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期」《清明上河图》:900年不堕的历史传奇

「第296期」《清明上河图》:900年不堕的历史传奇

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绘制的不朽杰作《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绘画史上的无价之宝。这件享誉古今中外的传世杰作,在问世以后的接近900年里,曾被无数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欣赏,是后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它辗转飘零,几经战火,历经劫难。

「第296期」《清明上河图》:900年不堕的历史传奇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今开封)的繁荣景象以及汴河两岸的风光,展现了当时各阶层人物的生活状况和社会风貌,是当今学者研究宋史及民俗等诸多学科的重要参考资料;从绘画角度讲,更是我国古代作品中的精华


国亡图逸

张择端,字正道,南北宋之交的画家,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他善界画,工舟车、人物、市街,其传世作品有《西湖争标图》和《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在宋徽宗朝任翰林书画院画史时所作。图系绢本,淡着色,画幅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它是一幅用高度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长卷风俗画,通过对市俗生活的细致描写,生动地再现了北宋汴京承平时期的繁荣景像。

张择端完成这幅歌颂太平盛世的历史长卷后,首先将它呈献给了宋徽宗。酷爱书画、擅长丹青的宋徽宗阅图后喜爱之情油然而生,他用瘦金体亲笔在图上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并钤上了双龙小印(宋代皇帝的闲章,用于鉴赏或收藏艺术品)。由于《清明上河图》的第一位收藏人是宋徽宗,所以它在以后的十年中受到了特殊的礼遇。

宋徽宗虽然在书画上造诣很高,但政冶上却昏庸腐朽。1126年11月,在北宋朝廷的一味妥协和不抵抗政策下,汴京城终被金兵攻破,北宋灭亡。

汴京陷落以后,金兵纷纷涌人皇宫,烧杀抢掠,宋室皇宫内的金银珠宝、名贵文物几乎被席卷一空,《清明上河图》也沦落到金兵手中。金兵在宫中抢走《清明上河图》,并没有引起上层统治者的注意,只被以普通字画的身价在民间辗转变卖。金世宗大定26年(公元1186年),北宋遗民张著、张公药、郦权、王、张世积等人先后得到此画,识画睹画思故国,他们分别于画后题咏,留下感人至深的诗篇。

元朝建立以后,统治者除接收金及南宋内府的藏品外,还在民间购买、搜刮财宝,《清明上河图》也被重新收入了皇宫。但此后不久,有人使了个“调包计”,把《清明上河图》从皇宫盗了出来。

「第296期」《清明上河图》:900年不堕的历史传奇

《清明上河图》局部


赵孟頫偷梁换柱

元朝统治者的祖辈本是远在漠北高原的游牧民族,政权建立还不足百年,内府的收藏鉴别能力远远逊于唐宋。《清明上河图》入元宫以后,长期与其它画作一起被冷落到秘书监内。

当时秘书监是元代掌管内府字画及历代图书的机构。此时掌管教习并兼修国史的翰林学士赵孟頫,看到秘书监内字画鱼龙混杂,《清明上河图》根本不被人重视,便有了将它带回家临摹的念头。不久,赵孟頫升任承旨(翰林院第一职),便借机将《清明上河图》从秘书监藏阁内带出,秘密运回湖州老家,以供自己临摹。其后,赵孟頫将一幅临擎的赝品归还内府。

奇怪的是,继赵孟頫盗画以后,又有资料表明,到了元朝后期至正年间(1335-1368年)”元宫内一装裱匠也用临本换真本,将《清明上河图》真迹从宫中盗了出来,并随即卖给了朝内酷爱书画的显官。显官得画不久却被派往真定(今河北正定县)驻守,显官府内负责保管此画的人,又趁机将画盗出,卖给了杭州人陈某。陈保存数年后,家业渐衰,以至不能维持生计,又听说显官将从真定归京,情急之下便打算卖掉《清明上河图》,以免惹祸,这时是至正十一年(1351年)。这一年,江苏泰和人杨准正客居北京,听到这一消息,急忙登门买画。杨准,字公寿,号玉华居士,他儒雅风流,博古通今,住北京期间,十分留意搜访古物。杨准倾囊以授,购回《清明上河图》,便借故回乡,将名画带回了江西。第二年,杨准将得图经过录在了图后的贉纸上。

