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咸豐帝的顧命八大臣鬥不過一個26歲的女人慈禧?原因何在?

人間正道陳德立


道理很簡單,因為這是不對稱鬥爭。

咸豐帝任命的顧命八大臣,實際上是咸豐一朝的近臣集團在新君繼位後的保存和延續。

而之所以出現這個集團,恰恰是與道光皇帝臨終遺詔開啟的近支宗室,也就是所謂帝胤集團參政的抬頭相對抗。

正是由於道光傳位咸豐的同時確立了恭親王奕訢的特殊地位,使得咸豐朝的君主獨裁發生了削弱,為了與帝胤集團(即有參政慾望的道光諸子)對抗,咸豐皇帝以遠支宗室和老師、近臣構建了一個完全聽命於自己的軍機班子。

但是,太平天國戰爭和二次鴉片戰爭的長期進行,造成了整個統治集團內部的怨氣橫生,比如對於肅順親近漢人督撫而抑制滿人的政見,八旗頗有微詞,與其說是對肅順本人的,不如說是對咸豐這個帶頭大哥的,只是不能明說。

而肅順等人得以壓制整個旗人團體的權力來源就是咸豐的正統地位,可在授予他們這部分代皇權正統治國的權力的同時,又分別授予了同治皇帝嫡母慈安、生母慈禧兩枚印章,作為牽制之用。

也就是說,咸豐對於自己身後的安排,是在同治皇帝成年前,將皇權一分為二,一半內,一半外。

顧命八大臣的權力,其實就是在執行、傳達皇帝決策的軍機處職權基礎上,增加了更詳細的“代皇帝決策”(在慈安和慈禧沒有個人意志表達的情況下)的功能。

但是,清朝的制度體系就是這麼奇葩,在清末新政要設置新官制的時候,曾經討論過軍機處的“權力”,當時的軍機大臣說得很直接,就是“軍機處沒有權力”,實際上,在整個清朝官僚系統中並不存在軍機處的位置,他們只是皇帝的高級秘書和國事顧問,根本沒有任何法定的權力。

所以,當慈安和慈禧不願意與軍機處分享皇權時,如果她們不是半文盲的深宮婦人,而是有豐富政治經驗的老鳥,只需要在迴鑾之後,通過正常程序即可架空八大臣。

然而,她們就是這樣的不諳世事,所以採取了“辛酉政變”這樣的武力解決,並在愚蠢之下,援引了帝胤集團參與了這次政變,甚至可以說主導了政變,可以說是極大的失策,

而這也埋下了日後恭親王作為輔政王把持中樞的伏筆,更斷送了自己丈夫最忠心的團隊的性命或政治生命。

當然,清朝的氣數已盡也可以從恭親王的政治品格和膽量中看得出來,這樣的好時機竟然沒有抓住更進一步,只能說本身就是個言過其實的貴族公子哥。

事實上,當慈禧真正瞭解了權力運作的規律之後,在“廢黜”恭親王時就老辣得多,甚至在執掌軍機,把持聖旨一切途徑的情況下,被慈禧召集大學士,也就是明朝的內閣,真正具有法定草詔權力的團隊,在恭親王不知情的情況下,歷數他的罪狀,逼得他只能低頭認輸。

這就是清朝皇權獨裁的制度力量,哪怕是一個半文盲的婦人在基本熟悉運作之後,一樣能夠把任何“權傾朝野”的臣子玩弄於鼓掌之間。

說到底,不是慈禧的權術有多牛B,有多出神入化,不過是清朝登峰造極的皇權獨裁製度給了她底氣和光環加持罷了。


劉三解


其實這件事(史稱“辛酉政變”),以慈禧、慈安兩宮太后為主以及聯合恭親王奕訢的勢力能夠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打敗以載垣為首,且掌握當時滿清實權的顧命八大臣,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載垣他們根本不知道,也沒料到慈禧要對自己動手。這件事輸就輸在慈禧他們在暗,顧命八大臣在明,又沒有情報,等到被削權的時候一切都已經完了。

這件事的起因是公元1861年七月十七日咸豐帝病逝,唯一的兒子,年僅6歲的載淳即位,既同治帝。同時令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大學士肅順,額駙景壽,五大個軍機大臣中的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8人為“贊襄政務大臣”,既“顧命八大臣”。

