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魯長城」」城牆僅留痕 精神卻流傳

小史記·南五莊的來歷

展雄寨下的六個村,不過,人們卻習慣說有個南五莊。為什麼六個村叫成南五莊了呢?這中間有個說法。

據稱,清朝道光年間盜匪群起,最西邊的曹省莊為了自保,圍村修築了獨圍子,留有東、西兩個門,以擋盜匪侵擾。東邊五莊百姓一看,不修圍子牆不行,經過五村的先生商議決定修圍子牆。這五個莊的老百姓同心同德,僅在短短的兩三個月內就把這道南起落山子,縱跨杏山子,撇出曹省莊,直達將山,然後把將山、旗山連起來,又把南邊也修上圍子牆,向東與祥溝、範莊連起來形成大圍子牆。這樣南五莊就成了安全地帶。曹省莊搞獨立,東五村進行聯合,一時形成對立,矛盾加深。東五村的百姓若趕集回來晚了,不開城門,需轉路回家。如唱節戲、辦起會等公益事宜也不約曹省莊,因此形成了南五莊的概念。

咸豐末年,曹省莊失了大火,半夜火光沖天。劉省莊和亓省莊的村民眼見此景,不計前嫌,提著瓦罐從龍王廟前的泉中汲水去救火。瓦罐打了不計其數,終於把大火撲滅。過後看到路上、泉邊瓦礫成堆。此舉感動了曹省莊人。自那以後,東邊五村的人趕集或外出回來再晚,曹省莊的人也給開門了。這一善舉被縣令知道了,進行表彰並載入萊蕪縣誌。

細雨霏霏的一大早,記者一行繼續沿魯長城前行。順著城牆斑駁滄桑、時有時無的痕跡,翻過杏山子,即進入了魯長城劉省莊段。

劉省莊南鄰北白塔村,背靠將山大頂坡,東至亓省莊,西鄰曹省莊、徐冶。放眼四周,群山環繞,盡在眼前。

迎著秋風秋雨,我們不時搜尋,希望能發現和展雄寨一樣的關口和寨牆,但是很遺憾,原先的城牆早已不見蹤影,取而代之是一塊塊“豬臉子”地,在原先的舊址上,除了一些雜亂的石板和幾成粉狀的石屑,沒有發現其它東西。

在劉省莊村支書譚業雙的帶領下,我們來到村西一個魯長城遺址較為明顯的地方。這裡有一片石光梁,地面上裸露的石頭,高的有一人高,矮的也有半人高,像一頭頭臥倒的牛。“原來這裡有一段保存完好的城牆。從南邊的杏山子延伸過來的,這些大石頭寬厚、平整,長城就壘在上面,是長城的天然地基。”譚業雙指著石光梁說。“五十年前,也就是我七八歲的時候,這裡的城牆還很完整。牆體沿著山勢而建,最高的地方有6米,寬在2米左右。隔幾米遠就有一個垛口、槍眼。另外,還有3個四方四角的烽火臺。小時一放學,我就和小夥伴到這裡玩耍。長城給我的童年帶來了無窮的歡樂。”譚業雙說。

今年67歲的前支書劉寶倉說到長城的現狀也深感惋惜。“長城的石頭一塊塊稜角分明,四四方方,壘得很是工整。烽火臺更是嚴絲合縫,非常牢固。長城下面每隔幾米還有上城牆的‘臺階’,大約十幾個,也很板正。”劉寶倉說,“不過,前些年,修路、蓋房子都給扒沒了。真是太可惜了。”

長城是記憶,是念想,是界線。現在長城已不在,可是在人們心中卻已形成了無形的不能表達的、若有若無的“界”。“聽老人們說,我們村就在齊魯邊界上。我們西邊是曹省莊,咫尺之遙卻是兩個國家。我們村是魯國,他們是齊國。現在,村民開玩笑時還在說‘咱不一個國,俺是魯國、恁是齊國’。”劉寶倉說。

在劉省莊長城已難尋,但時間的積澱卻給村民留下了一個“規矩”,“長城在過去是國界,也是村界。雖然牆沒了,但兩村仍遵守著當初的‘約定’。你看這邊是俺村的花椒地,那邊是曹省莊的花椒地。我們從未越過界,都自覺閃出如城牆厚度般的距離。可是,這不會影響我們兩村的關係,村民之間都十分和睦。在農忙時,地鄰們有說有笑,抽袋煙、喝壺茶,都很常見。”譚業雙說。

沿著他們手指的方向,聽著他們的介紹,歷史彷彿正穿越時空,緩緩走來,千百年的風風雨雨,在耳邊響起;千百年的戰馬嘶鳴、刀光劍影,也在眼前浮現……不過,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現在空留遺憾。

在言語之間,以劉寶倉、譚業雙為代表的村民表達出對魯長城的眷戀。“魯長城是寶貴的財富,在我們心中的地位非常高。它是不屈的象徵,是精神的圖騰,是智慧的顯現。我們村會將這些寶貴的東西代代傳承發揚下去,讓魯長城永駐心間。”譚業雙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