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愈力的概述

自愈力就是生物依靠自身的內在生命力,修復肢體缺損和擺脫疾病與亞健康狀態的一種依靠遺傳獲得的維持生命健康的能力。自愈力相對於他愈力而存在,包含三個核心屬性:遺傳性、非依賴性、可變性。



慨述

公元400年,古希臘醫聖Hippocratic說:“病人的本能就是病人的醫生(the instinct of patient is just his doctor)”,“病人最好的醫生是自己(the best doctor of patient is himself)”,他強調了人體自身的力量。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人體具有以免疫系統、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為主的人體自愈系統,人類生命就是靠這種自然自愈力,才得以在千變萬化的大自然中得以生存和繁衍。

  
當人體的這種自然自愈力下降時,就出現了疾病和衰老,所以增加人體自然自愈力是修復疾病的關鍵。自愈力如同大樹的根,根壯葉就茂。只要樹根強壯了,全樹冠所有枯黃的葉子都會一齊變綠。自愈力增強了,全身所有的病都會一齊得到治療。

  
隨著醫學的發展,人們越來越多地依賴於藥物“代替”身體器官的抗病能力,人體自身的自愈力也受到了削弱,逐漸喪失了本應屬於自己的健康。


預防醫學界的專家們認為,現代醫學理念的“疾病治療”主要是依靠各類藥物的作用,而各類藥物在發揮作用的同時,其副作用又是以損壞患者部分機體功能並加速其衰老為代價,來尋求患者病灶部位暫時的平衡。即使非常先進的現代醫學,也並不能從真正意義上治好疾病,其結果往往是藥物的副作用加速了生命體細胞組織的老化。世界衛生組織(WHO)呼籲,要擺脫“對藥物的依賴”,擁有真正的健康就應從增強人體自身自愈力著手。修繕人體各器官功能,幫助機體維持並恢復自主健康的能力。這是人類命運的呼喚,也將成為未來醫學發展的趨勢。



自愈力的屬性

遺傳性:一切生物的自愈力都包含在遺傳信息當中,通過遺傳來獲得。

  
非依賴性:自愈力發生作用的時候,除維持生命的起碼要素外,生物可以不依賴其他任何外在的條件。

  
可變性:自愈力的強弱受生物自身生命指徵強弱的直接影響,同時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以及生命體與環境物質交換狀況的影響,可以向正反兩個方向變化。

自愈力的理解

為什麼現代醫學越發達,人們的病症卻越難治療?醫學專家給出的結論是:過度依賴醫生與藥物,讓我們身體的自愈力成了“軟腳蟹”,人體的免疫系統在外力的干擾下門戶洞開。於是,健康和醫學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醫學越發達—健康難題越多……要想終止這種循環,我們應該尊重身體自己的規律,充分發揮我們自愈力的潛能,使它成為我們健康真正的保護神。

  
病毒產生抗藥性,在抗生素的輪番攻擊當中存活下來,是最低水平自愈力的典型表現;人類通過顯著增強幹細胞功能,進而依靠來自自身的殺滅腫瘤細胞能力實現康復,是高水平自愈力的典型表現……

  
對於人類而言,自愈力來自於人體的自愈系統,它的內涵中除了通常所說的針對致病微生物的免疫能力外,還有排異能力、修復能力(癒合和再生能力)、內分泌調節能力、應激能力,具體包含了斷裂骨骼的接續、粘膜的自行修復或再生、皮膚和肌肉以及軟組織癒合、通過免疫系統殺滅腫瘤和侵入人體的微生物、通過減食和停止進食的方式恢復消化道機能、通過發熱的物理方式輔助殺滅致病微生物等等諸多的與生俱來的能力,嘔吐、腹瀉和咳嗽等也是自愈力發揮作用的表現形式,傳統中醫稱自愈力為“真氣”、“元氣”、“正氣”、“腎氣”、“陽氣”等等,稱致病力為“邪氣”、“陰氣”、“瘴氣”等等,認為“邪不壓正”、“正氣充盈,百病不侵”,就是這個道理。