新帝年幼,最高權力自然都落到了“顧命八大臣”手中,所以同治帝的生母慈禧和咸豐帝皇后慈安就準備改變這個現狀。密謀被顧命八大臣所排斥的恭親王奕訢、醇郡王奕譞、軍機大臣文祥以及站隊慈禧的御史董元醇。

首先,他們先讓御史董元醇奏請太后垂簾聽政,顧命八大臣自然不允,所以兩宮太后提議連同咸豐靈柩回京再議。在這過程中,他們讓正黃旗漢軍都統,掌握有實際軍權的奕譞分走步軍統領端華的部分權力(顧命八大臣這個還沒察覺有變),而在這之前,兵部侍郎勝保已經下令各地統兵大臣前往承德祭奠了。然後在返回途中,兩宮太后以小皇帝年幼,道路泥濘為藉口,脫離大部隊先一步回到北京皇宮,而這個目的自然就是先去控制整個京城的兵權已經為政變做好部署。

所以等到30日,等兩宮太后抵達北京安排好一切事項之後,立馬宣佈以載垣為首的顧命八大臣罪狀,把英法聯軍入侵北京,圓明園被搶、咸豐逃亡的責任全部扣在了八大臣頭上。次月1日,奕訢代替載垣成為新的議政王和軍機大臣統領,接著文祥奏請兩宮垂簾聽政。徹底改變了中國近代史。

辛酉政變之後,原本在叱吒道光咸豐兩朝風雲的顧命八大臣,除去額駙景壽被削職,後來又被重用以外。其餘全部被斬的被斬,自殺的自殺,革職流放的流放,結局悽慘無比,令人唏噓。

可真“權,盛之猛如虎;衰之,亦猛如虎”。


三觀粉碎機


要說咸豐皇帝駕崩前,安排的八個顧命大臣,為什麼鬥不過一個年輕的女人慈禧。可以說,這一切都是咸豐皇帝自己造成的。或者說,是慈禧利用咸豐皇帝的失誤,巧施妙計的結果。我為什麼這麼說呢?

(慈禧太后劇照)

第一,咸豐在去世前,有一個非常荒唐的決定,就是把政務交給八個顧命大臣,卻把兩枚玉璽印章“御賞”和“同道堂”交給了慈安和慈禧。

可能咸豐皇帝去世前,還很得意自己的這一個安排。為什麼呢?因為他安排了非常多的人來共掌朝政。輔政大臣就有八個(這差不多可以稱得上是歷史之最),還有兩宮太后共掌印璽。這些人將來會互相制衡,誰也不可能做大。

但是他沒有想到的是,雖然安排了十個人,但其實只有一個人起作用,就是慈禧太后。為什麼呢?因為那八個輔政大臣每次要有什麼政令發出來,都必須要找慈安和慈禧蓋章。慈安和慈禧不蓋章,他們的政令就是廢紙一張。所以,八個輔政大臣,其實一切還得聽兩宮的。而兩宮,又只聽慈禧的。慈安本來就沒什麼主見,再加上當皇帝的又不是她兒子,因此在說話上自然就矮了一截。而慈禧又善於在她面前演戲,裝“閨蜜”的樣子。因此,她不聽慈禧的,聽誰的呢?

可以說,安排兩宮掌印璽,是咸豐的第一大敗筆。

(慈安太后劇照)

第二,咸豐皇帝把弟弟奕訢留在北京和洋人打交道,和洋人簽訂《北京條約》,是一個極大的錯誤。

咸豐皇帝一直非常忌憚奕訢。當年在競選太子的時候,奕訢和他是競爭對手。奕訢機靈能幹,深得道光皇帝喜愛。不過那時候咸豐在兄弟之中排在前面(哥哥們死後他就成了長子),再加上他老師教了他兩招,表現出“仁孝”(一招是在打獵時,他一隻都不射,道光問他為什麼不射,他說不忍心,道光大為感嘆:這就是仁啊!另一招是道光生病後,他到道光面前,既不噓寒也不問暖,只是一個勁兒地哭。道光問他哭什麼?他說是因為爹生病心痛。道光再一次大為感慨:這就是孝啊!),如此仁孝,實在是古今少有的好君王!這樣一來,道光皇帝把皇位傳給了他。傳他以後,他就一直比較忌憚奕訢,在各種事情上都比較排擠奕訢。

