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並不如煙——希望與失望之間徘徊的「精神貴族」

先來概述一下這本書,《往事並不如煙》是一部回憶錄式的人物札記,是一本揪著心才能讀完的歷史側記。

中國人歷來講究歷史,言我們五千年的歷史傳承從未間斷,司馬遷史記開二十四史之肇端,其實,所有的歷史都恍恍惚惚經不住推敲,甚至距離我們最近的,也不見得真實。

往事並不如煙——希望與失望之間徘徊的“精神貴族”

董狐筆和春秋筆,向來是撰史的兩大山頭。因為為尊者諱,所以董狐少有而人人春秋,稗官野史就成了我們窺探歷史的一面鏡子。

章詒和女士所作的《往事並不如煙》,則是一面晃晃的明鏡,不知道要把多少歷史課本里的內容棒殺到體無完膚。

章詒和女士,章伯鈞之女。她的書中描述史良、儲安平、張伯駒、聶紺弩、康同璧、羅隆基等的起落沉浮,由諸多片斷入手,組成一個個悲壯的場景,彷彿是一幅壁畫,濃彩重墨間呈現出歷史的真、人生的幻……

此書亦是一群經歷舊社會、新中國的知識分子悲劇命運的真實寫照。其間,每個篇章都可當做個人小傳,但又枝節旁逸,穿插其他人物。

最讓我難過的是那些大師的經歷。很多有才華的人被湮沒在歷史裡,無聲無息。也許每個人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敘述歷史。追溯歷史,瞭解越多,就越發覺得羅生門經典。

往事並不如煙——希望與失望之間徘徊的“精神貴族”

章怡和不是學者,是作家。除了寫父輩,尤其是民盟那些人,還寫伶人往事,那一代人的士人風骨、視野經歷、思想見解無不讓人著迷。

往事並不如煙--最後的貴族--往事並不如煙,是這本書在內地、香港、臺灣的三個版本,其中尤以內地刪減最為嚴重,我們大部分人看到的,都是這個面目全非的版本。

港版書名為《最後的貴族》,截取了那章講述康同璧母女的標題,略有刪改,臺版應是改動最小的版本,遺憾的是,都沒辦法拜讀,這本書也被我列入了必買書單,將來有機會去香港臺灣的話,是一定要買一卷回來的。

翻開書,從史良側影、儲安平之死到羅隆基的素描,我所讀到的、感受到的不光是那段歷史的錯綜複雜和爾輿我詐,還有在這一背景下所襯托出的人性的光輝與陰暗。

那是一個偶像的形成與崩塌,是一個神話的瓦解。在那個年代,有的只是金水橋畔的吶喊,有的只是熱情的吶喊。他們都太文人了,都太理想化了。當浪漫主義遇見革命,只能在傷感與無奈中徘徊,註定那是悲劇的誕生。

往事並不如煙——希望與失望之間徘徊的“精神貴族”

比如,寫聶紺弩的一段:

一天,某知名度頗高的作家讀了聶紺弩的詩集《散宜生詩》,登門拜訪。寒暄了幾句,問:“老聶,拜讀大作,佩服之至。不過我還想問問,你是怎麼找到某某,請他作序的?”霎時間急雨驟至,黑雲飛揚。忿極的聶紺弩倚案而立,怒氣衝口而出,厲聲切齒道:“我的書本來是好好的,就叫那篇序搞壞了!”

如此耿直的文人,他的悲劇命運放在年代,是無論如何都逃不脫的。直到今天,可能聶的名字都不能提,這位原本是中國現代雜文史上繼魯迅、瞿秋白之後,影響最大的戰鬥雜文大家,卻被歷史除了名,嗚呼哀哉。

可見,文明是多麼的脆弱,這以人為載體的虛晃晃之名,當清末民初最後一代賦詩填詞的中國人故去,由唐而宋的文明一頁就永久合上了。

最終,在並不如煙的往事中,我們能夠提煉出的,只有破碎的夢想與情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