    
現代人普遍工作和生活在壓力巨大的環境裡,思想焦慮、肢體疲勞,膳食結構不合理,不斷受到噪音、輻射、空氣汙染以及飲食汙染的侵害,再加上吸菸、酗酒和不當用藥等因素,經常處於亞健康狀態,患病幾率越來越高,罹患惡性疾病的人數節節攀升,鞏固和提高自愈力已經成為迫在眉睫的嚴重問題。



身體裡的神醫—人體裡的自愈力

生命降生時,一位"隨身醫生"就在我們身體裡安家落戶了,體內的每一處器官,每一種分泌物都是他信手拈來的好藥材。生活中,小毛病往往不需吃藥就能好,疑難雜症自然痊癒的例子也不鮮見,這就是"神醫"在自行診斷、開方配藥,為我們祛病保健康。在醫學上稱其為自愈力。

  
求醫用藥是治療很多疾病的必要手段,不過這也是為自愈力發揮作用創造條件、爭取時間,病體痊癒歸根結底靠人體自愈力,日常保健更要靠自愈力。我們必須結識這位神醫,學會聽從他的健康指令,利用好他的天然藥田,才不會失去健康這一最寶貴的財富。


人與自然的矛盾導致疾病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擁有健康的身體,可事實上我們卻常常被疾病所困擾。那麼,我們為什麼會生病?是誰帶走了你最珍貴的健康?


中醫講"天人合一",人體和自然界有著密切的聯繫,許多現象都是相似的。看看下面關於自然界的例子,也許我們可以從中領悟到健康的真諦。

  
空氣是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之一,乾淨的空氣是由氮78%、氧21%、二氧化碳0.03%等氣體組成的,這三種氣體約佔空氣總重量99.00%以上,其他氣體總和不到千分之一。   
隨著人類活動的增多和現代文明的發展,大量有害氣體被排放到空氣中,改變了空氣的正常組成,使空氣質量變壞。據統計表明,每天全球有數萬噸廢氣排入到大氣中,按照這個排放速度,大氣早該讓人窒息了,可事實並不是那樣,這是什麼原因呢?原來,除了植物和雨水可以潔淨大氣,大氣本身也有超強的自我淨化功能,依靠大氣的稀釋、擴散、氧化等物理化學作用,就能使進入大氣的汙染物質逐漸消失。經科學研究發現,大氣中的氧氣、水和其他多種物質吸收了太陽光線的能量後,可以生成一種氫氧自由基,它的氧化能力相當強,可淨化大氣中的煙霧。但是大氣的自淨能力畢竟有限,如果人類不加節制,把越來越多的工業粉塵和有害氣體排放到大氣中,那麼終有一天會超過大氣所能承受的極限,大氣"生病"也就不足為奇了。

  
然而,被汙染的大氣也並非無藥可救。人們可以採取措施,比如在一定範圍的區域內,植樹造林,甚至建立自然保護區,搞生態建設。這樣就能調節氣候、截留灰塵、吸納有害氣體,從而大大提高大氣的自淨能力,大氣就能恢復"健康"。

  
事實上,人體生病也和大氣被汙染的道理一樣。人體藉助自身的自愈力,即使偶爾有飲食不當、睡眠不足、環境改變、血液汙染、負面情緒等影響,也可以保持一種良好的狀態而不生病;只有當身體的消耗和損害達到了更嚴重的地步,人才會生病。換句話說,生病則意味著身體的承受能力到達了極限,疾病就是身體給我們的信號,而那些損害人體自愈力的因素就是致病的罪魁禍首,它們削弱了自愈系統的力量,由此帶走了我們的健康。


一個年輕人這樣描述自己:"我很喜歡美食,覺得自己挺注意營養的,可是總覺得身體不強健,容易感冒,什麼時候有了流行性感冒一準被傳染,為什麼會免疫力這麼差呢?"   
醫生檢查後發現,他的肝臟和淋巴系統功能低下,而且心肺、胃腸等器官有老化現象,這讓年輕人大吃一驚。醫生建議他馬上改掉壞的生活習慣,注意鍛鍊,科學調節飲食,不要偏食和過量。