咸豐皇帝把奕訢留在北京,簽訂《北京條約》,其實就是整治奕訢。因為誰都知道,《北京條約》是喪權辱國的條約,這樣的條約讓奕訢簽訂,將來就可以把罪過推到奕訢身上(就相當於晚清的很多不平等條約,都是李鴻章簽訂的,民間就臭罵李鴻章一樣)。

(咸豐皇帝畫像)

但是,咸豐皇帝沒有想到的是,因為把奕訢留在北京,不讓他跟到熱河,這樣就給奕訢留下了很大的運作空間,他可以充分地和另一個不受待見的軍機大臣文祥,以及掌兵的兵部侍郎勝寶、正黃旗領侍衛內大臣僧格林沁商量部署,只等顧命八大臣一行回到北京後,就開始動手。

(當然了,咸豐這樣安排的時候,沒想過自己會死。但正是他心術不正,造成了這樣的惡果。)

第三,咸豐皇帝在安排顧命八大臣輔政的時候,沒有把兵權交給他們。

這顧命八大臣中,掌有兵權的只有載垣,他是鑲黃旗領侍衛內大臣。但當時慈禧假皇帝的名義,說他擔任職務太多,要把把這個職務讓出來,他一是沒想到慈禧會發動政變,二是不敢不讓,因為他收到的是皇帝蓋了印章詔書,所以就只能讓。這樣一來,整個顧命八大臣,全都是不掌兵的文弱書生,還能做什麼!

(話說回來,咸豐也不敢把兵權太多交給輔政大臣,那是更危險的事。)

可以說,慈禧正是利用咸豐皇帝的這些失誤,得以輕易擊敗多達八個的顧命大臣。

最後再說一句,咸豐皇帝把印璽交給慈安和慈禧,不知道是不是慈禧這樣要求的。如果是,可以說,咸豐一開始就被慈禧算計了。


張生全精彩歷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原因很複雜,基本是以下幾點:

第一,傻鳥咸豐留下的惡果

咸豐明明讓8大臣負責朝政,又怕大臣會篡權,加上一條必須有兩宮皇太后確認後命令才能生效。

這樣一來,等於讓慈安和慈禧太后成為政委的決策,具有最高的決斷權。

而滿清向來是君臣有別,慈安太后歸為正宮皇太后,理論上就是全國最大的,比皇帝都大。8大臣就法理上,無法和慈安太后對抗。

而慈安太后沒什麼能力,是被慈禧太后操縱,實際上就是慈禧太后位於很有利的位置,基本上穩贏不輸。

第二,8大臣沒想到慈禧會這麼快下手

8大臣認為皇上剛死,太后從來沒有參政過,怎麼可能自毀長城,將他們掀翻。

況且,慈安太后無用,慈禧太后才26歲,只有私塾文化,屬於半文盲。

發動辛酉政變前,慈禧親自起草將肅順等人抓捕的密諭。這種機密大事,肯定不會讓別人去寫,是慈禧親筆。這個密諭讓人瞠目結舌,首先字跡狗爬一樣,另外密諭共237個字,有錯別字16處之多,而且語句多不通順。如“進成(城)後,在(再)傳旨著恭親王總理贊襄正(政)務,是(當)否,求兄弟著議”,23個字中就有4個明顯的錯別字。

這種女人,怎麼可能敢於篡奪國家大權。就算慈禧篡了權,又如何統治得了國家呢?

