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期」《清明上河圖》:900年不墮的歷史傳奇

「第296期」《清明上河圖》:900年不墮的歷史傳奇

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繪製的不朽傑作《清明上河圖》,是我國繪畫史上的無價之寶。這件享譽古今中外的傳世傑作,在問世以後的接近900年裡,曾被無數收藏家和鑑賞家把玩欣賞,是後世帝王權貴巧取豪奪的目標。它輾轉飄零,幾經戰火,歷經劫難。

「第296期」《清明上河圖》:900年不墮的歷史傳奇

《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北宋都城汴京(今開封)的繁榮景象以及汴河兩岸的風光,展現了當時各階層人物的生活狀況和社會風貌,是當今學者研究宋史及民俗等諸多學科的重要參考資料;從繪畫角度講,更是我國古代作品中的精華


國亡圖逸

張擇端,字正道,南北宋之交的畫家,東武(今山東諸城)人。他善界畫,工舟車、人物、市街,其傳世作品有《西湖爭標圖》和《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是張擇端在宋徽宗朝任翰林書畫院畫史時所作。圖系絹本,淡著色,畫幅縱24.8釐米,橫528.7釐米。它是一幅用高度現實主義手法創作的長卷風俗畫,通過對市俗生活的細緻描寫,生動地再現了北宋汴京承平時期的繁榮景像。

張擇端完成這幅歌頌太平盛世的歷史長卷後,首先將它呈獻給了宋徽宗。酷愛書畫、擅長丹青的宋徽宗閱圖後喜愛之情油然而生,他用瘦金體親筆在圖上題寫了”清明上河圖”五個字,並鈐上了雙龍小印(宋代皇帝的閒章,用於鑑賞或收藏藝術品)。由於《清明上河圖》的第一位收藏人是宋徽宗,所以它在以後的十年中受到了特殊的禮遇。

宋徽宗雖然在書畫上造詣很高,但政冶上卻昏庸腐朽。1126年11月,在北宋朝廷的一味妥協和不抵抗政策下,汴京城終被金兵攻破,北宋滅亡。

汴京陷落以後,金兵紛紛湧人皇宮,燒殺搶掠,宋室皇宮內的金銀珠寶、名貴文物幾乎被席捲一空,《清明上河圖》也淪落到金兵手中。金兵在宮中搶走《清明上河圖》,並沒有引起上層統治者的注意,只被以普通字畫的身價在民間輾轉變賣。金世宗大定26年(公元1186年),北宋遺民張著、張公藥、酈權、王、張世積等人先後得到此畫,識畫睹畫思故國,他們分別於畫後題詠,留下感人至深的詩篇。

元朝建立以後,統治者除接收金及南宋內府的藏品外,還在民間購買、搜刮財寶,《清明上河圖》也被重新收入了皇宮。但此後不久,有人使了個“調包計”,把《清明上河圖》從皇宮盜了出來。

「第296期」《清明上河圖》:900年不墮的歷史傳奇

《清明上河圖》局部


趙孟頫偷樑換柱

元朝統治者的祖輩本是遠在漠北高原的遊牧民族,政權建立還不足百年,內府的收藏鑑別能力遠遠遜於唐宋。《清明上河圖》入元宮以後,長期與其它畫作一起被冷落到秘書監內。

當時秘書監是元代掌管內府字畫及歷代圖書的機構。此時掌管教習併兼修國史的翰林學士趙孟頫,看到秘書監內字畫魚龍混雜,《清明上河圖》根本不被人重視,便有了將它帶回家臨摹的念頭。不久,趙孟頫升任承旨(翰林院第一職),便藉機將《清明上河圖》從秘書監藏閣內帶出,秘密運回湖州老家,以供自己臨摹。其後,趙孟頫將一幅臨擎的贗品歸還內府。

奇怪的是,繼趙孟頫盜畫以後,又有資料表明,到了元朝後期至正年間(1335-1368年)”元宮內一裝裱匠也用臨本換真本,將《清明上河圖》真跡從宮中盜了出來,並隨即賣給了朝內酷愛書畫的顯官。顯官得畫不久卻被派往真定(今河北正定縣)駐守,顯官府內負責保管此畫的人,又趁機將畫盜出,賣給了杭州人陳某。陳保存數年後,家業漸衰,以至不能維持生計,又聽說顯官將從真定歸京,情急之下便打算賣掉《清明上河圖》,以免惹禍,這時是至正十一年(1351年)。這一年,江蘇泰和人楊準正客居北京,聽到這一消息,急忙登門買畫。楊準,字公壽,號玉華居士,他儒雅風流,博古通今,住北京期間,十分留意搜訪古物。楊準傾囊以授,購回《清明上河圖》,便藉故回鄉,將名畫帶回了江西。第二年,楊准將得圖經過錄在了圖後的贉紙上。