  
現代社會的生活和工作壓力越來越大,身體不適的人也越來越多,很大程度上是生活起居不規律造成的。不良生活習慣持續損害人體的組織器官,人體的自愈系統便忙得無暇休息,最終"神醫"累垮了,生病是自然的事情。


  
那麼,什麼樣的生活方式才稱得上"健康"呢?中醫的"天人一體觀"講,人體必須與外界的變化規律保持一致。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內部各個要素之間都有其固有運行規律;人與自然之間也是個有機的整體,整體的不和諧也會影響局部的運行狀況。

  
首先,要聽懂身體發出的信號,並聽從指示。我們的身體不會無緣無故地鬧脾氣,如果有不適感,那麼必定是某一方面出了問題。因此,我們要按照身體的指示行事:餓了就吃,困了就睡,累了就休息,該發的脾氣發出來,該看開的時候就釋然。

  
其次,要順應自然的規律,不可違背天道。自然環境的變化可直接或者間接影響人體五臟的功能和津液的代謝,使機體相應地產生生理、病理反應。例如,晝夜更迭,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是順應天時。現代人喜歡過"夜生活",在臟腑機能都減弱的時候還要活動,長此以往必然會傷精耗血,損害身體。另外,人類的破壞性活動影響了自然環境和氣候,惡化的環境和氣候條件最終又影響人類自身。
  
人之所以會生病,是因為人類漠視了自身的自愈力,也藐視了自然界的強大力量。《黃帝內經》雲:"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必先歲氣,無伐天和",也是說無論是養生還是治病,都要順應自然和身體的規律,否則就會破壞天道,損害人體的自愈能力。人不能無所畏懼,也不能耍小聰明,更不能目光短淺。總之,如果你想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養生的核心就是順應自然,順應人體規律,做到天人合一;而具體的方法則是讓身體做主,適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養生方法。


自愈力就是人體的神醫

許多人都養過小貓小狗等寵物,當這些動物生病時,會不吃不喝趴在那裡,其實它們在用節食的方法來給自己治病。道理很簡單,節食就是為了減少體力,因為身體在消化食物的時候,需要消耗自身體能,而節食則可以減少體能消耗,把有限的體能用到治癒疾病上面。動物就是這樣配合自愈力來給自己治病的。

 
其實人自然也有這種能力。在生病的時候,我們都會感到不想吃東西,這就是在運用自愈力來為自己治病。因此在遇到感冒發燒等小毛病的時候,不妨試試少吃飯,多喝水和果汁,這樣有利於加快身體的康復。

  
自愈力既是天生的,又是可以被激發出來的。以下是四種增進人體自愈力的方法:   
1、休息:勞累時,休息是恢復體能是最有效方法。俗話說:三分治,七分養。可見養的作用特別重要,這種養包括充足的休息和有規律的生活。

  
2、運動:運動能治癒很多疾病,特別是慢性病。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要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方法。

  
3、營養:營養在中醫裡也叫做"水谷精微",意思是食物消化後能被人體吸收的、對人體有益的精華部分。中醫認為:藥補不如食補。所以營養對身體很重要,而對於處於恢復中的人體尤其重要。

  
4、心態:人是身心統一的動物,身體和心靈組成了人的整體。身體是心靈的載體,心靈是身體的指揮。如果指揮系統出現了問題,身體的各個器官就不能很好的工作。   
自愈力的激發有很多種方法,例如神效自愈法,就是開發自愈潛能最突出的例子。求醫不如求己,掌握了這些方法,我們就可以避免或者減少疾病的發生,甚至從源頭上祛除疾病,達到治病固本的目的。

  
總之,我們要重視挖掘人體自愈的潛能,讀懂人體,靈活應對,制訂出適合自己的保健方案。

自愈力,是指機體的自然癒合能力,是人人都有的自身調控能力。所以不能過度干預,否則就會擾亂"神醫"的步驟,給"神醫"幫倒忙。
  
自愈系統與生俱來



百科學者張弦在對醫學理論的研究中發現,包括人體在內的諸多生命體,都存在一個與生俱來、自發作用的自愈系統,使其得以維持健康狀態,免於在來自外界的物理、化學、微生物等侵害中喪失生命力。因此說,人體的自愈系統是經過自然界億萬年的洗禮,不斷地鍛鍊而形成的。

