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來安陸的農田裡「大變樣」

改革开放40年来安陆的农田里“大变样”

改革开放40年来安陆的农田里“大变样”

改革開放40年來安陸的農田裡“大變樣”

從犁耙田裡轉到旋耕機滿地跑,從種田能手到職業農民,從一田種一物到一田生多金……轉眼間,改革開放已走過40年的歷程。這40年裡,安陸市順應改革浪潮,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向改革創新要發展出路,45畝農田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田,還是那塊田,但耕種的人變成了職業農民,耕種的方式富含高科技,農田畝均收益翻番。

實行土地制度改革 農民變身職業農民

改革开放40年来安陆的农田里“大变样”

圖為,李店鎮七汪村三汪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機手駕駛旋耕機整田

秋收時節,李店鎮大趙村種糧大戶嚴成少從晨風農機專業合作社請來農機手,駕駛收割機在田裡收割中稻,一週時間輕輕鬆鬆收完1300畝中稻,除去成本,純收入60萬元不在話下。

藉助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東風,嚴成少成功流轉土地1300畝,成立家庭農場,當起了農場主,搖身變成職業農民,走上了致富路。

該市按照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完善“三權分置”辦法,並結合土地確權工作加快農村土地流轉步伐,通過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方式,盤活農村土地資源,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催生出一大批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進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

安陸鼓勵大戶多種糧、種好糧,在農機購置補貼、農業保險等方面給予扶持。銀信部門也採取措施,緩解種糧大戶貸款難。目前,全市共有家庭農場230餘家,發展種糧大戶1000餘戶,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400多個,網絡社員2萬餘人,流轉土地24萬餘畝。

推廣全機械化作業 種田成為了技術活

改革开放40年来安陆的农田里“大变样”

圖為5月11日,李店鎮大趙村、高砦村5000水稻全機械化作業示範田旁,農機手加肥料

“面朝黃土背朝天”是傳統農業的真實寫照。改革開放以來,安陸農機化事業突飛猛進,改變農民種田方式,用牛耕地、扶犁播種、人力收割成為歷史,取而代之的是從育秧、播種、打藥、收割、整田全程機械化作業,用種、用肥、用藥、用水達到精細化水平。

今年五一過後,在安陸45萬畝稻田裡,一臺臺高速插秧機飛奔作業,掀起春耕熱潮。

“過去,請人插秧成本高、時間長。現在,一臺插秧機一天能插20多畝田,人也落得輕鬆。”趙棚鎮合山村種田大戶侯修漢說。

5月11日,李店鎮大趙村、高砦村5000畝水稻全機械化作業示範田裡試驗側深施肥插秧技術,插秧機走過留下一排排整齊的秧苗。嚴成少介紹,“這種插秧技術是插秧和施肥同步進行,株距和深度可以自由調節,種植成本進一步降低。”

8月30日,洑水鎮車站村的1000畝智慧農田安裝了智能水泵、智能閥門、水量監測器、誘蟲燈等,技術人員在家中通過手機便可遠程監測稻田水量、自動灌溉、自動排水、自動殺蟲,實現水稻生產的“無人化種植。”

推廣全機械化作業,種田不再是苦力活。過去,一戶農民種10畝田,累的夠嗆不說,賺的錢只夠溫飽;現在,即便種千畝田,依然輕輕鬆鬆,收成也不少。

到2017年底,該市有農機專業合作社19家,其中國家級示範社4個、省級示範社3個,農業機械保有量達1.6萬臺套,裝機總動力33萬千瓦,機耕、機播、機收水平分別為89%、48%、88%,農機化綜合水平達75%。

探索農田綜合種養 農田畝均收益翻番

改革开放40年来安陆的农田里“大变样”

圖為8月29日,鄒紫峰的稻蝦共養基地

“去年,一共收穫近13萬斤小龍蝦,賣了230多萬元,還打了10萬多斤谷;今年,光賣蝦苗就進賬180多萬元。”在外上了大半年班的木梓鄉籍大學生鄒紫峰,回鄉以每畝高出市場行情一二百元的價格流轉370多畝土地,發展稻蝦共養產業,併成立種養合作社。

為了把蝦養好,他特意請來專家做規劃,開挖成9個蝦稻池,每個池子中間種稻,周邊環形溝裡充水養蝦,形成了“稻在水中長,蝦在稻下游”的共作局面。

“流轉農民的土地,除了每年支付流轉費外,合作社需要大量用工時,還請他們過來起蝦、種樹,支付工錢,他們也都非常樂意。”鄒紫峰介紹,“稻蝦共作,每畝地收益是單純種糧食的兩到三倍,老百姓即使把土地流轉出來,收益也不少。”

溫飽問題解決了,農民想的最多的是,如何讓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產生更大的收益?“稻田+”作業模式應運而生。

該市以點帶面、示範帶動,在煙店、棠棣、辛榨、孛畈、李店等鄉鎮,探索建立起“稻—鱉”、“稻—蝦”、“稻—蟹”、“稻—魚”等稻田綜合種養基地,讓水稻種植和水產養殖“聯姻”,實現一田生多“金”。

目前,全市發展各類稻田綜合種養2萬餘畝。

改革开放40年来安陆的农田里“大变样”
改革开放40年来安陆的农田里“大变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