既然如此,赵孟頫盗图一说便与事实有了出入,这就给后世留下了—个难解之谜。

1352年的秋天,杨准家忽然来了一位贵客,杨准一见喜出望外。来客是江西新喻(今新余县)人刘汉龙。刘汉龙在书画界也是个小有名气的鉴赏行家,与杨准相交甚厚。杨准忙将《清明上河图》拿出来与好友共赏。刘汉龙见图后震惊无比,在杨准跋后亦题一跋,称图是“希世珍玩”,要杨准的后代世世”珍袭”。

但是,世事往往不能遂人心愿。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清明上河图年》被静山周氏所得,以后又为兰氏、吴氏收藏。到了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 《清明上河图》又落到了精于雕刻,且会识别古画的大理寺卿朱文徽(字鹤年)手中。朱文徽得图后兴致勃勃,经常与文人雅士共赏。《清明上河图》在他府上时,曾有李祁、吴宽等人赏图并题跋。

画在朱府没几年,又被名士徐赙重金购走。徐赙,江苏宜兴人,字用时,景泰时(1450-1456年)中进士,累官至华盖殿大学士。徐婶得画后,常邀翰墨名流把玩欣赏,并有人临摹,可惜摹品因拙笨而未得以传世。数年以后。徐赙身染重病,临终前嘱咐孙儿中书舍人徐灿说:《清明上河图》上有好友李东阳叔祖李祁的字迹,故愿将此画赠给东阳。徐文灿果然依言,将画送到了李东阳手上。

李东阳,湖南荣陵人,字宾之,号西涯,是当时的书法家、鉴蔽家,天顺时(1457-1464年)中进士,累官至文渊阁大学士。正德十一年(1515年),李东阳在图后二次书写长篇跋文,对《清明上河图》推崇备至,评价极高。

以后,图又流出李家,转至长洲(今江苏苏州西南)人陆完手中。嘉靖三年(1524年),陆完亦作跋留念。陆完,字金卿,成化年间(1465-1487年)进士,官至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名气及权力都很大。他曾受宁王朱宸濠巨贿,为朱在朝廷上说过好话。后来朱宸濠反叛被抄家时,发现了陆完与朱来往的信件,陆完罪本该死,但朝廷念他在山东平刘六、刘七起义军有功,便将其谪戍福建靖海卫,后来死在此处。陆完死后,《清明上河图》流传的说法一度有了分歧,引起了明代的一场冤案奇案。

「第296期」《清明上河图》:900年不堕的历史传奇

《清明上河图》局部

「第296期」《清明上河图》:900年不堕的历史传奇

《清明上河图》局部


明代一段冤案

严嵩,字惟中,明代大奸臣之一。他与其子严世蕃依仗权势,巧取豪夺了大批书画古玩。

明李日华《味水轩日记》载:陆完死后,他的夫人将《清明上河图》缝人枕中,不离身半步,视如身家性命,连亲生儿子也不得一见。陆夫人有一娘家外甥王某,言辞乖巧,非常会讨夫人欢心。王某擅长绘画,更喜欢名人书画。便挖空心思向夫人央求借看《清明上河图》。反复恳请后,夫人勉强同意,但不许他带笔砚,只许他在夫人阁楼上欣赏,而且不许传给别人知道。王某欣然从命,往来二三个月,看了十余次以后,竟临摹出一幅有几分像的画来。当时专横跋扈的严嵩正四处搜寻《清明上河图》,都御史王忬得知后,便花800两纹银从王某手中购得赝品,献给严嵩。严嵩府上有一装裱匠汤臣,认出画是假货,便以此要挟王忬,令其出40两银子贿赂自己,但王忬对其不予理会。汤臣恼羞成怒,在严嵩设宴欢庆时,将图上旧色用水冲掉,严嵩在众人面前大为窘迫,以后便寻机将王忬害死,临摩此画的王某也因此受到牵连,被抓去饿死狱中。

明朝另一人沈德符所著《野获编补遗》中却是另一种说法:严嵩党羽鄢懋卿总理淮、浙盐政,胡家宪总督吴、越兵事,他们都为严嵩搜罗名字画。他们得知《清明上河图》在已故内阁首辅王鏊家时,便去索购,但王家富甲一方,不为钱财所动。无奈之中,三人找严嵩府上装裱匠汤臣商议,汤与当时镇防蓟州的王忬素有来往,对王忬子世贞、世懋有仇,因此鼓动王忬买画,但王忬亦购不来。汤臣便设计让王忬把苏州人黄彪临摹本买来献嵩,又在严嵩高兴时将真情告知,严嵩窘怒,遂杀王忬。

