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朝闻道,夕死可矣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朝闻道,夕死可矣

我们这代人,但凡上学读过书,都会知道美国有个著名的盲人叫海伦凯勒,身残志坚的形象,约略等同于国内树立起来的励志人物张海迪。

不过,张海迪是典型的被鼓吹起来的人物,她有两个称号:“八十年代新雷锋”和“当代保尔”,即便是她不用写书,估计这辈子也吃喝不愁了。人家还拿起笔杆子,奋力耕耘,但作的东西大都形式大于内容。写这篇笔记的时候,再去搜她的新闻,现今以成功跻身政界,赫然成了人生赢家。

再说回到海伦凯勒,她有一篇叫做《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散文,相信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以她的视角,告诫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赐予的一切。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朝闻道,夕死可矣

如果海伦真的得到了三天光明,当光明消失后,她是否会后悔,是否从来没有光明会更好一点?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回馈了海伦凯勒提出来的那个假如,是丹尼尔·凯斯在1959年发表的中篇小说,

书中的主人公查理·高登,身世比海伦凯勒、张海迪还要惨,因为他时先天性的弱智,对于身处的这个世界,他的认知不及5岁幼童,因缘际会,他与实验室的小白鼠阿尔吉侬一起,接受了一项科学实验,得到了类似“三天光明”的超智慧。

他没有接受实验的时候,虽然愚笨,受人欺负,但纯真善良的他以为世界万物都相当美好。 及至高登由弱智逐渐成了天才,生活却从云端,落入了暗黑深渊中──焦虑、不安、偏狭、猜忌。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朝闻道,夕死可矣

他发现原来真实社会是如此的丑恶不堪,人性并非真挚纯良,敏感的思绪为他带来智慧,亦带来纠缠不清的痛苦。

这不完全的实验,终究难逃失败的命运,当高登在智力攀升至最高峰时,了解到这项实验注定失败,历经种种心情转折,卯尽全力寻找原因,在他顺利完成这项失败实验的研究后,智力也逐步的衰退,再度恢复原来的本质──令人心疼的痴愚!

这是一本电影感很强的杰作,果不其然,这本书后来还真的被拍成了电影,碍于年份太过久远,可能没有那么多的人看过。

60年代,此书改名为《查理》搬上大银幕,在影片中饰演查理一角的男星克里夫·罗伯森,摘到了翌年奥斯卡影帝的桂冠。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朝闻道,夕死可矣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讨论了人性、心理以及未来科技发展的手段,要知道,这本书可是在五十年之前写出来的,所以由不得让人对作者丹尼尔·凯斯高瞻远瞩的视角膜拜有加。即便当下读来,也有一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感觉。

说句题外话,本书作者还有一本著作叫《24个比利》,探讨人格分裂的题材,传说也要搬上荧幕,人人都爱的奥斯卡影帝小李子出演。

巴尔扎克有言:人得悲剧在于,没有一丝快乐,不是来自于无知。听着拗口,其实跟中国古人讲的“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异曲同工,查理后来变得聪明了,到了水至清人至察的境界,他发现果然无鱼也无朋。

接受实验之前,查理不明白爱为何物,整日无忧。试验后,他开始渴慕女性,能分得清肉欲与爱情,他还想要心灵与精神的沟通,但是他的智慧已经突破人类的金字塔顶端,更使他遭受“高处不胜寒”的困扰。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朝闻道,夕死可矣

他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思考宇宙、审视他的“创作者”,一切都要追本溯源。随着他智商的暴增,懂得越来越多,就对身处的这个世界抱有越大的敌意,大概是他看透了人和事的本质吧,所以苦恼也就越多。

最终,实验失败,尘归尘土归土,查理经历短暂的天纵奇才版的天才人生之后,陨落了。

这本书看罢,我掩卷沉思,如果换作我是主人公查理的话,我会接受那“三天光明”吗?

是一生浑浑噩噩(无忧无虑),还是短暂的迸发出火花(又迅即消失无影踪),这个问题真的很难唉。

但我还是愿意选择后者,老祖宗留下的那句古话“朝闻道,夕死可矣”算是能派上用场了。

这句话里的“道”,可以视作所有人的“天花板”,我们大部分人,可能终其一生,都碰不到自己人生中的天花板,如果有这样的机会,我还是愿意去触摸到它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