既然如此,趙孟頫盜圖一說便與事實有了出入,這就給後世留下了—個難解之謎。

1352年的秋天,楊準家忽然來了一位貴客,楊準一見喜出望外。來客是江西新喻(今新餘縣)人劉漢龍。劉漢龍在書畫界也是個小有名氣的鑑賞行家,與楊準相交甚厚。楊準忙將《清明上河圖》拿出來與好友共賞。劉漢龍見圖後震驚無比,在楊準跋後亦題一跋,稱圖是“希世珍玩”,要楊準的後代世世”珍襲”。

但是,世事往往不能遂人心願。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清明上河圖年》被靜山周氏所得,以後又為蘭氏、吳氏收藏。到了明弘治年間(1488-1505年), 《清明上河圖》又落到了精於雕刻,且會識別古畫的大理寺卿朱文徽(字鶴年)手中。朱文徽得圖後興致勃勃,經常與文人雅士共賞。《清明上河圖》在他府上時,曾有李祁、吳寬等人賞圖並題跋。

畫在朱府沒幾年,又被名士徐賻重金購走。徐賻,江蘇宜興人,字用時,景泰時(1450-1456年)中進士,累官至華蓋殿大學士。徐嬸得畫後,常邀翰墨名流把玩欣賞,並有人臨摹,可惜摹品因拙笨而未得以傳世。數年以後。徐賻身染重病,臨終前囑咐孫兒中書舍人徐燦說:《清明上河圖》上有好友李東陽叔祖李祁的字跡,故願將此畫贈給東陽。徐文燦果然依言,將畫送到了李東陽手上。

李東陽,湖南榮陵人,字賓之,號西涯,是當時的書法家、鑑蔽家,天順時(1457-1464年)中進士,累官至文淵閣大學士。正德十一年(1515年),李東陽在圖後二次書寫長篇跋文,對《清明上河圖》推崇備至,評價極高。

以後,圖又流出李家,轉至長洲(今江蘇蘇州西南)人陸完手中。嘉靖三年(1524年),陸完亦作跋留念。陸完,字金卿,成化年間(1465-1487年)進士,官至太子少保、兵部尚書,名氣及權力都很大。他曾受寧王朱宸濠巨賄,為朱在朝廷上說過好話。後來朱宸濠反叛被抄家時,發現了陸完與朱來往的信件,陸完罪本該死,但朝廷念他在山東平劉六、劉七起義軍有功,便將其謫戍福建靖海衛,後來死在此處。陸完死後,《清明上河圖》流傳的說法一度有了分歧,引起了明代的一場冤案奇案。

「第296期」《清明上河圖》:900年不墮的歷史傳奇

《清明上河圖》局部

「第296期」《清明上河圖》:900年不墮的歷史傳奇

《清明上河圖》局部


明代一段冤案

嚴嵩,字惟中,明代大奸臣之一。他與其子嚴世蕃依仗權勢,巧取豪奪了大批書畫古玩。

明李日華《味水軒日記》載:陸完死後,他的夫人將《清明上河圖》縫人枕中,不離身半步,視如身家性命,連親生兒子也不得一見。陸夫人有一孃家外甥王某,言辭乖巧,非常會討夫人歡心。王某擅長繪畫,更喜歡名人書畫。便挖空心思向夫人央求借看《清明上河圖》。反覆懇請後,夫人勉強同意,但不許他帶筆硯,只許他在夫人閣樓上欣賞,而且不許傳給別人知道。王某欣然從命,往來二三個月,看了十餘次以後,竟臨摹出一幅有幾分像的畫來。當時專橫跋扈的嚴嵩正四處搜尋《清明上河圖》,都御史王忬得知後,便花800兩紋銀從王某手中購得贗品,獻給嚴嵩。嚴嵩府上有一裝裱匠湯臣,認出畫是假貨,便以此要挾王忬,令其出40兩銀子賄賂自己,但王忬對其不予理會。湯臣惱羞成怒,在嚴嵩設宴歡慶時,將圖上舊色用水沖掉,嚴嵩在眾人面前大為窘迫,以後便尋機將王忬害死,臨摩此畫的王某也因此受到牽連,被抓去餓死獄中。

