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遊客鏡頭下的古羅馬視角


古羅馬文化早期在自身的傳統上受伊特魯里亞、希臘文化的影響,吸收其精華並融合而成。西元前3世紀以後,羅馬成為地中海地區的強國,其文化亦高度發展。

西元3世紀後羅馬經濟、政治轉入危機階段,文化逐漸衰落。同時基督教迅速傳播,基督教文化開始形成。古羅馬文化對後世西方國家文化有相當影響。

古羅馬文學為拉丁文學,其原創性不大,多摹擬古希臘文學。拉丁文學的全盛時期約為前80年至西元17年左右,這段時期以西元前42年為準又可分為兩期,前期以西塞羅、凱撒、卡圖盧斯為代表;後期以維吉爾、賀拉斯、奧維德、李維為代表。

前期的西塞羅,以書信、演講詞著稱;凱撒征服高盧所寫的高盧戰記等一系列以第三人稱描述的戰記,簡潔流暢,是後人研究西歐早期歷史的重要資料;維吉爾則是後期最傑出的詩人。

史學方面,則有李維的羅馬史,記錄羅馬早期的歷史;塔西圖斯留下豐富的歷史著作,著有《編年史》、《歷史》、《日耳曼尼亞志》等不朽著作,如描寫帝國早期的編年史,強調歷史的鑑誡功能。

拉丁文字母成為許多民族創造文字的基礎,也是整個羅馬帝國的官方語言。不過,在東部,希臘文亦為受過教育的人所使用。一般人在埃及使用古埃及語文,在中東使用閃族語系中的阿拉姆語文。在西方,高盧與不列巔地區的普通人使用塞爾特方言,萊茵河與多瑙河地區的日耳曼人講古老的日耳曼語文,迦太基一帶講腓尼基語文。

羅馬法和法學對世界各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以凱撒、西塞羅為代表的拉丁文散文,以維吉爾、賀拉斯、奧維德等人為代表的羅馬詩歌,是世界各國學者研討的物件。在羅馬帝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基督教,給整個人類特別是歐洲文化的發展影響深遠。


意大利原有本土宗教,相信在自然物體內有一些精靈或神明控制人類的命運,如森林之神、花神、灶神、門神等等。前三世紀開始受到古希臘宗教影響,便開始信仰希臘人所信仰的神祇。共和後期和帝國時期,來自中東和小亞細亞的信仰,如埃及的生育及繁殖女神伊色斯,小亞細亞的大母神,以及一些其他的神秘宗教,也得到古羅馬人的信仰。

帝國時期,基督教開始發展,教義倡導平等博愛、相互扶持,吸引大批社會底層的人民和奴隸信仰。由於拒絕接納羅馬信奉的諸神明、不願將羅馬在世的皇帝視為神明,故受羅馬政府的打壓與迫害。隨著羅馬帝國國勢走下坡,內部與外部危機的出現,不少上流社會的貴族亦改信為基督徒。公元313年,君士坦丁頒佈的米蘭敕令,基督教得到合法地位。狄奧多西一世在392年頒下詔令,獨尊基督教為羅馬帝國的國教。

古羅馬藝術大多承襲希臘與伊特拉斯坎,羅馬人崇拜希臘藝術,所以大量引用希臘藝術形式,也因此而缺乏獨創性,不過羅馬人與希臘人重理想,在藝術創作中喜歡運用抽象、概括的理念不同,羅馬人更現實、講究實際,更喜歡具體、實在的物體,儘管古羅馬十分重視發展希臘藝術,不過也保留自己的藝術特點,以建築和雕刻最具代表性。


雄偉壯觀的公共建築,如萬神殿、羅馬競技場、君士坦丁凱旋門,展現了帝國的氣魄。雕刻強調真實、自然,則表現羅馬人務實的性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