所以,8大臣根本就沒想到慈禧會下手,只有肅順有點戒備,感覺慈禧為人狠毒。

但8大臣還沒來得及考慮怎麼防備,就被慈禧派人連窩抄了。

太輕敵了。

第三,慈禧善於聯絡同盟力量。

慈禧聯絡小叔子奕譞、奕訢。

其中在咸豐跑路以後,奕訢留在北京主持大局,和洋人交涉,實際上控制了北京的具體事務。

而奕譞則被慈禧任命為做步軍統領就掌握了京師衛戍的軍權。

由此,慈禧實際大體控制了北京附近的軍政大權,8大臣茫然不知,自投羅網。

但搞定8大臣後沒有多久,慈禧就搞定了奕訢,卸磨殺驢。

第四,8大臣樹敵太多

以肅順為例,他做了很多有利於國家的事情,比如任命漢臣。

當年滿漢有別,漢人根本不能成為帶兵的重要大將。

但肅順就打破這個規律,任命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燾等人。而李鴻章等人又處於曾國藩門下。

事實上,所謂湘軍、淮軍撐起滿清的江山20多年,就是肅順的功勞。

肅順還說:什麼滿人漢人,誰有本事誰上。

這就大大惹惱了滿清權貴勢力,後者覺得動了他們的奶酪,恨不得將肅順滿門抄斬。


薩沙最後說一句,根據抄了肅順家的滿清侍衛介紹:肅順家讓人不敢相信,一點油水都沒有。和普通官員相比,肅順家就多了幾張桌子凳子,真是清廉。


薩沙


咸豐的顧命八大臣是: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看似人多勢眾,其實壞就壞在顧命大臣人數太多,而且這幾個人成份複雜很難做到八人一心。

顧命八大臣的核心人物是肅順,這是咸豐皇帝最信任的頭號重臣。

肅順得了顧命的委託後最不該的就是順風旗扯得太滿,一心攬權。按咸豐皇帝臨終的遺願,雖然有顧命八大臣,但也分別賜給皇后“御賞”印璽、以及賜懿貴妃“同道堂”印璽。皇后和懿貴妃即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咸豐皇帝的本意應該是讓顧命八大臣和兩宮太后互相制約。肅順一朝權在手對於兩宮太后壓制得比較厲害。當然更不可能讓慈禧太后滿足垂簾聽政的想法。這也就是慈禧太后必須要扳倒顧命八大臣的根本原因。

八個顧命大臣裡鄭親王端華是肅順的親哥哥,怡親王載垣仰肅順鼻息,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是肅順拉攏來充數的軍機,景壽是額駙也是肅順拿來應名的親貴。等於顧命之權都集中在肅順一個人手裡。所以沒有形成顧命八大臣同仇敵愾的局面,讓慈禧從六額駙景壽下手,有了攻破口,瓦解顧命八大臣。

另外就是慈禧這一方也並不是一個人。慈禧代表的是兩宮太后和同治小皇帝。小皇帝年幼、太后年輕,肅順又一向跋扈,輿論就會認為是顧命大臣欺負孤兒寡母。從身份上說又是臣子欺主。人言可畏,肅順從輿論上說就先敗了。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慈禧找了一個重要的外援,即恭親王奕訢。恭親王奕訢與咸豐皇帝不是同母兄弟又如同同母兄弟,本身就身份特殊。恭親王的生母因為養育咸豐皇帝有功而被咸豐皇帝在其死尊為太后。兄長死而恭親王作為弟弟不得顧命之託已經讓人覺得委屈,連到熱河奔喪都要受到肅順壓制更讓人覺得委屈。於是都很委屈的慈禧太后和恭親王達成共識,在利益面前結成堅固的聯盟,聯手扳倒肅順,一個得到垂簾聽政的權力,一個得到了議政的權力。


沅汰


慈禧聯手恭親王奕訢,除掉顧命八大臣,史稱“辛酉政變”。

“辛酉政變”,實際上是君權與相權的博弈,最終以君權勝出為結局。

在“辛酉政變”中,對陣博弈的一方是慈禧與奕訢領導的帝胤貴族,另一方是以肅順為首的的宗室貴族。前者是君權的化身,後者是相權的代表。為什麼慈禧聯手奕訢能把顧命八大臣鬥倒?咱們一個一個來分析:

