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的「交州王」士燮,爲什麼在建安十五年選擇了孫權?

如果說漢末三國時期當時全國只有兩片“淨土”,恐怕只有士燮的交州和公孫度的遼東了。雖然地處偏遠地區治安情況不會太好,但相對於“大州”征戰,交州和遼東地區的穩定程度的確超過了東漢末年的其他州。

要說起交州,在漢末三國我們就不能不提士燮這個人。他在中國被記載在《三國志》中,但同時也在越南“史記”中的《大越史記全書·外紀卷之三》裡。對於我國來說,他是東漢末年重要的割據勢力,對於越南國來說,他們尊稱士燮為士王。

全本兒的士燮小編曾經在一年多以前就已經分享過了,今天就不再贅述。近期,我的一位好友對我提出了一個問題,建安十五年士燮為什麼要選擇東吳?

其實在我的印象中,士燮的簡介概述讓我不看資料說一說肯定是沒問題的,但冷不丁提到了士燮選擇東吳這個話題,我卻發現之前的學習紕漏還很多,今天就打算用這篇文章簡單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表明一點,小編花了些時間,無論是從《三國志》中還是《大越史記全書》中都沒有提及士燮在建安十五年選擇孫權的具體原因。所以我們只能憑藉有關史料,進行分析,更能助於嘗試拓寬自己的思路。

分析一:避免新戰亂

熟悉的朋友可能瞭解,士燮的父親士賜曾經當過日南太守,且士燮從小在一個優渥的教育環境中長大,他曾經跟隨東漢末年忠貞之士劉陶學習《左氏春秋》,還被舉為孝廉,出任過官職。

三國時期的“交州王”士燮,為什麼在建安十五年選擇了孫權?

士燮曾經在中平四年抓住機遇,到交州去做交趾太守。那時候東漢的控制範圍因為內外問題已經大打折扣,士燮雖然表面是去當太守,但去交州明顯就是要去當一個割據勢力的體現,因為他們家子在交州有老底。

士燮到職後,恰好當時的交州刺史也去世了。趁這個機會,士燮上表皇帝開始讓自己的兄弟們各鎮一方,儼然交州大部分地區都成為了士燮的合法地盤。

士燮是什麼人?他深通古籍和文化,沒事兒抱著《春秋》就要給這本書寫註解,為人特別謙和。領導如此,士家地盤漸漸也推行了這種風化。一股文學,謙和的風氣盪漾在交州,最少最少,漂浮在廣西大部分地區。

在一種待人之道和文化的薰陶下,袁徽、許靖、劉巴、程秉、薛綜等中原人士不遠萬里來到了士燮的地盤上生活。大家可能聽說過,袁徽曾經給荀彧寫過一封信表達了對士燮的諸多讚許。

祥和的時間來到了建安十五年,劉表早已病死,劉備逐漸完全脫離孫權已經小有成就,孫權方面經過長期發展之後,有了更大的能力,更寬廣的視野。正好藉著前劉表安插的交州刺史向自己求援,孫權絕不會放過這個機會。

士燮處雖然交通閉塞,但孫家的經營他應該是有所耳聞,前不久赤壁之戰孫吳的表現應該刷新了士燮對孫權的認知。

在這時,吳國命令步騭擔任交州刺史。士燮明白孫權終於對交州有所動作了,士燮和當地的百姓習慣了和平,自然而然不會希望因為政治而爆發戰爭。

可以這樣理解,你在一個部門多年,突然別的部門給你安排一個大領導,你會怎麼想?答案只有一個:找事兒。的確,之前都是劉表這種無大志的人,現在來個孫權,可夠一夢的。

無論是《三國志》還是越南史,大抵都是步騭一來,士燮就歸附孫權了。由此我們可以猜測士燮和孫權方面對於交州問題有很多公文“預往來”或者深入探討,小編更傾向於兩者達成了某些協議。

恰好士燮歸附沒多久吳巨又來搗亂,步騭平定了吳巨,也許更堅定了士燮和孫家的合作。

也許是士燮不能打,也許是士燮打不過,但對於當時江南最強的敵人孫吳,士燮應該是不想在二十三年經營的土地上再生戰亂。最少,是自己那一畝三分地。

分析二:對吳巨失望,對孫權堅定

假如士燮在建安十五年孫權一來他就歸附,除了之前有協商那就是因為士燮想要暫時牽強附會以觀後事發展。

三國時期的“交州王”士燮,為什麼在建安十五年選擇了孫權?