清人《消夏闲记》上又载:太仓王忬收藏有《清明上河图》,严嵩子严世蕃知道后强行索要,王忬仟便送去摹本,当时汤臣恰好在旁。从前王忬巡抚两浙时,见汤贫困潦倒,便将他推荐给严世蕃。汤臣不思报恩,反想构陷王忬以求发达,便对严云:此画他曾在王忬仔家见过,王忬送来的是赝品,如若不信,只看屋角雀是否一脚踏二瓦便可证实。严世蕃细看,果如其言,心中深恨王忬。恰好此时俺答部进犯中原,王忬为蓟、辽总督,严嵩父子乘机将他害死。后人曾据此写过《一捧雪传奇》一戏,只是将《清明上河图》改成了“一捧雪”白玉杯,王忬改成了莫怀古。

以上几种说法虽然各执一词,但都与事实有些出入。实际上,陆完死后,其儿子急等钱用,便将《清明上河图》卖至崑山顾鼎臣家,后被严嵩父子强行索去。这之前严嵩确曾托王忬买过“名画”,王忬也确曾买苏州人王彪之摹本献给严嵩,后被识破。只是南方人“王”“黄”不分,黄彪应是王彪而已。据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续稿》中云:《清明上河图》之真本伪本,他都见过,真本人物舟车轿道宫室皆细于发,而绝老劲有力。初落严嵩手,后人明官,为穆宗(隆庆帝)所爱。赝品乃吴人黄彪所画,与真本相差无几,但缺少腕指之间的力气罢了,收在某弟世懋手中。

隆庆时,严嵩父子被御史邹应龙弹劾,终于官场失势,严世蕃被斩,严府被抄,《清明上河图》再度收入皇宫。王彪图《桃花源图》今在黄胃先生所办炎黄博物馆内,将今天故宫博物院珍藏《清明上河图》真本与之比较,证明王世贞所言不假。至此,一桩议论纷纷的冤案,才算彻底澄清。

但是此后不久,《清明上河图》却又生波折,遭到了灭顶之灾。

「第296期」《清明上河图》:900年不堕的历史传奇

《清明上河图》局部

「第296期」《清明上河图》:900年不堕的历史传奇

《清明上河图》局部


遭遇灭顶之灾

明朝中叶以后,国库空虚,常将内府所藏的书画折成银两,赐给官吏,算作薪金,称“折俸”。《清明上河图》被抄人皇宫以后,嗜画成癖的成国公朱希忠想得到它,便向隆庆帝乞索。隆庆帝正为诛了严嵩父子而不快,便索性将《清明上河图》估算价值,欲当作薪金发给朱希忠。可是当晚,《清明上河图》却被一个小太监打开内府藏阁的箱子盗出,正欲携画逃出宫之时,却碰见了人,只好将画藏在御沟的石缝里,准备伺机再行动。不料当晚天降暴雨,三日不绝,沟内水涨,淹没了石缝。待到雨停水退之后,小太监匆匆来取,一代名画已烂得一塌糊涂,没法收拾了。

可是,几十年过后,民间却还有一幅《清明上河图》在流传。据说,这幅图乃是北宋汴京陷落,张择端南渡以后因思念故园而重新绘制的,故与原图一般无二,亦是真迹。

这种说法最后终于被拆穿了。《清明上河图》真迹只有一幅,根本不存在张择端南渡后再绘一说,《清明上河图》也从未被毁,而是被另一个叫冯保的人从宫中盗走了,就是这个人构筑捏造了一个真迹被毁的大谎言,来掩盖他盗画的事实。

冯保,深州(今河北深县)人,号双林,嘉靖时为秉笔太监。隆庆元年(1567年),提督东厂兼管御马监。隆庆六年(1572年),穆宗病危,临终前召内阁大臣高拱、张居正、高仪至乾清官。冯保当时是司礼掌印太监,负责宣读顾命遗诏。穆宗死后,10岁的万历皇帝继皇帝位。冯保与外臣勾结,假传遗诏言“阁臣与司礼监同受顾命”。不仅如此,万历皇帝举行登极仪式时,冯保就立在万历帝身后,群臣参拜小皇帝,也就等于是参拜了他。当时,满朝文武大惊失色。后来,冯保事发,被逐出官,死在了南京。

