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自在」還是「自由」?

文:大頭愚

我們經常會說一個詞叫"自由自在",但自由跟自在其實是很不一樣的,它們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

"自由""自在"

追求“自在”還是“自由”?

1st 原始舒適區

最近,閒來無事,又重新看了一遍經典電影《黑客帝國》,電影最開始有一個關鍵的情節:莫菲斯給男主角尼奧兩顆膠囊,一顆紅色的,一顆藍色的,讓他自己選擇。

他對尼奧說:"你如果吞下藍色的膠囊,就會把你所有感受到的隱隱約約的東西都忘掉,你會進入夢鄉,重新回到母體,舒舒服服地過著快樂的日子;如果你選擇紅色的膠囊,你就會進入到真是的世界裡來。"

這裡說的"母體",在很多科幻電影裡都能看到這樣的畫面,尼奧身上插滿了管子,他蜷縮著身體,樣子像嬰兒在子宮裡,只不過嬰兒身上只有一根管子(臍帶),而尼奧的身上有各種各樣的管子,為他提供著各種營養,舒服地存在著。

追求“自在”還是“自由”?

此時,他獨自佔有一個快樂的空間,不需思考,不需選擇,就像未出生的嬰兒在母親的子宮裡一樣,作為母體的一部分,附庸在母體上,跟母體合一,無需承擔任何責任,無需付出任何勞動,被母體全權餵養著,所有的東西都是現成的,他所能感受的都是無需付出任何努力就能獲得溫暖和舒適,無憂無慮,不愁吃、不愁喝,沒有任何擔憂,只是靜靜的待在那,外界環境的飢餓寒冷、風吹雨打、社會險惡... ...一切都被母體屏蔽在外了。

在母體裡的尼奧就是待在"原始舒適區",此時他是舒服的,是自在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弗裡德曼曾說過"一切福音都是詛咒",或者說任何好處都是有代價的。

這個代價就是----零認知。最舒適的地方就是那種不需要認知,所以你根本就不具備認知能力的地方。就像大頭愚在《 》中所說的"奶頭樂"理論,當我們每個人的嘴裡每時每刻都被塞滿各種"奶頭"的時候,我們的感覺是舒服的,是自在的,是快活的,但要意識到,我們極有可能處在一個零認知或者接近於零認知的原始舒適區。

追求“自在”還是“自由”?

2nd 真實的世界

尼奧出於好奇,選擇併吞下了紅色的膠囊,突然一下子,他就沿著一條黑暗的通道直衝而下,最後在一個懸崖邊上的洞口直接掉了下來,這個時候,莫菲斯對尼奧說:"歡迎來到真實的世界。"

那真實的世界是什麼樣子的呢?

絕大多數人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是用"故事"來理解世界的,就像電影裡一樣,故事裡總有個英雄,有個主題,會有些衝突,但總會有個完美的結局。真實世界不是故事。

真實世界沒有主角。這個世界不是為了你,甚至也不是為了人類的幸福而存在的。世界不在乎你的命運而且命運義務讓你理解。

真實世界沒有主題。好人和壞人,好事和壞事,這些劃分常常站不住腳。從不同的視角看同一件事,你往往會有不同的看法。

真實世界沒有完美結局。真實世界總是不盡人意,永遠都有各種無奈,永遠都是矛盾,這意味著人生並沒有先天設定的意義。活在當下還是著眼未來,獻身工作還是迴歸家庭,眼前的苟且還是詩和遠方,這些問題沒有簡單的答案。

追求“自在”還是“自由”?

這讓我想起西方《聖經》故事裡亞當和夏娃最初所在的"伊甸園",那裡也是"原始舒適區",一個無憂無慮、與神同在、不用勞動的地方,那裡沒有匱乏、沒有挑戰,無需任何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無比的自在。

後來他們兩個因為偷吃"禁果",被上帝逐到人間,來到了真實的世界,他們面對殘酷的大自然時,必須依靠自己生存下去,於是學會了打獵、採集種子、躲避野獸、鑽木取火、發明和創造... ...,有了思考和認知,有了自我意識和選擇,人類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

可以說夏當和夏娃離開了母體,擺脫了上帝的控制,獲得了自由,那自由是什麼呢?