1、關於慈禧

慈禧,1856年生子載淳,次年被封為“儲秀宮懿貴妃”。1861年8月,咸豐皇帝病死熱河,遺詔讓載淳繼承皇位,尊慈禧為“聖母皇太后”。

同時,咸豐對慈禧也是不放心的,遺詔同時任命肅順、端華、載垣等八人為“贊襄政務大臣”,他們獨攬皇權,擅權自重,載淳的皇權行使面臨架空的威脅。

“主少母壯”,實際上,肅順等人在咸豐還活著的時候,就曾奏請咸豐帝幽禁慈禧,以免後患——漢武帝時期鉤弋夫人的往事有可能重演,慈禧的安危其實只在一線間。

這種威脅就在眼前,而慈禧本人是一位權力慾望極其強烈,富有心計、遇事果斷的女性,對政務亦頗有見解,無論慈禧是主動也好,被動也好,她都不得不動手了。

2、關於奕訢

恭親王奕訢是“辛酉政變”的關鍵人物,沒有他,慈禧能不能成事肯定是個問號。

奕訢是咸豐帝的弟弟,因不得皇位並且有才能,受到咸豐的疑忌。當時,奕訢面臨的狀況是:咸豐到死都不信任奕新,詔命的八位“贊襄政務大臣”名單,把親弟弟奕新遠遠排斥在外。咸豐帝把奕訢留在西方列國佔據的北京城處理戰敗後事,顯然又有著某種“借刀殺人”之嫌。

奕訢是能隨機應該的人,他憑藉自己的政治才能不僅化險為夷,而且在與西方列國的接觸過程中,逐步認識到西方列國並不是要取代清政府,他們更多需要的只是經濟上的利益。因此,奕訢與西方列國順利地簽訂《北京條約》,博得了西方列國的好感。

與此同時,奕訢也贏得了留守北京的部分宗室大臣,如文華殿大學士桂良、總管內務府大臣寶鋆、戶部左侍郎文祥等的支持,並拉攏到僧格林沁、勝保等將帥的轉舵,培植了“奕訢”集團勢力。面對艱難時勢的博弈局面,規劃走對外妥協聯合的道路,也逐漸被大多數朝臣所認同。

尤其不能忽視的是,慈禧與奕訢作為正統皇權的帝胤貴族,在皇權、相權的博弈中有著不可低估的道統上的優勢,尤其慈禧和載淳“孤兒寡母”的身份,更易獲得輿論及世俗力量的同情與支持。

3、關於顧命八大臣

“贊襄政務大臣”八個人中,要麼為宗室子弟,如載垣、端華、肅順等;要麼世受皇恩,如景壽、杜翰等。“辛酉政變”發生之前,他們就擅權自重,不把慈禧、載淳放在眼裡。肅順等人以北京駐有外國公使為由,屢次勸阻咸豐回京,使晚清中央權力孤懸熱河。咸豐死後,肅順等宣稱:“諭旨由大臣擬定,太后但鈐印,弗得改易,章疏不呈內覽。”也就是說,朝廷的事情都由他們決定,太后只要蓋章就行了,不能更改,大臣的奏章上疏也不要看。他們甚至囂張到在朝堂把小皇帝載淳嚇得尿褲子。

肅順等人藉著整飭朝綱,屢興大獄,結黨營私,排斥異己,恐嚇、得罪了滿洲世族、朝臣官吏,使自己在政治權力博弈中愈發孤立。

此外,肅順等人思想頑固,視西方文化為洪水猛獸,極力維護天朝的“體制”與“尊嚴”,維持祖宗家法,對西方資本主義極其仇視。在對外政策上,“(奕)訢主和,(肅)順主戰,鬥於御前,不能決。”儘管肅順等人表現出維護主權獨立、統一的一面,但卻認不清歷史發展的脈絡,不僅固步自封,更遭到西方列國的仇視,被看作是與中國交往的障礙。於是,奕訢在這場博弈中,就得到了西方列國的支持。

4、總結

這樣分析下來,“辛酉政變”博弈的結局是沒有懸念的。慈禧與奕訢集團在幾個方面的支持下乾淨利索地結束了八位“贊襄政務大臣”的專權局面。在處理八大臣時,慈禧也很會來事兒,她特下諭旨,將查抄肅順的所有賬目、書信,公開銷燬,自己也不看,以免這件事上再起誣告、鬥爭,展示她的寬厚和平、禮待臣工之意。如此重大的政治事變,最後僅以數十人的傷亡、處罰代價告終,實現了滿清政府最高權力更替的平穩過渡。

