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非洲羚羊已滅絕 現在只有四個博物館存有它的標本

藍馬羚是一種已滅絕的羚羊,且是非洲最早消失的大型哺乳動物。它們與馬羚及黑馬羚是近親,但略為細小。它們生活在南非東南海岸的大草原,在冰河時期的分佈更為廣泛。它們可能是擇食性的,較為喜歡吃優質的草。 於17世紀,歐洲殖民大量殺死稀少的藍馬羚,目的是要將它們的棲息地改變為農地。它們約於1880年滅絕,現時只有四個博物館存有它們架起的標本,分別是在維也納、斯德哥爾摩、巴黎及萊頓,並且在其他地方有一些它們的骨頭及角。所架起的標本並沒有呈藍色,估計它們的藍色是來自黑色及黃色毛皮的混合。

這種非洲羚羊已滅絕 現在只有四個博物館存有它的標本

藍馬羚

藍馬羚的外形特徵:

藍馬羚是一種大型及像馬的羚羊,比馬羚及黑馬羚細小。它們的身體比例與南葦羚相似。它們的吻長,頸部較長及強壯,鬃毛較短,腳長而呈白色,正面有黑斑,尾巴長至踝關節上。它們的耳朵較長及像驢般端尖。

藍馬羚的鹿角在眼窩正上,長而且呈彎月狀,從頭顱骨成直角伸出,接著向後彎曲至肩膀,中間沒有任何扭曲。整隻角至角端上有20~35個環,比馬羚的還要多。它們的角比馬羚的及黑馬羚的較為輕盈,且密度較低。

藍馬羚的毛皮短及有光澤,呈淺藍色至灰色,若死亡後則會褪成藍灰色。它們的腹部呈白色,與兩側的毛色沒有明顯分別。前額及吻部呈褐色,逐漸向兩側及口部變為淡色。眼睛前明顯有白斑。

雄性藍馬羚在3歲前外觀像雌羚,之後就會變得較為淡色,甚至差不多是白色,角則變得較大及彎曲。雌羚的角則沒有多大變化,比雄羚的較窄及細小10~20%。2個月大的幼羚呈淡黃褐色,沒有明顯的斑紋。

這種非洲羚羊已滅絕 現在只有四個博物館存有它的標本

藍馬羚

藍馬羚的生活習性:

藍馬羚像馬羚及黑馬羚般,每天都要喝水。它們是擇食性的,只喜歡吃中等長度的草,如黃背草、黃茅、黍屬及畫眉草屬。它們特別喜歡吃新鮮草,而在乾旱的季節則會沿河流吃食。

藍馬羚是白天活動的,尤其在清晨及午後特別活躍。藍馬羚群居,由雄羚領導雌及幼羚,而其他的雄群則與領導的雄羚分開。一般群族中有5~20頭雌及幼羚,數量亦可達至35~80頭。它們分佈得較疏,每隻約佔4平方公里。雌羚之間會分享它們的活動圈並住上達30年之久,而雄羚的領土亦會在這個活動圈之內。在環境較差的棲息地,雌羚會分佈得更廣,而同一只雄羚會伴著這些雌羚,以保護自己的妻妾。

藍馬羚的分佈地區:

當歐洲殖民於17世紀及18世紀在開普殖民地定居的時候,在西南部發現了藍馬羚。它們並非很普遍,可能只分布在凱爾頓、斯韋倫丹及佈雷達斯多普之間少於4,000平方公里的草原內。在近自由邦的伯利恆就曾於1853年發現了一隻身披藍灰色毛皮的馬羚,現估計這其實是藍馬羚的末代。

從考古學及古動物學的證據顯示,藍馬羚的分佈應更廣,於1萬年前的全新世早期就更為普遍。它們曾於一時分佈在埃蘭茲灣至尤寧代爾的平原上。在菲克斯堡及金門高地國家公園的石洞壁畫上曾描繪了藍馬羚,而在近淑女鎮亦有發現更新世的遺骸。

這種非洲羚羊已滅絕 現在只有四個博物館存有它的標本

南非開普敦

藍馬羚的滅絕原因:

藍馬羚最早是於1719年被發現,但就已進入滅絕的道路。當歐洲殖民發現它們時,其分佈地已很少。瑞典自然學家卡爾·佩特·屯貝里(Carl Peter Thunberg)於1774年已指藍馬羚數量很少。當時獵人及農民是為了它們的毛皮而獵殺它們.雖然其肉也很美味,但因不怎麼肥美,一般都只是作為狗糧。德國動物學家馬丁·利希騰施泰因(Martin Lichtenstein)指最後的藍馬羚是於1799年或1800年間在斯韋倫丹被殺。不過有證據指當時在較北的地區,仍有部份藍馬羚的遺族聚居,估計最終是在50多年後的自由邦滅絕。

在有歷史紀錄以來,藍馬羚是第一種大型的哺乳動物在非洲滅絕。

藍馬羚的標本情況:

現存有四個架起的藍馬羚標本,分別收藏在維也納、斯德哥爾摩、巴黎及萊頓。除了骨頭外,兩個頭顱骨保存在阿姆斯特丹及格拉斯哥,而有三對角保存在烏普薩拉、倫敦及開普敦。不過這些標本都沒有正式的考證。

這種非洲羚羊已滅絕 現在只有四個博物館存有它的標本

藍馬羚標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