冯保在宫内见到《清明上河图》后,非常喜爱。但是,隆庆帝却要将它赐给朱希忠。冯保自然不情愿,情急之下他想出一计,将一个小太监收买,事后又杀掉灭口,御沟石缝内的画也自然不是真迹,只是一幅摹本而已。当时明宫由于常赐书画给大臣,所以管理上异常混乱,没有人专门查证。

冯保本人写得一手好字,万历六年(1578年),冯保在《清明上河图》后题跋,称自己为“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兼掌御用干事司礼监太监”。以后,冯保又将《清明上河图》变卖,在民间流传起来。今天,在《清明上河图》真迹上,陆完题跋之后即是冯保的题跋,可证明这桩大盗窃案确实不假。

「第296期」《清明上河图》:900年不堕的历史传奇

《清明上河图》局部

「第296期」《清明上河图》:900年不堕的历史传奇

《清明上河图》局部


最后的归宿

《清明上河图》到清朝后先由陆费墀(安徽相乡人)收藏。陆费墀是乾隆时进士,他得图后也在上面矜印题睃。后被毕沅购得。毕沅(1730-1797年),镇洋(今江苏太仓)人,字纕蘅,一字秋帆,目号灵岩山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中进士。毕沅生平喜爱金石书画,家中收藏颇为丰富。他得图以后与其弟毕泷(字涧飞,清代收藏鉴赏家)同赏,现今画上有二人印记。

毕沅在关中任职时,对地方上的文物尽心修缮保护,不料这些却成了他的“罪行”。毕沅死后二年(1799年),湖广人民反清,清廷认为毕沅任湖广总督期间,“教匪初起失察贻误,滥用军赞”,不但将毕家世职夺去,而且将其全家百口全部杀掉,其家产也全部被抄没人宫。

清廷将《清明上河图》收入宫以后,便将它收在了紫禁城的迎春阁内。嘉庆帝对其珍爱有加,命人将它收录在《石粱宝笈三编》一书内。此后,《清明上河图》一直在清官珍藏,虽然经历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和1900年八国联军再入侵北京二难,但均未受损。

1911年以后《清明上河图》连同其他珍贵书画一起,被清末代皇帝溥仪以赏溥杰为名盗出宫外,先存在天津租界内的张园内。1932年,溥仪在日本人扶植下,建立伪满洲国,于是这幅名画又被带到长春,存在伪皇宫东院图书楼中。

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日本侵略者的末日也到了。溥仪和他的日本主子一见大事不好,便乘飞机逃往大栗子沟,伪满皇宫因失火而一片狼藉。混乱之中,有不少人便趁机进官“抢洋捞”,伪皇宫的大批珍贵之物,便在这场动乱中流散到了民间,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图》。

194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长春。解放军干部张克威同志,通过当地干部收集到伪满皇宫流敞出去的珍贵字画10余卷,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图》。1947年,张克威同志调到东北行政委员会工作,临行前他将这10余幅卷轴交给了当时开辟东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林枫同志。《清明上河图》经林枫之手进了东北博物馆,后来又调到北京故宫博物院珍存。从那以后,这儿便成了它的最后归宿地。

「第296期」《清明上河图》:900年不堕的历史传奇

《清明上河图》局部

「第296期」《清明上河图》:900年不堕的历史传奇

《清明上河图》局部


《清明上河图》的内容

《清明上河图》自问世以来,历代都有临摹本,且大小繁简不同。资料载,仅清代皇宫所藏的摹本就有12幅,未代皇帝溥仪曾将其中4幅赠给了胞弟溥杰。据统计,目前国内外公私所藏的《清明上河图》摹本有30幅,大陆藏10余幅,台湾藏有9幅,美国藏有5幅,法国藏有4幅,英国和日本各藏有1幅。至于流传到社会上还有多少幅,没有人能弄清楚。

那么,《清明上河图》究竟画了些什么内容呢?为什么千百年来,它的魅力一直不衰?