“辛酉政變”使晚清政治格局發生重大變革,開始了慈禧長達48年的統治時期,也造成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加深。另一方面,“辛酉政變”後,滿清政權結構內,滿洲貴族與漢族地方實力派間的博弈鬥爭逐步凸現。在鎮壓農民起義與反抗西方列國侵略過程中,政府權力重心逐步分散、下移,這也是導致清政府漸漸瓦解的一個重要原因。


麻辣一加一


清朝咸豐十一年(1861年),咸豐帝愛新覺羅·奕詝病重,緊急宣召御前大臣愛新覺羅·載垣、愛新覺羅·肅順,軍機大臣焦佑瀛等八大臣,冊立兒子愛新覺羅·載淳為皇太子,命八大臣贊襄政務,這就是晚清歷史上著名的顧命八大臣。

慈禧太后葉赫那拉氏就是皇太子愛新覺羅·載淳的生母,當時咸豐帝的懿貴妃。

咸豐帝死後,愛新覺羅·載淳即位,懿貴妃被尊為皇太后,跟顧命八大臣發生了激烈的權力鬥爭,最終,顧命八大臣死的死,革職的革職,26歲的慈禧太后贏得了勝利。

悅史君在深入研究這段歷史後,對雙方成敗的原因給出以下答案。

第一,顧命八大臣獨斷輕敵

咸豐帝死後,顧命八大臣定年號為“祺祥”,把持了朝政大權,對慈禧太后、慈安太后鈕祜祿氏和皇帝愛新覺羅·載淳帝后孤兒寡母,並不放在眼裡。

針對有朝臣提出的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的建議,顧命八大臣強烈反對,不給任何機會。

而對於留在京師的咸豐帝六弟和碩恭親王愛新覺羅·奕訢等親貴大臣,顧命八大臣也沒有給予任何安撫和權力分配,對自身的情況很樂觀。

第二,慈禧太后爭取一切力量

慈禧太后對顧命八大臣專權的做法非常不滿,她首先拉攏慈安太后一起,利用她們和皇帝愛新覺羅·載淳掌握的“御賞”、“同道堂”兩枚印章,對顧命八大臣的權力進行一定製衡。

另外,慈禧太后還與倍感失落的愛新覺羅·奕訢、醇郡王愛新覺羅·奕譞等親貴大臣取得聯繫,最終達成一致共識,聯手對付顧命八大臣

第三,爭取時間發動雷霆一擊

做好充分地準備制衡,慈禧太后、慈安太后和皇帝愛新覺羅·載淳讓顧命八大臣中最核心的成員愛新覺羅·肅順,負責運送咸豐帝梓宮從大路回京師,他們則帶著愛新覺羅·載垣、愛新覺羅·端華等其他7個顧命八大臣成員,從小路提前回到京師。

慈禧太后、慈安太后和皇帝愛新覺羅·載淳回宮後,立即召見愛新覺羅·奕訢等人,發動辛酉政變,愛新覺羅·載垣、愛新覺羅·端華等其他7個顧命八大臣成員隨即被逮捕,愛新覺羅·肅順也被愛新覺羅·奕譞等人在回京途中逮捕。

最終,愛新覺羅·載垣、愛新覺羅·端華被迫自裁,愛新覺羅·肅順被斬立決,富察·景壽、託和絡·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等人被革職,顧命八大臣徹底失敗。

慈禧太后與慈安太后垂簾聽政,和碩恭親王愛新覺羅·奕訢被封為議政王,改年號為“同治”。

悅史君認為,保持一個清醒的頭腦,是慈禧太后等人成功的關鍵!


作者:悅史君(資深媒體人,文史專家,作家,多平臺簽約作者,書評人,文學專欄主編 公眾號:歷史這樣說)

寫有趣的歷史,講真實的傳奇……

我是悅史君,2018我們一起努力!