明朝另一人沈德符所著《野獲編補遺》中卻是另一種說法:嚴嵩黨羽鄢懋卿總理淮、浙鹽政,胡家憲總督吳、越兵事,他們都為嚴嵩蒐羅名字畫。他們得知《清明上河圖》在已故內閣首輔王鏊家時,便去索購,但王家富甲一方,不為錢財所動。無奈之中,三人找嚴嵩府上裝裱匠湯臣商議,湯與當時鎮防薊州的王忬素有來往,對王忬子世貞、世懋有仇,因此鼓動王忬買畫,但王忬亦購不來。湯臣便設計讓王忬把蘇州人黃彪臨摹本買來獻嵩,又在嚴嵩高興時將真情告知,嚴嵩窘怒,遂殺王忬。

清人《消夏閒記》上又載:太倉王忬收藏有《清明上河圖》,嚴嵩子嚴世蕃知道後強行索要,王忬仟便送去摹本,當時湯臣恰好在旁。從前王忬巡撫兩浙時,見湯貧困潦倒,便將他推薦給嚴世蕃。湯臣不思報恩,反想構陷王忬以求發達,便對嚴雲:此畫他曾在王忬仔家見過,王忬送來的是贗品,如若不信,只看屋角雀是否一腳踏二瓦便可證實。嚴世蕃細看,果如其言,心中深恨王忬。恰好此時俺答部進犯中原,王忬為薊、遼總督,嚴嵩父子乘機將他害死。後人曾據此寫過《一捧雪傳奇》一戲,只是將《清明上河圖》改成了“一捧雪”白玉杯,王忬改成了莫懷古。

以上幾種說法雖然各執一詞,但都與事實有些出入。實際上,陸完死後,其兒子急等錢用,便將《清明上河圖》賣至崑山顧鼎臣家,後被嚴嵩父子強行索去。這之前嚴嵩確曾託王忬買過“名畫”,王忬也確曾買蘇州人王彪之摹本獻給嚴嵩,後被識破。只是南方人“王”“黃”不分,黃彪應是王彪而已。據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續稿》中雲:《清明上河圖》之真本偽本,他都見過,真本人物舟車轎道宮室皆細於發,而絕老勁有力。初落嚴嵩手,後人明官,為穆宗(隆慶帝)所愛。贗品乃吳人黃彪所畫,與真本相差無幾,但缺少腕指之間的力氣罷了,收在某弟世懋手中。

隆慶時,嚴嵩父子被御史鄒應龍彈劾,終於官場失勢,嚴世蕃被斬,嚴府被抄,《清明上河圖》再度收入皇宮。王彪圖《桃花源圖》今在黃胃先生所辦炎黃博物館內,將今天故宮博物院珍藏《清明上河圖》真本與之比較,證明王世貞所言不假。至此,一樁議論紛紛的冤案,才算徹底澄清。

但是此後不久,《清明上河圖》卻又生波折,遭到了滅頂之災。

「第296期」《清明上河圖》:900年不墮的歷史傳奇

《清明上河圖》局部

「第296期」《清明上河圖》:900年不墮的歷史傳奇

《清明上河圖》局部


遭遇滅頂之災

明朝中葉以後,國庫空虛,常將內府所藏的書畫折成銀兩,賜給官吏,算作薪金,稱“折俸”。《清明上河圖》被抄人皇宮以後,嗜畫成癖的成國公朱希忠想得到它,便向隆慶帝乞索。隆慶帝正為誅了嚴嵩父子而不快,便索性將《清明上河圖》估算價值,欲當作薪金髮給朱希忠。可是當晚,《清明上河圖》卻被一個小太監打開內府藏閣的箱子盜出,正欲攜畫逃出宮之時,卻碰見了人,只好將畫藏在御溝的石縫裡,準備伺機再行動。不料當晚天降暴雨,三日不絕,溝內水漲,淹沒了石縫。待到雨停水退之後,小太監匆匆來取,一代名畫已爛得一塌糊塗,沒法收拾了。

可是,幾十年過後,民間卻還有一幅《清明上河圖》在流傳。據說,這幅圖乃是北宋汴京陷落,張擇端南渡以後因思念故園而重新繪製的,故與原圖一般無二,亦是真跡。

這種說法最後終於被拆穿了。《清明上河圖》真跡只有一幅,根本不存在張擇端南渡後再繪一說,《清明上河圖》也從未被毀,而是被另一個叫馮保的人從宮中盜走了,就是這個人構築捏造了一個真跡被毀的大謊言,來掩蓋他盜畫的事實。

