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庵琴韻---彭韜先生古琴公益演奏會

彭韜先生古琴公益演奏會將於2018年4月15日(週日)下午3點,在安徽省圖書館東二樓報告廳舉行。

本場演奏會是彭韜先生操縵三十餘載以來首次、公開的獨立演奏。先生早年師從著名古琴演奏家劉赤城先生,系統學習梅庵派古琴,多年來俯首彈琴,淡泊名利,與世無爭,深得梅庵派琴曲的精髓。此次演奏會,對於很多古琴愛好者,尤其鍾情於梅庵派的古琴愛好者來說,必定會是一場聽覺的盛宴!

梅庵琴派簡介

梅庵琴派起源於清末民初,是中國傳統古琴流派中比較晚近的一個流派,其代表人物有:王賓魯(字燕卿)、徐卓(字立孫)、邵森(字大蘇)、程午嘉、劉景韶、陳心園、吳宗漢、朱惜辰等。代表性琴譜有《梅庵琴譜》。

1911年在康有為的推薦下,王燕卿被聘為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古琴導師。所傳弟子眾多,其中徐立孫、劭大蘇為其入室弟子。1920年王燕卿參加了近代琴史上著名的上海“晨風廬琴會”,以一曲《平沙落雁》技驚四座,為梅庵琴派的創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王燕卿早期受“金陵派”影響較深,在繼承傳統的演奏風格基礎上,大膽創新,擅於從民間音樂中吸收營養,逐漸形成“音韻寬厚雄健之中寓有綺麗纏綿之意,剛中有柔而剛柔相濟”的獨有風格。在指法上靈活運用,注重技巧,擅用輪指,大幅度的吟猱、大綽大注修飾旋律,音樂形象鮮明生動,感染力強。

1921年王燕卿在金陵病故。生前所著《龍吟觀琴譜》,欲修改未果,臨歿以是為恨。弟子徐立孫為繼承遺願,將其遺作《龍吟觀琴譜》殘稿重加編訂,劭大蘇參與校訂,並易其名為《梅庵琴譜》。梅庵,位於現東南大學校園,北極閣下,六朝古松鬱蔥其中,王燕卿授琴之所,因而命名。

梅庵琴韻---彭韜先生古琴公益演奏會

《梅庵琴譜》收錄的14首傳統琴曲中,包括《龍吟觀琴譜》的8首,即《平沙落雁》、《長門怨》、《關山月》、《秋夜長》(原名《秋閨怨》)、《挾仙遊》、《玉樓春曉》(原名《春閨怨》)、《秋江夜泊》、《搗衣》。另外的6首琴曲來自別的琴譜,分別為《秋風詞》、《極樂吟》、《鳳求凰》《風雷引》、《釋談章》(原名《普庵咒》)、《搔首問天》。

新中國成立之後,梅庵琴派持續發展。1956年,徐立孫在全國音樂週上,因高超的演奏藝術和梅庵琴派的巨大影響,與查阜西、管平湖、吳景略被稱為當代中國古琴四大家。如今梅庵琴派活動區域分佈廣泛,內地主要有:江蘇南通、江蘇鎮江、安徽合肥、四川成都、陝西西安等;海外有香港、臺灣、美國、澳大利亞等。梅庵琴派是迄今為止,活動範圍最為廣泛、最為活躍的琴派之一;《梅庵琴譜》也成為最早翻譯成英文的古琴譜,是自20世紀以來,版次最多、發行最廣、影響最深的古琴曲譜。

琴人簡介

梅庵琴韻---彭韜先生古琴公益演奏會

彭韜,廬州人氏,梅庵派古琴演奏家。自少好古,1987年起師從著名古琴演奏家劉赤誠先生,系統學習梅庵派琴曲。彭韜撫琴雄勁豪放、跌宕纏綿,曲風雋永醇厚、意境悠遠,於七弦之間將梅庵派吟、猱、綽、注、輪指等指法演繹得淋漓盡致。上世紀90年代,開始探索古琴製作,在斫琴方面頗有心得。

彭韜於2004年成立“大椿堂”琴館,後創辦 “彭韜古琴社”,面向社會大眾傳授古琴技藝,推廣古琴文化。其古琴教學遵循傳統的口傳面授方式,耐心細緻地將習琴多年的心得體會傾囊相授;並根據學生掌握程度和學琴特點進行個性化指導,使學生更容易、準確地掌握操縵技巧,傳承梅庵派綺麗纏綿、豪放灑脫的曲風。2014年9月被中國民族管絃樂學會評為“古琴優秀指導教師”。

現任:

安徽省古琴學會會長

安徽省民族管絃樂學會古琴專業委員會副會長

阜陽市古琴學會名譽會長

大椿堂琴館、彭韜古琴社創辦人

此次公益演奏會由安徽省圖書館主辦,彭韜古琴社、大椿堂琴館承辦,合肥三國文化書院、合肥德馨軒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合肥迅禾網絡、合肥禪意茗語茶學館、合肥茶舵普洱茶館、 安徽今茗茶旅(知北遊)、合肥嘉禾口腔、樸拙堂、蘭兮琴畫館、峰橋琴畫館、翠微琴社、平湖古琴社、一心琴社、朗朗琴行、馨樂琴行、合肥中永諾信華富投資基金協辦。

溫馨提示:

為確保演奏氛圍

請提前半小時進場

演奏現場

將手機設置靜音

止語

勿隨意走動

感謝您的配合!!!

心平氣和 淡泊流年時光不語 靜待花開

4月15日

靜候您的到來

版權說明:如果我們轉載的文章涉及版權問題,請您於我們聯繫,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處理,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