歷史這樣說


1861年,三十一歲的咸豐皇帝在承德避暑山莊崩逝,在他身後是一個內憂外患風雨飄搖的大清。

由於咸豐只有一個活著的兒子,六歲的載淳繼皇帝位,就是後來的同治皇帝,未免危難之際少主疑國,咸豐破紀錄的給兒子留下了八名輔政大臣戶部尚書肅順、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

咸豐的疏忽

據記載為了防止輔政大臣專權,又將“同道堂”、“御賞”兩方小璽分別賜給載淳和皇后紐祜祿氏“兩璽均大行所賜,母后用‘御賞’璽,上用‘同道堂’璽,凡應硃筆處用此代之,述旨亦均用之,以杜弊端。”

這種安排看似非常周密,但是也有遺漏,由於載淳年幼“同道堂”印實際有慈禧掌握,這就給了慈禧參政的權力。

忽略了關鍵人物

在就是有兩個關鍵人物,慈安太后以及恭親王奕訢

慈禧雖然母以子貴被奉為“聖母皇太后”但是和咸豐的正宮皇后“母后皇太后”鈕枯祿氏相比在位份上還是有一定差距,爭取慈安的支持是關鍵因素。

另一個關鍵人物就是恭親王奕訢,奕訢是咸豐的弟弟,能力出眾,在北京和英法議和,功不可沒,由於小皇帝才六歲,咸豐不得不防著這位弟弟有不臣之心,所以奕訢被排除在輔政大臣之外,這讓他非常不滿。

於是當他接到兩宮太后的信號之後,毅然聯合了同在北京的軍機大臣文祥等人,準備發動政變。

輔政八大臣在明,慈禧等人在暗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關鍵問題,輔政八大臣在明,慈禧等人在暗,當輔政八大臣還在爭奪權力的時候,慈禧卻派安德海來往於北京和承德密謀政變。

八大臣爭的是權力,慈禧要的卻是他們的命。

兵貴神速

當輔政八大臣護送咸豐靈柩還在回京路上的時候,慈禧等人已經先行抵京,控制了北京的局勢,等肅順等人到京,大局已定,再無還手餘地。


最終“輔政八大臣”肅順被斬首,載垣、端華被賜自盡,另外五人則被革職或充軍。


一點點歷史


最根本的原因是地位不對等。慈禧和慈安作為皇太后,在小皇帝沒有長大之前就是清朝的最高地位者,她們聯手對付顧命八大臣,實際上是立於不敗的。

清朝以孝治天下,三綱五常中,父親在就以父為尊。父親不在了,就以母親為尊。皇宮裡尤其如此。一般來說,老皇帝駕崩,新君即位時,皇帝的生母與皇帝的嫡母地位同尊,生母會被尊為聖母皇太后,嫡母會被尊為母后皇太后。

有清一代,皇帝對太后都特別孝順,號稱太后以天下養。皇帝每天的日程中,最重要的環節就是給太后請安。實際上,也沒有哪個皇帝敢對太后不好。雍正皇帝胤縝的生母孝恭仁皇后烏雅氏只是愛與雍正皇帝鬧彆扭就謠言漫天飛,幾乎毀了雍正皇帝的一世英名。《甄嬛傳》裡說雍正皇帝好多日子都不去給太后請安了,那是不可能發生的事。事實上皇帝不僅要去請安,還會一天兩次,晨昏定省。

其實,在咸豐十一年七月十六日煙波致爽殿的病榻之前,肅順他們已經輸了。那一天,咸豐皇帝確定載垣、端華、肅順、景壽、穆蔭、匡源、焦佑贏、杜瀚為顧命大臣,“贊襄一切政務”。在那之前,肅順忌憚未來的小皇帝的生母懿貴妃不好對付,曾經力勸咸豐皇帝“效勾弋故事”。

勾弋故事的主角是漢武帝晚年的寵妃勾弋夫人。漢武帝晚年,十分喜愛自己的幼子劉弗陵,想立他為太子。可是劉弗陵的母親勾弋夫人非常年輕,漢武帝擔心自己死後勾弋夫人母以子貴,禍亂宮幃,就提前殺了她。漢武帝雄才大略,又殺伐果決,他試圖把所有可能不利的因素都掐死在萌芽中。