馮保,深州(今河北深縣)人,號雙林,嘉靖時為秉筆太監。隆慶元年(1567年),提督東廠兼管御馬監。隆慶六年(1572年),穆宗病危,臨終前召內閣大臣高拱、張居正、高儀至乾清官。馮保當時是司禮掌印太監,負責宣讀顧命遺詔。穆宗死後,10歲的萬曆皇帝繼皇帝位。馮保與外臣勾結,假傳遺詔言“閣臣與司禮監同受顧命”。不僅如此,萬曆皇帝舉行登極儀式時,馮保就立在萬曆帝身後,群臣參拜小皇帝,也就等於是參拜了他。當時,滿朝文武大驚失色。後來,馮保事發,被逐出官,死在了南京。

馮保在宮內見到《清明上河圖》後,非常喜愛。但是,隆慶帝卻要將它賜給朱希忠。馮保自然不情願,情急之下他想出一計,將一個小太監收買,事後又殺掉滅口,御溝石縫內的畫也自然不是真跡,只是一幅摹本而已。當時明宮由於常賜書畫給大臣,所以管理上異常混亂,沒有人專門查證。

馮保本人寫得一手好字,萬曆六年(1578年),馮保在《清明上河圖》後題跋,稱自己為“欽差總督東廠官校辦事兼掌御用幹事司禮監太監”。以後,馮保又將《清明上河圖》變賣,在民間流傳起來。今天,在《清明上河圖》真跡上,陸完題跋之後即是馮保的題跋,可證明這樁大盜竊案確實不假。

「第296期」《清明上河圖》:900年不墮的歷史傳奇

《清明上河圖》局部

「第296期」《清明上河圖》:900年不墮的歷史傳奇

《清明上河圖》局部


最後的歸宿

《清明上河圖》到清朝後先由陸費墀(安徽相鄉人)收藏。陸費墀是乾隆時進士,他得圖後也在上面矜印題睃。後被畢沅購得。畢沅(1730-1797年),鎮洋(今江蘇太倉)人,字纕蘅,一字秋帆,目號靈巖山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中進士。畢沅生平喜愛金石書畫,家中收藏頗為豐富。他得圖以後與其弟畢瀧(字澗飛,清代收藏鑑賞家)同賞,現今畫上有二人印記。

畢沅在關中任職時,對地方上的文物盡心修繕保護,不料這些卻成了他的“罪行”。畢沅死後二年(1799年),湖廣人民反清,清廷認為畢沅任湖廣總督期間,“教匪初起失察貽誤,濫用軍贊”,不但將畢家世職奪去,而且將其全家百口全部殺掉,其家產也全部被抄沒人宮。

清廷將《清明上河圖》收入宮以後,便將它收在了紫禁城的迎春閣內。嘉慶帝對其珍愛有加,命人將它收錄在《石粱寶笈三編》一書內。此後,《清明上河圖》一直在清官珍藏,雖然經歷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和1900年八國聯軍再入侵北京二難,但均未受損。

1911年以後《清明上河圖》連同其他珍貴書畫一起,被清末代皇帝溥儀以賞溥傑為名盜出宮外,先存在天津租界內的張園內。1932年,溥儀在日本人扶植下,建立偽滿洲國,於是這幅名畫又被帶到長春,存在偽皇宮東院圖書樓中。

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日本侵略者的末日也到了。溥儀和他的日本主子一見大事不好,便乘飛機逃往大栗子溝,偽滿皇宮因失火而一片狼藉。混亂之中,有不少人便趁機進官“搶洋撈”,偽皇宮的大批珍貴之物,便在這場動亂中流散到了民間,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圖》。

1946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了長春。解放軍幹部張克威同志,通過當地幹部收集到偽滿皇宮流敞出去的珍貴字畫10餘卷,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圖》。1947年,張克威同志調到東北行政委員會工作,臨行前他將這10餘幅卷軸交給了當時開闢東北革命根據地的主要負責人之一林楓同志。《清明上河圖》經林楓之手進了東北博物館,後來又調到北京故宮博物院珍存。從那以後,這兒便成了它的最後歸宿地。

「第296期」《清明上河圖》:900年不墮的歷史傳奇

《清明上河圖》局部

「第296期」《清明上河圖》:900年不墮的歷史傳奇

《清明上河圖》局部


《清明上河圖》的內容

《清明上河圖》自問世以來,歷代都有臨摹本,且大小繁簡不同。資料載,僅清代皇宮所藏的摹本就有12幅,未代皇帝溥儀曾將其中4幅贈給了胞弟溥傑。據統計,目前國內外公私所藏的《清明上河圖》摹本有30幅,大陸藏10餘幅,臺灣藏有9幅,美國藏有5幅,法國藏有4幅,英國和日本各藏有1幅。至於流傳到社會上還有多少幅,沒有人能弄清楚。

那麼,《清明上河圖》究竟畫了些什麼內容呢?為什麼千百年來,它的魅力一直不衰?

