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辦在縣城的大學,實力強到爆,曾經與清華大學齊名

在今天上海附近,有一個隸屬於蘇州的縣級市,叫太倉市。清朝雍正年間,朝廷設置了太倉直隸州,比一般的州縣行政層級略高。後來,又將太倉州一分為二,既有太倉州,又設鎮洋縣。當時在鎮洋縣的瀏河鎮,有一戶世代耕讀的唐姓讀書人家。

唐家世代讀書,但是始終沒有出過什麼得著高級功名的人,直到晚清,出了個叫唐文治的人,十六歲中秀才,“入州學第六名”;十八歲中舉人,“中式第二十名”;二十一歲入南菁書院肄業,從黃以周、王先謙遊;二十八歲“中式第三十一名貢士”,後“殿試二甲第一百五名”,座師翁同龢,房師沈曾桐。

一所辦在縣城的大學,實力強到爆,曾經與清華大學齊名

唐文治

唐文治中進士這一年是1892年,清光緒十八年,大清帝國面臨鉅變前夜。與晚清很多讀書人一樣,唐文治對國事有著使命感一般的關心,分發至戶部江西司任候補主事後,就以微職上萬言書《請挽大局以維國運折》,雖然未能抵達天聽,但唐氏卻因此折聲名鵲起。

唐文治在清末中央政府很多部門任職過,最後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以農工商部署理尚書致仕,算是正部級退休了。宦海浮沉十五年,誤落塵網十五年,1907年,唐文治南下上海,出任郵傳部上海高等實業學堂監督。這所上海高等實業學堂就是後來的上海南洋公學,即日後的交通大學。

在上海高等實業學堂工作14年,1920年底,唐文治來到無錫,當時還屬於江蘇省蘇常道的無錫縣。唐文治在這個蘇南富庶縣城將會有一番作為,而他的建樹註定將會深刻影響到中國高等教育史。

一所辦在縣城的大學,實力強到爆,曾經與清華大學齊名

上海南洋公學

從晚清以來,中國人在西方強勢文明的衝擊下進退失據,最終一敗塗地。20世紀20年代前後,中國的一些激進反傳統主義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全盤皆壞,全無價值,主張全面擁抱西方文化,全盤西化。

但是,與此同時,一戰的慘烈又讓很多中國人開始反思西方工業文明的侷限,開始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尋找新價值,以補救西方文明的不足。在此種形勢下,有人大力提倡研究、保存、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唐文治就是其中之一。

在新舊轉型並未成功,“新道德茫無所知,舊道德掃地殆盡”的尷尬境地中,唐文治深感"科學之進步尚不可知,而先淘汰本國之文化,深可痛也。”1920年12月,唐文治在無錫發起創辦了“無錫國學專修館”,這所學校以“正人心、救民命”為唯一宗旨,後改名為“無錫國學專修學校”,簡稱“無錫國專”。

一所辦在縣城的大學,實力強到爆,曾經與清華大學齊名

無錫國專

中國高等教育史上著名的“無錫國專”就這樣低調登場,猶如無錫那個城市一樣,低調內斂,卻富含底蘊。作為傳統科舉教育走出來的轉型知識分子,即便是在民國反儒學的大環境之下,唐文治激烈主張讀經,他認為“吾國經書,不獨可以固結民心,且可以涵養民性,和平民氣,啟發明智。”

唐文治創辦無錫國專的出發點是“維餘平日之志願,在造就中國之奇材異能,冀與歐美各國頡頏爭勝。”在三十年的辦學歷程中,無錫國專擁有錢基博、章太炎、錢穆、呂思勉、周予同、饒宗頤、朱東潤等泰山北斗級大師,也培養出了王蘧常、唐蘭、吳其昌、蔣天樞、錢仲聯、王紹曾、魏建猷、馬茂元、周振甫、湯志鈞、朱星、馮其庸、範敬宜等一大批傑出人才。無錫國專聲名鵲起,民國學術界有“北有清華,南有國專”之說,當時清華國學院絕對是全國一流,無錫國專能與之齊名,足見實力。

一所辦在縣城的大學,實力強到爆,曾經與清華大學齊名

無錫國專畢業紀念照

1949鼎革之後,無錫國專一度更名為中國文學院,1950年併入蘇南文化教育學院。1952年,蘇南文化教育學院和東吳大學、江南大學、數理學院合併,在原教會大學東吳大學舊址建立蘇南師範學院,同年定名為江蘇師範學院,1982年改名蘇州大學,如今是一所普通211高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