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办在县城的大学,实力强到爆,曾经与清华大学齐名

在今天上海附近,有一个隶属于苏州的县级市,叫太仓市。清朝雍正年间,朝廷设置了太仓直隶州,比一般的州县行政层级略高。后来,又将太仓州一分为二,既有太仓州,又设镇洋县。当时在镇洋县的浏河镇,有一户世代耕读的唐姓读书人家。

唐家世代读书,但是始终没有出过什么得着高级功名的人,直到晚清,出了个叫唐文治的人,十六岁中秀才,“入州学第六名”;十八岁中举人,“中式第二十名”;二十一岁入南菁书院肄业,从黄以周、王先谦游;二十八岁“中式第三十一名贡士”,后“殿试二甲第一百五名”,座师翁同龢,房师沈曾桐。

一所办在县城的大学,实力强到爆,曾经与清华大学齐名

唐文治

唐文治中进士这一年是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大清帝国面临巨变前夜。与晚清很多读书人一样,唐文治对国事有着使命感一般的关心,分发至户部江西司任候补主事后,就以微职上万言书《请挽大局以维国运折》,虽然未能抵达天听,但唐氏却因此折声名鹊起。

唐文治在清末中央政府很多部门任职过,最后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以农工商部署理尚书致仕,算是正部级退休了。宦海浮沉十五年,误落尘网十五年,1907年,唐文治南下上海,出任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监督。这所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就是后来的上海南洋公学,即日后的交通大学。

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工作14年,1920年底,唐文治来到无锡,当时还属于江苏省苏常道的无锡县。唐文治在这个苏南富庶县城将会有一番作为,而他的建树注定将会深刻影响到中国高等教育史。

一所办在县城的大学,实力强到爆,曾经与清华大学齐名

上海南洋公学

从晚清以来,中国人在西方强势文明的冲击下进退失据,最终一败涂地。20世纪20年代前后,中国的一些激进反传统主义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全盘皆坏,全无价值,主张全面拥抱西方文化,全盘西化。

但是,与此同时,一战的惨烈又让很多中国人开始反思西方工业文明的局限,开始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新价值,以补救西方文明的不足。在此种形势下,有人大力提倡研究、保存、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唐文治就是其中之一。

在新旧转型并未成功,“新道德茫无所知,旧道德扫地殆尽”的尴尬境地中,唐文治深感"科学之进步尚不可知,而先淘汰本国之文化,深可痛也。”1920年12月,唐文治在无锡发起创办了“无锡国学专修馆”,这所学校以“正人心、救民命”为唯一宗旨,后改名为“无锡国学专修学校”,简称“无锡国专”。

一所办在县城的大学,实力强到爆,曾经与清华大学齐名

无锡国专

中国高等教育史上著名的“无锡国专”就这样低调登场,犹如无锡那个城市一样,低调内敛,却富含底蕴。作为传统科举教育走出来的转型知识分子,即便是在民国反儒学的大环境之下,唐文治激烈主张读经,他认为“吾国经书,不独可以固结民心,且可以涵养民性,和平民气,启发明智。”

唐文治创办无锡国专的出发点是“维余平日之志愿,在造就中国之奇材异能,冀与欧美各国颉颃争胜。”在三十年的办学历程中,无锡国专拥有钱基博、章太炎、钱穆、吕思勉、周予同、饶宗颐、朱东润等泰山北斗级大师,也培养出了王蘧常、唐兰、吴其昌、蒋天枢、钱仲联、王绍曾、魏建猷、马茂元、周振甫、汤志钧、朱星、冯其庸、范敬宜等一大批杰出人才。无锡国专声名鹊起,民国学术界有“北有清华,南有国专”之说,当时清华国学院绝对是全国一流,无锡国专能与之齐名,足见实力。

一所办在县城的大学,实力强到爆,曾经与清华大学齐名

无锡国专毕业纪念照

1949鼎革之后,无锡国专一度更名为中国文学院,1950年并入苏南文化教育学院。1952年,苏南文化教育学院和东吴大学、江南大学、数理学院合并,在原教会大学东吴大学旧址建立苏南师范学院,同年定名为江苏师范学院,1982年改名苏州大学,如今是一所普通211高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