畢竟之前多方勢力都想要在交州刺史的位置上插一手,但以往的經歷也沒有哪次有好結果。不是驕奢淫逸就是迷信鬼神,交州刺史自從建安年間好像就沒有一個稍微正常點的人,各地的太守互相也因為山高皇帝遠打打殺殺。

士燮對於小打小鬧已經司空見慣了,但是當他決定歸附東吳之後。有個吳巨非要暗中作梗,破壞那一絲穩定和平衡。

吳巨本是劉表派來的,無論是他自己有野心還是在大戰略上被利用,對於士燮是一件很棘手的問題。

當然,也許士燮正想用此事件隔岸觀火,當然我更願意相信他企盼的是和平。

事實上步騭很利索,嘁哩喀喳就給吳巨砍了。

孫權有一手。——士燮想

分析三:戰略聯合

我們都知道,在士燮歸附孫權之後對其提供了側面的軍事援助,最著名的就是策劃了雍闓叛變劉備投降吳國並且進行了軍事活動。

那能代表什麼呢?其實我們也不難判斷,在當時孫吳還在忙很多其他事情,孫吳方面肯定更需求的是暫時交州的和平和軍事利用。畢竟,孫吳方面曾提倡的天下二分之計讓人記憶猶新,建安十五年劉備尚未取得益州。飽受山越困擾的孫吳一定不希望在拿下益州時後方出現問題。

所以小編更傾向於東吳在派遣步騭過去之前已經和士燮有某些軍事協議。

分析四:擇強者,早已視獻帝為工具

很多人看到這個小標題一定會直接開罵,歷史上明確記載士燮曾經堅持對皇帝進貢,足可表現他對漢室的忠誠。

三國時期的“交州王”士燮,為什麼在建安十五年選擇了孫權?

其實這是站不住腳的,因為在曹操控制下的獻帝賞賜給士燮相應禮儀之前,士燮的行為就已經有僭越的嫌疑。而從曹操封“九錫、六佾之舞”(《晉書 地理志下》)的時間記載上可以猜測士燮在受賞之前有所僭越。

為何士燮與獻帝持續保持溝通?我真的不想因為這個問題寫一篇文章,簡單來說:“你為了完成一件事一定會利用工具,並且給自己找一個名正言順的理由。”

那一開始聯絡獻帝是為了什麼?當時曹操可以說是中國最強大或者說最有潛力的“諸侯”。這種人暫時只可以為友不可以為敵,而且他和曹操都曾經提倡文學方面的復興,根據曹操已有的習慣,只要不是最終投降和深仇大恨,曹操還是會寬容敵人的。

另外,曹操發動赤壁之戰,士燮正好可以看一看天下形式。如果孫權輸了,他之前的曖昧就可以起到作用,如果孫權贏了,那士燮心中“超世之英傑”就應該是孫權了。結果大家都知道,赤壁之戰孫權方獲勝了。

那在建安十五年孫權接觸士燮時為何如此順利?我們可以稍稍分析外部因素一下,或者說當時誰是較為厲害的諸侯。

劉表已經病逝,劉琮投降曹操;劉璋已經把東州兵的老本吃完了;劉備方面劉琦建安十四年剛死,雖然有部分荊州地盤但發展形勢仍然不明朗,唯獨孫權有底蘊切主戰場令人瞠目結舌的功績。

能打敗曹操的傢伙,一定是個硬茬。

小結:


從各方資料查,小編至今未發現關於士燮為何歸附孫權的分析文章(如果有請分享有效真實網址,小弟一定拜讀)。小弟根據已有資料,甚至翻過去查看了《大越史記全書·外紀卷之三》也沒有找到答案。因此在自己學習的過程中冒昧大膽猜想,以上分析不一定每個點都具備,但希望有更多證據證明小弟有某一點是對的。

簡單來說,小編認為士燮可能因為:避免新戰亂,對吳巨(歷任同事),戰略聯合,擇強者等因素歸附孫權。希望朋友們多多批評指正。

學習分析三國嘛,相信不能因為猜測分析就被罵成YY(無史料根據)吧~最少文中真的引用了太多記載,小弟光查閱資料就用了四天,就不一一詳述了。參考資料小弟將列在下方,希望大家多多批評指正。

1:裴注《三國志》(“士燮傳,步騭傳,先主傳,呂凱傳”)

2:《晉書》

3:《大越史記全書·外紀卷之三》

4:維基百科搜索《士燮》和《大越史記全書·外紀卷之三》中的內容。

原創聲明:本文作者由全網統一賬號:“正聊三國”原創。對漢末三國西晉正史感興趣的朋友請多多關注。歡迎大家多多留言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