肅順就是想讓咸豐皇帝效法漢武帝的。應該說,這是肅順唯一贏的機會。如果慈禧不在,以慈安太后的性格和肅順與她的關係,顧命八大臣的制度一定會延續下去的。

可是咸豐不是漢武帝,他沒有那麼狠辣。懿貴妃為他生下唯一的子嗣,是對江山社稷有功之人。再說,他們也曾兩情相悅,他下不了手。

還有一個辦法是兩宮分治,想辦法離間兩宮太后的關係,抬高慈安太后,打壓慈禧太后。不過這個法子是權宜之計,屬於相處之道一類的,遠水解不了近渴。肅順需要的是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更何況,慈禧先一步料到肅順會這樣做,早就與慈安太后達成默契了。

肅順還有一個機會,就是與恭親王奕訢盡釋前嫌、和衷共濟。咸豐皇帝的臨終安排其實是個很糟糕的選擇。如果有明白人在他臨死之前為他剖陳厲害,他也許會重新考慮的。可惜肅順當時心胸狹窄,生怕恭王分了他的寵。他千方百計地避免其他陣營的人接觸咸豐皇帝,把政敵防的死死的。

當時恭親王奕訢的陣營十分強大。奕訢的老丈人直隸總督桂良是個老資格的政治家,他久任封疆、老謀深算,又在朝野廣佈黨羽,就連咸豐皇帝都忌憚三分。他的另一個幫手文祥是滿洲大臣的佼佼者,他不僅足智多謀,還十分正派,是真正的國士無雙。此外,兵部侍郎、綠營悍將勝保當時也為恭王所用。

由此同時,奕訢還借留守北京與英法聯軍談判的便利,執掌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掌控著步軍統領衙門和剛剛組建的滿洲精銳神機營。他還團結了一大批八旗都統和旗主在身邊,加上朝中重臣周祖培和賈楨等人的傾力支持,真不知肅順他們哪裡來的自信?

如果咸豐皇帝是個成熟的政治家,不意氣用事,將恭親王奕訢列在顧命八大臣名單中,那根本就不會有慈禧什麼機會,晚清一定會是另一番局面。恭親王奕訢的親王是道光皇帝親封的,其身份在當時僅次於皇帝,他如果在顧命之列肯定是首席顧命大臣,如果能與肅順合作,那將是強強聯合,朝野各派政治力量也會空前團結,可以避免後來慘烈的內耗。

但歷史不能假設。辛酉政變最終還是發生了。現在總結下來,說肅順之敗是敗在準備不足、恭王力量太強、慈禧太有心機、勝保在外圍的策應等都是表象,不足掛齒。

慈禧當時即便敗了也不要緊,還會有第二次第三次,慈禧不怕輸。慈禧輸了肅順也不能把她怎麼樣。咸豐皇帝已經不在了,要是真有什麼不利慈禧的舉動,那會被人指責小皇帝不孝順。有清一代從來沒有清廷以皇帝的名義去整治皇帝他媽的事。更何況,慈禧的小叔子們,敦親王奕誴、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還有當時未成年的鐘郡王和孚郡王,個個都不是省油的燈。你欺負人家的寡嫂,不想活了?

但肅順就不一樣了。肅順輸不起,他只要輸一次就有性命之憂。在任何朝代都一樣,以下犯上從來就沒有好下場。


國史館


根據後來的史書記載,咸豐帝死後,慈禧夥同恭親王奕訢私改了咸豐皇帝的遺詔,原本遺詔只准八大顧命大臣輔政,不得慈禧與慈安兩宮太后干政,這就導致了慈禧禍害中國幾十年!天意如此,沒奈其何!

這個結論並不是虛假的,後來的未代皇帝溥儀也向別人證實了此事,只是沒有得到認可。咸豐皇帝在位時,肅順等人就與慈禧奕訴兩人矛盾重重,幾乎是水火不容,但礙於咸豐帝在位,也沒有太大的衝突,但在咸豐病危時,慈禧就與奕訢串通過了,想等咸豐崩駕後,滅掉肅順等人,現在看來,肅順等人的失敗,並非偶然,也不是咸豐皇帝死後的突變導致,而是慈禧與奕訢的早有預謀。試想,如果沒有慈禧奕訢的早先精心預謀,肅順八大臣怎麼會敗得那麼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