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症下藥」重新定義藝術品交易模式,「藝術區」能否突出重圍?

區塊鏈的熱度和前幾個月項目的“井噴式”增長相比下降了太多。有人把這稱之為“寒冬”,也有人說熱度下降能讓企業在“寒冬”裡好好修煉內功,沉下心來做點真正有用的事。近期,圈子裡最活躍的項目方似乎變成了一些知名“大廠”:有BAT的不斷試探,也有網易、迅雷等巨頭的不斷髮聲。

然而,在“寒冬”下持續追蹤圈內動態的人,不難發現,在各家大廠和各位名人“信息霸屏”的大背景下,仍然有新項目在默默成長。全球首家藝術家數字交易所,試圖將藝術與區塊鏈融合的“藝術區”就在這樣的環境下出現。

“對症下藥”重新定義藝術品交易模式,“藝術區”能否突出重圍?

藝術區動態:

8月23日藝術區正式進入區塊鏈領域8月24日藝術區(AET,Art Block)與溯源鏈(TAC,Traceability Chain)達成合作8月28日藝術區與申龍紫砂藝術研究所簽訂合作協議9月14日藝術家數字交易所“藝術區”被ONETOP評為A-級9月22日藝術區與海派玉雕文化協會達成合作 9月26日藝術區(AET)與區塊鏈支付平臺SoPay(SOP)達成合作

作為區塊鏈技術在藝術行業的首個落地應用,等待藝術區的是死亡,還是一個帶領藝術行業衝出重圍的機會?

“對症下藥”重新定義藝術品交易模式,“藝術區”能否突出重圍?

藝術行業目前主要的痛點在於:

交易渠道少,模式陳舊。基本依賴畫廊和拍賣進行交易,常常出現“買家買不到想買的,賣家賣不出想賣的”的尷尬境遇。

買賣雙方信息嚴重不對稱,無法進行價值估定。一件藝術品,買方要想得知藝術品的價值,需要收集市場上的大量信息來比對分析,然而藝術品市場嚴重缺乏流動性,信息流通速度慢,獲取困難,賣家的信息也很難準確傳達到買方手中。這樣,如何度量一件藝術品在當前市場上的價格區間就變得很不容易,藝術品價值無法評估。

真偽難辨。藝術品行業一直無法解決的難題就是藝術品的真偽問題,贗品的頻繁出現大大拖累了藝術品市場的前進步伐。

藝術區推出了三種模式:“藝術家時間交易平臺”、“權益交易平臺”、“藝術品溯源交易平臺”,從根源出發,希望通過區塊鏈技術解決藝術品的價值估定、真偽鑑定、溯源、流通四大問題。

藝術家時間交易平臺:

“某個藝術家現在在平臺上放置了100個小時,你就可以通過這個平臺來購買他的單位時間,我們是以【1小時】作為單位時間的。比如說這位藝術家雕刻一塊玉的時間是20個小時,那你就可以先購買他的20個小時,然後可以通過這20個小時,來兌換這塊玉的所有權權益。”

權益交易平臺:

“比如,你購買了某玉雕大師40個小時的時間,那麼你就具有這40個小時的’時間所有權’和’時間使用權’,你可以選擇計劃行使30小時的‘時間使用權’定製玉雕作品一件,‘行權日’為×年×月×日,預計作品完成日×年×月×日。”

藝術品溯源交易平臺:

“‘溯源交易’是指,買家可以獲得藝術品從‘權益交易’開始到上一次買賣時的全部細節,包括藝術家姓名、作品名稱、題材、技法、尺寸、創作時間、使用材料、定製人信息、第一次售賣的時間和買主信息……第 N次轉售的時間和買主信息、每次轉售的定價等。”

簡單的來說,就是將藝術家的時間轉變為可以進行鏈上交易的權益標的,從而獲得藝術家創作的藝術品,這種方式優劣兼有。

“對症下藥”重新定義藝術品交易模式,“藝術區”能否突出重圍?

優勢:

量化了藝術家的時間,制定了一套獨特的、衡量藝術品價值的“行業準則”。站在藝術家的角度,解決了賣不出藝術品的問題,也可以藉助平臺宣傳自己的作品,省去了很多繁瑣的中間步驟;站在賣家的角度,可以將藝術品價值進行大致評估(用所需的單位時間),輕鬆找到自己想賣的藝術品和喜歡的藝術家。

有效遏止了贗品的交易和流通。利用區塊鏈技術上的優勢,記錄每一件藝術品的詳細信息和每一次交易信息,追蹤藝術品的源頭。

整合了行業信息,凝聚了藝術行業大量流量。將大量藝術家和買家匯聚在一起,增加了信息的流動性和可交換性,降低了鏈上每一方獲取和使用信息的成本。

項目可以脫離代幣進行。藝術區的代幣“AET”在整個運作和交易模式中起到的不是最核心的作用,根據白皮書,AET可用於投票、購買藝術家時間、發放獎勵等,這些環節都可以用其他的標的來取代,代幣和項目本身並無太大技術關聯。

團隊雖無技術大牛,但藝術行業背景的員工居多,藝術家資源多,行業經驗豐富。

質疑:

目前藝術區只發布了白皮書,代碼還未開源,無法保證項目的可行性。

根據白皮書,藝術家在規定時間內無法完成藝術品製作,藝術家會獲得相應懲罰。然而,藝術品不應該是一個類似“流水線”生產的過程,藝術被環境、作者靈感、甚至創作者的心情而影響,這就導致了作品被創造出來的時間不能以一個標準化的區間來衡量,硬性規定可能會讓作品變得劣質。另外,規定時間創作的過程是否會限制藝術家的創新思維也值得思考。

隨著時間的流逝和創作出來相同樣式的藝術品數量的逐漸增加,藝術家單位時間“越貴” ,其創作出的藝術品也就越貴。按照這個思路站在某一個未來時間點來看,相同樣式的藝術品越多,其價格反而越貴,這與藝術品的稀缺性相沖突。

整個模式最核心的問題在於,這種用時間來衡量藝術品價值的做法是否可行。藝術品的收藏價值、觀賞價值、保值價值等價值維度適合用時間度量嗎?

最後,既然項目的代幣可以被取代,為什麼不直接省去代幣這一價值尺度?是為了蹭區塊鏈和代幣的“熱度”還是隻為了賺錢?

“對症下藥”重新定義藝術品交易模式,“藝術區”能否突出重圍?

項目現狀:

據官方說法:

團隊聲明,已和“溯源鏈”、“imtoken錢包團隊”、“Sopay”達成合作。

在這個項目發起之後,藝術區只用了1個月的時間,就已經成功簽約了1000多位藝術家,並且每位藝術家都會自帶流量(也就是他們的粉絲)進來。並且已經完成了日本站韓國站的佈局。

計劃在未來半年內打算開放臺灣、香港、新加坡等5個地區的佈局,兩年內,佈局全球10+個站點,每個站點實現1000+個藝術家的入駐。


本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任何直接或間接基於本文章所做出的投資行為,需要您自行承擔全部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