別,虛脈浮大遲軟,舉按無力,細脈脈細如線,應指清晰;濡脈細軟而浮,按之空虛;弱脈細軟而沉,重按欲無;微脈極細極軟,若有若無;澀脈細遲短澀,往來艱難,短脈首尾具短,不能滿部。

(6)實脈與長、洪、滑、弦、緊脈,六脈俱有力。鑑別:實脈長大而弦,舉按有力,長脈首尾端直,超過本位;洪脈脈來洪大,來盛去衰;滑脈往來流利,應指圓滑;弦脈端直而長,如按琴絃;緊脈脈來繃急,左右彈指。以浮、沉、遲、數、虛、實六脈作為辨證的綱領,以統各脈,是一種初學脈診入門的方法,必須掌握。

所謂對舉法,既是把浮與沉脈,遲與數脈,虛與實脈,滑與澀脈,洪與細脈,長與短脈,緊與緩脈等區分不同脈象的方法。

3、真髒脈:凡脈無胃、神、根的,便稱為真髒脈,又稱怪脈、敗脈、死脈、絕脈。真髒脈見於疾病的後期,臟腑之氣衰竭、胃氣敗絕的病證。

(1)“十怪脈”就是:釜沸脈、魚翔脈、蝦遊脈、屋漏脈、雀啄脈、解索脈、彈石脈、偃刀脈、轉豆脈、麻促脈。

(2)“七絕脈”就是:十怪脈除去後三脈。應當說明其髒脈的出現,預示疾病已發展到嚴重階段,但並非必死無疑,尚需盡最大努力進行醫治。

現將“七絕脈”的形態及臨床意義敘述如下:

①釜沸脈:如釜中沸水、浮浮無根。既是脈在皮膚,浮數之極,至數不清。為三陽熱極、陰液枯竭之候,主脈絕,多是臨死前的脈象。

⑧魚翔脈:脈在皮膚,頭定而尾搖,似有似無,如魚在水中游。此為三陰寒極、陽亡於外之候。

②蝦遊脈:脈在皮膚,如蝦游水,時而躍然而去,須臾又來,其急促躁動之象仍如前。為孤陽無依,躁動不安之候,主大腸氣絕。

④屋漏脈:脈在筋肉之間,如屋漏殘滴,良久一滴,即脈搏極遲緩,濺起無力。此為胃氣營衛將絕之候。

⑥雀啄脈:脈在筋肉間,連連數急,二五不調,止而復作,如雀啄食之狀,此為脾無谷氣已絕於內。

⑥解索脈:脈在筋內之間,乍疏乍密,如解亂繩狀。這是一種時快時慢,散亂無序的脈象。為腎與命門之氣皆亡。

⑦彈石脈:脈在筋骨之下,如指彈石,闢辟湊指,毫無柔和軟緩之象,此為腎氣竭絕之象。

(七) 診婦人脈

婦人有經、孕、產等特有的生理變化和疾病,有關這方面的脈象將在臨床課中詳細敘述,在此僅對妊娠脈敘述如下:

已婚婦女停經而無疾病症狀,有噁心、嗜酸等飲食異常表現,而脈來滑數沖和,可考慮為妊娠脈象。

《素問?腹中論》說:“身有病而無邪脈。”就是指身體雖有症狀反映,而三部脈浮沉大小正等,無弦芤澀等現象,便是有孕之徵。《素問?陰陽別論》說:“四搏陽別,謂之有子。”是說尺脈屬陰,為腎所主,因胞繫於腎,胎氣鼓動,故兩尺脈象滑數搏指,異於寸部陽脈的,便是有孕之徵。

但孕脈和病脈必須鑑別。閉經,脈多虛細澀或弦澀,積聚脈多弦緊沉結或沉伏,而孕脈必滑。胎孕有數脈,勞損亦有數脈,但勞損脈之數,多兼澀;胎孕脈之數,必兼滑。

(八) 診小兒脈

診小兒脈與成人不同。因小兒寸口狹小,難分三部,診易驚哭,脈氣亦亂,故難於掌握。後世醫家多采取一指總候三部法,印用左手握小兒手,對三歲以下的小兒,用右手大拇指按在高骨脈上,分三部以定息數;對四歲以上的小兒,則以高骨中線為關,以一指向兩側滾轉尋三部,七八歲可以挪動拇指診三部;九至十歲以上可以次第下指依寸關尺三部診脈;十五歲可以按成人三部診法進行。

小兒脈象主病:三歲以下的,一息七八至為平脈。五六歲的,六至為平脈,七至以上為數脈,四五至為遲脈。只診浮沉、遲數、強弱、緩急,以辨別陰陽寒熱表裡,邪正盛哀,不詳求二十八脈。

小兒腎氣末充,脈氣止於中候。不論脈體素浮素沉,重按多不見。如重按乃見,便於成人的牢實脈同論。

(九) 相兼脈與主病

疾病是極其複雜的,脈象不只是一脈獨見。二十八脈中,有些脈本身就由幾種脈合成的。如弱脈由虛、沉、小三脈合成,牢脈由實、沉、大、弦、長五脈合成。這些脈象均屬於二十八脈之內,其主病已如上述。

所謂相兼脈象是指這些脈象以外的相兼互見來說,徐靈胎稱之為合脈,有二合脈、三合脈、四合脈之分。如浮數與沉遲為二合脈,浮數而虛為三合脈,浮數滑實為四合脈。這些相兼脈象的主病,往往等於各個脈所主病的總和。如浮數脈:浮主表,數主熱,合之為表熱;再如浮遲緊脈:浮主表,遲主寒,合之為表寒。餘此類推。

(十) 脈症順逆與從舍

凡實證見實脈,虛證見虛脈,叫脈與症相應,為順證。皮之,實證見虛脈,虛證見實脈,叫脈與症不相應,為逆證。脈症順逆的一般規律是:

1、有餘證脈見洪、數、實等,是脈症相應,為順證,表示邪實正盛,正氣足以抗邪。若反見細、微、弱的脈象,則為脈症相反,為逆證,表示邪盛正虛,易致內陷。

2、暴病脈見浮、洪、數、實者為順,機體正氣能夠抗邪,若反見沉、細、微、弱脈,說明正氣早已內哀,抗病能力不足。

3、久病脈來沉、微、細、弱為順,說明邪定有正復之機;若反見浮、洪、數、實則表示正衰而邪不退、則為逆證。

脈與病不相應時,甚至完全相反時,其中可能有真有假,臨床當有取捨。取捨的原則是辨別脈症的真假決定舍脈從症或舍症從脈。

舍脈從症:症真脈假的情況下,必須舍脈從症。舉例說明如下:

症見腹脹滿,疼痛拒按,大便燥結,舌紅苔黃而厚焦燥,脈見遲細。症反映是實熱內結胃腸,是真情;脈反映的是熱結於裡,阻滯血脈運行,故出現遲細脈,是假象,此時當舍脈從症。

舍症從脈,脈真症假的情況下,必須舍症從脈。舉例說明如下:

傷寒熱閉於裡,症反見四肢厥冷,而脈滑數。脈所反映的是真熱,症所反映的是熱邪內擾,格陰於外,出現四肢厥冷為假寒,此時當舍症從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