自由就是什麼都要由你自己來幹,你自己來認知,你自己來學習、做選擇、做決策、做判斷,而且你要承擔這個選擇和判斷的後果,這才是自由!

追求“自在”還是“自由”?

如同上面提的自在,自由說起來很好聽,同樣也是有代價的,這個代價就是當你的自我建立起來的時候,你要承擔在這個世界上、社會上、家庭上的種種責任。

3rd 硬幣的兩面

同硬幣有正、反兩面一樣,這個世界本身也存在著真實和虛幻的兩面,我們常常不知道自己到底在真實的世界,還是在虛幻的世界裡。

我們人類在數百萬年前之所以與黑猩猩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進化之路,尤瓦爾·赫拉利在《人類簡史》中給出的唯一原因就是:想象力!

追求“自在”還是“自由”?

也就是說人之所以是人,就是因為我們能想象出一個虛幻的世界,把自己想象的情景說出來,也就形成了"故事"或者"八卦",或者說正是"講故事"和"聊八卦"開啟了人類進化。包括人類歷史上的所有偉大發明創造,都是充分發揮想象力的結果,甚至族群、民族、國家等也都是人類想象的共同體,這個話題很大,以後我們有機會再聊。

雖然想象力作用很大,但是假如你每天都生活在自己想象的虛幻世界裡,不考慮真實世界的一面,你的所有認知,連同你的行為都是虛妄的:

像追星,本質是想象虛幻的完美自我,無論你多瘋狂,最終他是他,你是你,他甚至不知道你的存在;

像遊戲,本質是探索另一個虛幻自我,無論你多沉迷,最終網絡的虛擬世界拯救不了你,還是會把你踢回物理世界;

追求“自在”還是“自由”?

像宗教,本質是尋求精神上的救贖,無論你多虔誠,你再也無法回到"伊甸園",實在沒辦法,只能答應你死後進天堂或下輩子轉世會怎麼樣。

4th 無知即極樂,認知即痛苦

人在母親的子宮裡,甚至是出生以後很長時間,我們都是無知的,是快樂的,是自在的,是無憂無慮的,但是要受到家長、學校的各種管教、約束。

隨著年齡長大到成人,到承擔各種社會責任,我們的認知越來越多,可以自主選擇、決策、判斷時,我們是自由的,但是要面臨各種痛苦、後果、責任。

《黑客帝國》中有一個反面小角色,就是太空船上的塞弗,他之所以叛變,因為他覺得在船上天天吃難吃的飯菜,還要經歷各種各樣的兇險,這讓他懷念當時在母體裡插滿管子的幸福自在生活,他當叛徒,也是為了讓自己回到母體去。

追求“自在”還是“自由”?

真實的世界確實非常殘酷,有太多太多的挑戰和不如意,"認知"也非常痛苦,而且是無止境的,認知開始的那一刻,也就是舒適結束的那一刻。

現實中有很多像塞弗一樣的人,他們雖已是自由的成年人,但是害怕挑戰,逃避責任,放棄自由,拒絕認知,追求自在安逸,"錢多、活少、離家近"是其終極自在的目標,不願獨立思考,讓別人代替自己思考和決定,把自己附庸在一個母體組織中。生活中我們看到的"巨嬰"、"媽寶男"、"伸手黨"、"啃老族"都是這一類人,他們沉浸在自己的虛幻世界裡,永遠不會長大。

真實的世界無論有多麼不美好,但它充滿著驚奇的刺激,願你同我一樣,吃下這顆紅色膠囊,一起認知迭代,認出世界的真實性和虛幻性,一起探索這個不一定有多麼美好,但是充滿驚奇刺激的真實世界。

追求“自在”還是“自由”?

對此,你有何灼見?請你留言分享!

-----THE END-----

MORE//延伸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