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并不如烟——希望与失望之间徘徊的“精神贵族”

先来概述一下这本书,《往事并不如烟》是一部回忆录式的人物札记,是一本揪着心才能读完的历史侧记。

中国人历来讲究历史,言我们五千年的历史传承从未间断,司马迁史记开二十四史之肇端,其实,所有的历史都恍恍惚惚经不住推敲,甚至距离我们最近的,也不见得真实。

往事并不如烟——希望与失望之间徘徊的“精神贵族”

董狐笔和春秋笔,向来是撰史的两大山头。因为为尊者讳,所以董狐少有而人人春秋,稗官野史就成了我们窥探历史的一面镜子。

章诒和女士所作的《往事并不如烟》,则是一面晃晃的明镜,不知道要把多少历史课本里的内容棒杀到体无完肤。

章诒和女士,章伯钧之女。她的书中描述史良、储安平、张伯驹、聂绀弩、康同璧、罗隆基等的起落沉浮,由诸多片断入手,组成一个个悲壮的场景,仿佛是一幅壁画,浓彩重墨间呈现出历史的真、人生的幻……

此书亦是一群经历旧社会、新中国的知识分子悲剧命运的真实写照。其间,每个篇章都可当做个人小传,但又枝节旁逸,穿插其他人物。

最让我难过的是那些大师的经历。很多有才华的人被湮没在历史里,无声无息。也许每个人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叙述历史。追溯历史,了解越多,就越发觉得罗生门经典。

往事并不如烟——希望与失望之间徘徊的“精神贵族”

章怡和不是学者,是作家。除了写父辈,尤其是民盟那些人,还写伶人往事,那一代人的士人风骨、视野经历、思想见解无不让人着迷。

往事并不如烟--最后的贵族--往事并不如烟,是这本书在内地、香港、台湾的三个版本,其中尤以内地删减最为严重,我们大部分人看到的,都是这个面目全非的版本。

港版书名为《最后的贵族》,截取了那章讲述康同璧母女的标题,略有删改,台版应是改动最小的版本,遗憾的是,都没办法拜读,这本书也被我列入了必买书单,将来有机会去香港台湾的话,是一定要买一卷回来的。

翻开书,从史良侧影、储安平之死到罗隆基的素描,我所读到的、感受到的不光是那段历史的错综复杂和尔舆我诈,还有在这一背景下所衬托出的人性的光辉与阴暗。

那是一个偶像的形成与崩塌,是一个神话的瓦解。在那个年代,有的只是金水桥畔的呐喊,有的只是热情的呐喊。他们都太文人了,都太理想化了。当浪漫主义遇见革命,只能在伤感与无奈中徘徊,注定那是悲剧的诞生。

往事并不如烟——希望与失望之间徘徊的“精神贵族”

比如,写聂绀弩的一段:

一天,某知名度颇高的作家读了聂绀弩的诗集《散宜生诗》,登门拜访。寒暄了几句,问:“老聂,拜读大作,佩服之至。不过我还想问问,你是怎么找到某某,请他作序的?”霎时间急雨骤至,黑云飞扬。忿极的聂绀弩倚案而立,怒气冲口而出,厉声切齿道:“我的书本来是好好的,就叫那篇序搞坏了!”

如此耿直的文人,他的悲剧命运放在年代,是无论如何都逃不脱的。直到今天,可能聂的名字都不能提,这位原本是中国现代杂文史上继鲁迅、瞿秋白之后,影响最大的战斗杂文大家,却被历史除了名,呜呼哀哉。

可见,文明是多么的脆弱,这以人为载体的虚晃晃之名,当清末民初最后一代赋诗填词的中国人故去,由唐而宋的文明一页就永久合上了。

最终,在并不如烟的往事中,我们能够提炼出的,只有破碎的梦想与情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