据齐藤谦所撰《拙堂文话·卷八》统计,《清明上河图》上共有各色人物1643人,动物208头(只),比古典小说《三国演义》(191人)、《红楼梦》(975人)、《水浒传》(787人)中任何一部描绘的人物都要多。

明代诗人李东阳在《清明上河图记》一文里,对画上人物作了生动有趣的描述:

“人物则官、士、农、贾、医、卜、僧、道、胥隶、篙师、缆夫、妇女、藏货之行者、坐者、授者、问者、答者、呼者、应者、骑而驰者、负者、载者、抱而携者、导而前呵者、执斧锯者、操畚箕者、持杯罂者、袒而风者、困而睡者、倦而欠伸者、乘轿而搴帘以窥者;又有以板为舆,无轮箱而陆曳者;有牵重舟溯急流,极力寸进者;圜桥匝岸,驻足而旁观,皆若交欢助叫,百口而同声者。”

这一系列有声有色的描绘,已把我们带到了繁华兴盛的汴京街头。

《清明上河图》全图可分3个段落,展开图,首先看到的是汴京郊外的景物,只见薄雾疏林,茅檐低伏,阡陌纵横,杨柳新绿,一队驮炭的毛驴正要进城,亦有出城的旅人,还有一乘前呼后拥的轿子,穿梭来往,十分热闹。

中段主要描绘的是上土桥及大汴河两岸的繁忙景象。大汴河上横跨有一座规模宏大的木结构拱桥,桥身结构精美,宛如飞虹卧波,故称“虹桥”,正名则是“上土桥”。桥上商贩云集,行人如织;河中船只如林,有满载货的,有溯流而上的,有泊岸的,还有空返的,充分表现了汴河在北宋是全国漕运枢纽的重要地位。

后段则描绘了汴京市区的街景,以汴京内城东南的高城楼为中心,西边屋宇有茶坊、酒肆、肉铺、庙观等等,商店里有罗锦匹帛、沉檀林香、香火纸马等都专门经营,还有医药门诊,看相算命,修面整容等各行各业,应有尽有。街市上行人车马络绎不绝。有谈生意的商贾,有闲看街景的绅士,有骑吏,有肩担小贩,有乘轿眷属,有行脚僧人,有问路的外乡客,有听说书的深巷小儿,有在酒楼狂欢的贵族子弟,有城门行乞的残废老人,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无所不备,另还有轿、驼队、木马车。人力车等等。人物大的不足3厘米,小者如豆粒,仔细品察,个个形神毕备,毫纤俱现,极富情趣。

《清明上河图》大至原野、浩河、商廊,小至舟车人物、摊铺、摆设、市招文字皆统组一起,真实自然,令人有如临其境之感,加之作者的有机组合,使整部作品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有如一气呵成,充分表现了画家张择端的过人笔力,不愧为中华艺术宝库中的稀世珍宝。

据图后明人李东阳的题跋考据,《清明上河图》前面应还有一段,绘远郊山水,并有宋微宗瘦金体字签题,和他收藏用的双龙小印印记,现在这些画上都已不见。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种,一种可能是因为此图流传年代太久,经无数人之手把玩欣赏,开头部分便坏掉了,于是后人装裱时便将其裁割了下去;一种可能是因宋徽宗题记及双龙小印值钱,故后人将其故意裁割下去,单作另一幅画卖掉了。

《清明上河图》前半部缺了的还没着落,研究《清明上河图》的许多专家却又猜想,《清明上河图》后半部佚失了一大部分因为画不应该在刚一进入开封城便戛然而止,而应画到金明池为止。

1994年11月29日,辽宁省公安厅科技处干部、业余画家罗东平耗费五年心血,终于将《清明上河图》后半部补完,他临摹创作的《清明上河图补全卷》在北京博物院通过了专家们的鉴定。《补全卷》全长10.8米,是国内第一幅补全卷。

《清明上河图》究竟有没有佚去后半部,它到底还有多少难解之谜,这一切,都吸引着中外许多学者、专家进行探索。(原载于《尘埃历尽》)

「第296期」《清明上河图》:900年不堕的历史传奇

《清明上河图》局部

「第296期」《清明上河图》:900年不堕的历史传奇

《清明上河图》局部

「第296期」《清明上河图》:900年不堕的历史传奇

《清明上河图》局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