據齊藤謙所撰《拙堂文話·卷八》統計,《清明上河圖》上共有各色人物1643人,動物208頭(只),比古典小說《三國演義》(191人)、《紅樓夢》(975人)、《水滸傳》(787人)中任何一部描繪的人物都要多。

明代詩人李東陽在《清明上河圖記》一文裡,對畫上人物作了生動有趣的描述:

“人物則官、士、農、賈、醫、卜、僧、道、胥隸、篙師、纜夫、婦女、藏貨之行者、坐者、授者、問者、答者、呼者、應者、騎而馳者、負者、載者、抱而攜者、導而前呵者、執斧鋸者、操畚箕者、持杯罌者、袒而風者、困而睡者、倦而欠伸者、乘轎而搴簾以窺者;又有以板為輿,無輪箱而陸曳者;有牽重舟溯急流,極力寸進者;圜橋匝岸,駐足而旁觀,皆若交歡助叫,百口而同聲者。”

這一系列有聲有色的描繪,已把我們帶到了繁華興盛的汴京街頭。

《清明上河圖》全圖可分3個段落,展開圖,首先看到的是汴京郊外的景物,只見薄霧疏林,茅簷低伏,阡陌縱橫,楊柳新綠,一隊馱炭的毛驢正要進城,亦有出城的旅人,還有一乘前呼後擁的轎子,穿梭來往,十分熱鬧。

中段主要描繪的是上土橋及大汴河兩岸的繁忙景象。大汴河上橫跨有一座規模宏大的木結構拱橋,橋身結構精美,宛如飛虹臥波,故稱“虹橋”,正名則是“上土橋”。橋上商販雲集,行人如織;河中船隻如林,有滿載貨的,有溯流而上的,有泊岸的,還有空返的,充分表現了汴河在北宋是全國漕運樞紐的重要地位。

後段則描繪了汴京市區的街景,以汴京內城東南的高城樓為中心,西邊屋宇有茶坊、酒肆、肉鋪、廟觀等等,商店裡有羅錦匹帛、沉檀林香、香火紙馬等都專門經營,還有醫藥門診,看相算命,修面整容等各行各業,應有盡有。街市上行人車馬絡繹不絕。有談生意的商賈,有閒看街景的紳士,有騎吏,有肩擔小販,有乘轎眷屬,有行腳僧人,有問路的外鄉客,有聽說書的深巷小兒,有在酒樓狂歡的貴族子弟,有城門行乞的殘廢老人,三教九流,各色人等無所不備,另還有轎、駝隊、木馬車。人力車等等。人物大的不足3釐米,小者如豆粒,仔細品察,個個形神畢備,毫纖俱現,極富情趣。

《清明上河圖》大至原野、浩河、商廊,小至舟車人物、攤鋪、擺設、市招文字皆統組一起,真實自然,令人有如臨其境之感,加之作者的有機組合,使整部作品長而不冗,繁而不亂,嚴密緊湊,有如一氣呵成,充分表現了畫家張擇端的過人筆力,不愧為中華藝術寶庫中的稀世珍寶。

據圖後明人李東陽的題跋考據,《清明上河圖》前面應還有一段,繪遠郊山水,並有宋微宗瘦金體字籤題,和他收藏用的雙龍小印印記,現在這些畫上都已不見。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兩種,一種可能是因為此圖流傳年代太久,經無數人之手把玩欣賞,開頭部分便壞掉了,於是後人裝裱時便將其裁割了下去;一種可能是因宋徽宗題記及雙龍小印值錢,故後人將其故意裁割下去,單作另一幅畫賣掉了。

《清明上河圖》前半部缺了的還沒著落,研究《清明上河圖》的許多專家卻又猜想,《清明上河圖》後半部佚失了一大部分因為畫不應該在剛一進入開封城便戛然而止,而應畫到金明池為止。

1994年11月29日,遼寧省公安廳科技處幹部、業餘畫家羅東平耗費五年心血,終於將《清明上河圖》後半部補完,他臨摹創作的《清明上河圖補全卷》在北京博物院通過了專家們的鑑定。《補全卷》全長10.8米,是國內第一幅補全卷。

《清明上河圖》究竟有沒有佚去後半部,它到底還有多少難解之謎,這一切,都吸引著中外許多學者、專家進行探索。(原載於《塵埃歷盡》)

「第296期」《清明上河圖》:900年不墮的歷史傳奇

《清明上河圖》局部

「第296期」《清明上河圖》:900年不墮的歷史傳奇

《清明上河圖》局部

「第296期」《清明上河圖》:900年不墮的歷史傳奇

《清明上河圖》局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