  
現代科學研究指出:自愈系統包括防禦系統、應激系統、免疫系統、修復系統、內分泌系統等若干個子系統,其中任何一個子系統發生協調性、功能性障礙或者受到外來因素破壞時,自愈系統會調動其他子系統來"替補",使機體維持健康狀態。而當其他子系統的代償能力不足以"替補"時,人就會生病,或者處於亞健康狀態。

  
需要注意的是,在人體自愈系統的調節過程中,常常以減弱身體某些生理活動為代價,甚至暫時關閉某些機能,以減少養分的消耗,而將養分分配給身體出現問題的部位。因此,這個過程會使人體某些局部表現出一些症狀,這其實是一種身體警告,提醒人體出現了某些不平衡。例如人體的發燒,可能是提醒人體某些地方有炎症,而發熱則是自愈系統為了醫治人體而做的有益調節。

  
因此說,自愈系統的調節包納了整個人體,其複雜和精密程度是今天的科學技術所不能比擬的。不過,雖然我們不能完全讀懂身體的語言,卻可以正確認識身體的用意,只要不去阻止、干擾和破壞身體的正常行為,就可以充分利用自愈力來防病健身。
  
別給神醫幫倒忙
  
現實生活中,因為經濟利益的驅動等原因,很多醫生重藥劑治療而輕防治。有時藥物也確實可以起到"藥到病除"的效果,所以也符合大多數病人的需求。因此,人們已經習慣了生病就求助於醫藥,而忽視對身體自愈力這個"天然神醫"的利用。

  
但是,使用藥物的結果往往只是減輕了病痛的"假象",藥物(特別是內服藥物)其實也必須通過身體自愈系統的調節起作用。俗話說"是藥三分毒",真正無任何副作用的藥物是極少見的,而身體各部分的平衡運行才是健康的終極標準。

  
如果說藥物的副作用僅僅是干擾了人體的正常調節,那麼長期使用化學藥物而產生的耐藥性則會使病越治越多,藥越來越不好使。耐藥性又稱抗藥性,指病原體對藥物反應降低的狀態。如果長期使用抗菌藥物,一旦應用劑量不足,病原體就通過產生使藥物失活的酶、改變膜通透性阻滯藥物進入、改變靶結構或改變原有代謝過程而產生耐藥性。總之,耐藥性嚴重者,多種抗菌藥物都對其失效。

  
隨著抗生素的應用日益廣泛,細菌對一些常用藥物表現出程度不同的耐藥性。越是使用時間長、應用範圍廣的藥物,耐藥性就越嚴重,致病細菌會大量繁殖,正常菌群被破壞,容易引起二重感染。

  
如四環素、頭孢菌素、氯黴素等,可引起細菌間正常菌群平衡的破壞,出現白色念珠菌及抗葡萄球菌的繁殖,引起繼發性二重感染,如鵝口瘡、黴菌性陰道炎等真菌感染。   
除了抗生素之外,止痛藥也會造成耐藥性,導致慢性成癮。一些止痛藥,病人長期服用就會產生藥物依賴,藥物越是高效,這種依賴就越嚴重,其中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以曲馬多為代表的中樞性止痛藥。另外,止痛藥還會掩蓋病情,使病情在不覺中惡化,或者引起很多過敏反應,如哮喘、蕁麻疹、過敏性鼻炎等,比如阿司匹林、消炎痛就會可引起哮喘。近年來臨床研究證明,不合理使用二類精神藥品也會成癮,因此,在使用時應該注意。


據報道,德國明斯特大學的調查表明,濫用止痛劑能引起腎臟病。明斯特大學的利宋教授說:在原聯邦德國,腎臟病患者中有三分之二是濫用藥物引起的,尤其是婦女,偶感頭痛或身體不適便服用止痛劑,其實就埋下了禍根。他還說,長期服用止痛劑,會使體內不能製造出輸送氧氣所需要的足夠的血紅蛋白,進而便引起腎病以至腎功能衰竭。更為嚴重的是,濫用止痛藥甚至誘發某些腫瘤,會置人於死地。

