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非洲羚羊已灭绝 现在只有四个博物馆存有它的标本

蓝马羚是一种已灭绝的羚羊,且是非洲最早消失的大型哺乳动物。它们与马羚及黑马羚是近亲,但略为细小。它们生活在南非东南海岸的大草原,在冰河时期的分布更为广泛。它们可能是择食性的,较为喜欢吃优质的草。 于17世纪,欧洲殖民大量杀死稀少的蓝马羚,目的是要将它们的栖息地改变为农地。它们约于1880年灭绝,现时只有四个博物馆存有它们架起的标本,分别是在维也纳、斯德哥尔摩、巴黎及莱顿,并且在其他地方有一些它们的骨头及角。所架起的标本并没有呈蓝色,估计它们的蓝色是来自黑色及黄色毛皮的混合。

这种非洲羚羊已灭绝 现在只有四个博物馆存有它的标本

蓝马羚

蓝马羚的外形特征:

蓝马羚是一种大型及像马的羚羊,比马羚及黑马羚细小。它们的身体比例与南苇羚相似。它们的吻长,颈部较长及强壮,鬃毛较短,脚长而呈白色,正面有黑斑,尾巴长至踝关节上。它们的耳朵较长及像驴般端尖。

蓝马羚的鹿角在眼窝正上,长而且呈弯月状,从头颅骨成直角伸出,接着向后弯曲至肩膀,中间没有任何扭曲。整只角至角端上有20~35个环,比马羚的还要多。它们的角比马羚的及黑马羚的较为轻盈,且密度较低。

蓝马羚的毛皮短及有光泽,呈浅蓝色至灰色,若死亡后则会褪成蓝灰色。它们的腹部呈白色,与两侧的毛色没有明显分别。前额及吻部呈褐色,逐渐向两侧及口部变为淡色。眼睛前明显有白斑。

雄性蓝马羚在3岁前外观像雌羚,之后就会变得较为淡色,甚至差不多是白色,角则变得较大及弯曲。雌羚的角则没有多大变化,比雄羚的较窄及细小10~20%。2个月大的幼羚呈淡黄褐色,没有明显的斑纹。

这种非洲羚羊已灭绝 现在只有四个博物馆存有它的标本

蓝马羚

蓝马羚的生活习性:

蓝马羚像马羚及黑马羚般,每天都要喝水。它们是择食性的,只喜欢吃中等长度的草,如黄背草、黄茅、黍属及画眉草属。它们特别喜欢吃新鲜草,而在干旱的季节则会沿河流吃食。

蓝马羚是白天活动的,尤其在清晨及午后特别活跃。蓝马羚群居,由雄羚领导雌及幼羚,而其他的雄群则与领导的雄羚分开。一般群族中有5~20头雌及幼羚,数量亦可达至35~80头。它们分布得较疏,每只约占4平方公里。雌羚之间会分享它们的活动圈并住上达30年之久,而雄羚的领土亦会在这个活动圈之内。在环境较差的栖息地,雌羚会分布得更广,而同一只雄羚会伴着这些雌羚,以保护自己的妻妾。

蓝马羚的分布地区:

当欧洲殖民于17世纪及18世纪在开普殖民地定居的时候,在西南部发现了蓝马羚。它们并非很普遍,可能只分布在凯尔顿、斯韦伦丹及布雷达斯多普之间少于4,000平方公里的草原内。在近自由邦的伯利恒就曾于1853年发现了一只身披蓝灰色毛皮的马羚,现估计这其实是蓝马羚的末代。

从考古学及古动物学的证据显示,蓝马羚的分布应更广,于1万年前的全新世早期就更为普遍。它们曾于一时分布在埃兰兹湾至尤宁代尔的平原上。在菲克斯堡及金门高地国家公园的石洞壁画上曾描绘了蓝马羚,而在近淑女镇亦有发现更新世的遗骸。

这种非洲羚羊已灭绝 现在只有四个博物馆存有它的标本

南非开普敦

蓝马羚的灭绝原因:

蓝马羚最早是于1719年被发现,但就已进入灭绝的道路。当欧洲殖民发现它们时,其分布地已很少。瑞典自然学家卡尔·佩特·屯贝里(Carl Peter Thunberg)于1774年已指蓝马羚数量很少。当时猎人及农民是为了它们的毛皮而猎杀它们.虽然其肉也很美味,但因不怎么肥美,一般都只是作为狗粮。德国动物学家马丁·利希腾施泰因(Martin Lichtenstein)指最后的蓝马羚是于1799年或1800年间在斯韦伦丹被杀。不过有证据指当时在较北的地区,仍有部份蓝马羚的遗族聚居,估计最终是在50多年后的自由邦灭绝。

在有历史纪录以来,蓝马羚是第一种大型的哺乳动物在非洲灭绝。

蓝马羚的标本情况:

现存有四个架起的蓝马羚标本,分别收藏在维也纳、斯德哥尔摩、巴黎及莱顿。除了骨头外,两个头颅骨保存在阿姆斯特丹及格拉斯哥,而有三对角保存在乌普萨拉、伦敦及开普敦。不过这些标本都没有正式的考证。

这种非洲羚羊已灭绝 现在只有四个博物馆存有它的标本

蓝马羚标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