  
總之,無論是藥物的副作用,還是人體由於服藥而產生的耐藥性,最終都影響了機體的自我修復能力。所以儘管現在的醫療條件很好,各種各樣的病症卻比以前更多、更年輕化、複雜化。

  
身體本有天然神醫大藥,過分迷信化學藥物,忽視人體內藥,就等於是拿珍饈佳餚去換鹹菜窩頭。
  
醫療的至高層次——修復自愈力
  
中醫有言"三分治,七分養",指的是:在病人康復過程中,醫生和藥物所起的作用較少,身體的恢復更多依賴於自我調節,也就是修復自愈力的過程。儘量依靠內力來治癒疾病,這是中醫的根本宗旨,也是醫療的至高層次。


   中醫最大的優點,就在於非常注重人體的自我修復力,幾千年前《黃帝內經》中就倡導養生防病,提倡醫生"治未病"。有病先調理,優先使用副作用小的針灸、砭石、按摩等治療方法。實在不行,再用少量藥物輔助治療。其實醫療的目的並不是糾正人體的錯誤、中止病痛症狀,而是協助人體完成它應有的功能。比如呼吸系統的抵抗力降低就會感冒,所以有經驗的中醫通常不會過多給患者開藥打針,降溫止咳,而是叮囑病人多喝水,多休息,禁食大魚大肉等肥甘厚味,多吃富含維生素的水果和蔬菜。這樣就避免加重腸胃的負擔,給身體一個修復的機會,從而促進機體自愈系統的恢復,感冒也就不治自愈了。


相對於這樣的人來說,善於運用身體自愈力自我調養的病人,則康復得更快,不僅能省去一大筆醫療費,更是在遠期效果上對身體的真正負責。

  
我們都知道,傷口的癒合和瘢痕的出現,都是身體所做的自我修復工作。現代醫學已發現,在人體康復過程中所出現的某些症狀,其實是修復工作的一部分。明白了這個道理,在治療疾病時就不要隨意干擾人體的工作,醫生(或者是我們自己)應該做的,是修繕局部,促進整個自愈系統的健康發展。   
當然,利用自愈力祛病健身的方法有一定應用限度,它適用於防治"未病"以及疾病初起時,也就是在疾病剛剛露出一點苗頭,機體自愈系統尚有修復力之時。如果已病入膏肓,自然要先以挽救生命為主,對症治療。《黃帝內經》裡說:"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上工治未病……見肝之病,知肝傳未脾,當先實脾……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即使在今天,中醫"治未病"的思想也可謂"最先進"、"最超前"。最高明的醫生不僅要把人醫好,更重要的是使人不得病,自愈力的作用是任何藥物都不能媲美的。現代醫學研究證明,自愈力是幫助身體恢復健康的真正法寶,任何一種治療方法的最終目的,都是使機體的自愈能力重新復甦。


人體有不可思議的自愈力,沒有任何一個名醫可以與機體的自愈力相媲美。按理說,最瞭解自己身體的人應該是自己。但是現實生活中,人們寧可偏信那些冰冷的儀器,卻不相信自己身體的敏感。有人做過統計,門診的誤診率大約有30%,因此,我們應該在充分認識身體的基礎上,學會運用自愈力來祛病健身。人體是一個完善的智能系統,更是一個廣播著天然大藥的福田。健康的時候,我們該如何維持這塊藥田的平衡;生病的時候,我們又該怎樣利用福田中的良藥,在神效自愈法中你可以找到滿意的答案。

自愈力就跟人的某些潛質一樣,需要被激發,它才能如日中天,放出異彩,有效抵抗疾病;反之,棄它於不顧,一味尋醫問藥追著疾病跑,它就會越來越孱弱,被放逐於身體的角落。


環境的改變是複雜的,也許我們控制不了生存的外部環境,卻可以調節人體的內部環境。認識、激發、利用人體的自愈力,讓自己收穫一生的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