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有人唱衰國企?你怎麼看?

這個少年74751805


我是從國企辭職出來的,雖然國企有很多這樣那樣的不足,但是我依然不能容忍有人別有用心地唱衰國企!

唱衰國企論調不是現在才有的,八十年末九十年代初,曾經颳起了一股強烈的唱衰國企風。然後,很多地方性國企鬼使神差地變成了私企,原先的國企廠長(經理)搖身一變成了私企老闆。短短十幾年時間,這些人就成了富甲一方的大富豪。臭名昭著的長生生物董事長高俊芳就是在這股浪潮中發家的。當時,喊出的口號是“砸三鐵”,推行的政策是管理層收購(MBO),於是,好端端的國企就被某些人蹊蹺地收購了。

國企真的管理效率低下嗎?錯!我是從國企出來的,對國企的管理水平還是有發言權的。毫不誇張的說,國企管理水平遠遠高於私企。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國企辭職人員在私企都混的風生水起的重要原因。試想,如果沒有兩把刷子,在私企能混的下去嗎?

國企為什麼競爭不住私企呢?這個原因,不用說大家也知道。客觀的說,國企的成本控制水平並不比私企差,甚至比私企還要科學。所以說,什麼國企成本高,效率低,純屬一派胡言。國企之所以競爭不住私企,是因為私企競爭方式太靈活了。有些事,私企老闆敢做,而國企老總不見得敢做。如果把國企和私企一同置於陽光下,我相信被打敗的肯定是私企!

那麼,為什麼還有人唱衰國企呢?首先,要知道是什麼人在唱衰!看看那些人,再看看他們在為誰說話,傻子都能看明白!他們為什麼唱衰國企呢?很簡單,看上了國企這塊大肥肉!只有不斷唱衰國企,才能誤導領導決策,然後自己才可以以最小的代價,甚至是零成本收購富得牛油的國企。就如同你去菜市場買菜,無論菜多麼新鮮,你都要想辦法挑出點瑕疵來,目的是什麼?讓菜農便宜點賣給你。就是這麼簡單!

溫馨提示:1.閱後如果喜歡,不妨關注、點贊和評論,謝謝

2.如果喜歡職場和管理知識,請關注本頭條號閱讀相關文章!


管理那點事


雖然經過前一輪的大規模改革,國有企業在數量上大大減少,在所有企業中的佔比也已經不是很高。特別是地市以下,國企已經基本退出。但是,國有企業的地位和作用並沒有因此而受到很大影響,在事關國計民生的關鍵領域,國有企業仍然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在應對全球金融危機中,如果沒有國有企業發揮中流砥柱的作用,經濟就會遭遇極大的困難。

那麼,為什麼會有人唱衰國企呢?主要有兩大方面的原因:一是長期以來,一直有一股力量,希望全面私有化。不是有位著名經濟學家,提出要讓國有企業全面退出,全面私有化嗎?甚至在那兩年,喊得非常響。直到決策層明確批評這樣的觀點,這種聲音才淡出市場;二是國企運行效率相對較低,適應市場的能力不是很強,尤其是有少數國企效益較差,甚至出現債券違約等方面的問題。因此,就有人開始唱衰國企了,認為國企沒有前景了。

所以,對這樣的觀點必須高度警惕與警覺,避免對國企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國企身上的問題,完全可以通過改革來解決。正在全面啟動的國企改革,就是在解決國企發展中的問題,就是想與民營資本等有效聯合,提高經濟的運行效率和發展質量。


譚浩俊


一味唱衰國企的,基本都是對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歷史不熟悉的。

在槓精眼裡,國企怎麼做都是錯的——

國企掙錢了,槓精們說:這一定是靠壟斷獲得超額利潤,是“國進民退”。

國企虧錢了,槓精們又指責:殭屍企業,效率低下,應該破產。

那請槓精們告訴大家,國企到底是要掙錢,還是要虧錢啊?


我們都學過高中政治和歷史,一定要搞清楚,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所以必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為什麼呢?因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適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發展不平衡、多層次的狀況,符合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大家上學的時候背課本,不要只是背,不去思考這背後的邏輯,很多人都走入了兩個極端:

第一個極端是,單純發展國企,不去發展民企。在一些人看來,國企掌握國民經濟命脈,是真正能組織力量幹大事的,是相對來說比較規範的(比如民航、石油等領域都是國企佔據主導地位),而民企很多是靠鑽空子、偷稅漏稅等獲取利潤。比如武漢市某區,某製造汽車的國有企業當年納稅佔整個區域60%以上(僅僅這一家哦),可以說國企是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而民企,比如餐飲業,很多不開發增值稅專票,偷稅漏稅,那麼民企就有原罪了嗎?不是的,民企在解決就業、激發市場活力上有重要作用,可以說民企在整個社會優化資源配置上起到了重要作用,降低了整個社會的交易成本。如果覺得國企高大上,看不起民企,是有偏見的。很多領域都是國企很難做好的,比如互聯網公司基本上都沒國企什麼事,BATTMD都是民企,你一樣離不開他們。

第二個極端是,鼓吹一切私有化,消滅國企。這類人在朋友圈最多,大多被西方媒體和思潮洗腦,認為一切全部市場化就是最好的,市場化是效率最高的,唯有市場化才能達到帕累托最優,他們恨不得一切都市場化。但我問你,一個經濟體,60%國企+40%民企,另一個經濟體,1%國企+99%民企,哪個貧富差距更大?當然是後者。全面市場化之後,會很“平等”,但是未必“公平”,叢林法則是不適合現代社會的,先發優勢被無限放大,底層看不到希望,無法突破階級壁壘。所以我們需要政府的轉移支付,需要更多強大的“國企”承擔社會責任,必須要對弱者和貧窮的人進行人道主義救助。舉個例子,你以為中國的看病很貴嗎?你在社區醫院打針不過幾十塊,你去美國試試?如果醫療全面市場化,你可能會看不起病;教育全面市場化,你的孩子估計會上不起學(私立大學學費了解一下)……

之所以有人鼓吹全面私有化是因為他們只看到國企的低效率,看不到國企的支柱作用,拿著放大鏡看缺點,卻拿著縮小鏡看優點。全面私有化將會導致貧富分化加速——所謂市場化,不過是為鉅額財富的合法性辯護。每個人必須搞清楚自己所在的立場,你如果是個沒什麼錢的人,就別為資本辯護了,全面市場化之後,你會更窮。

說了半天,上面兩個極端都不能走,生產力水平決定生產關係。理直氣壯做大做強國企,毫不動搖地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才是我們應該堅持的。

下次再碰到有人唱衰國企,噴國企不行,你不妨問問他,國企應該掙錢還是應該虧錢?


財經媒體人惠楊


國企與民企的存在正好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國企對市場服務水平,與規範,價格有一定扯制與穩定做用,對市場貨幣的安全迴流有一定做用。別看貨幣的安全流向,流對了政府可任意調整貨幣流,直接關係到人們的工資,福利,市場貨幣的流動量。如出下雨的是你的政府,接雨的,或水不知最終流向那裡,政府敢下雨嗎?難題是監管難。管嚴了,企業捆住了手腳,缺泛競爭力,管鬆了,難免有志大才疏的,素質不過硬的。出現放牛娃把牛賣了。

民企的好處是,市場反應快,有活力。問題是易不依法辦事,用工上不嚴格遵守《勞動法》,形成對社會的負面影響。還有是任人為親,會將大量人員邊緣化。會成為新的社會矛盾。

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十全十美。


中上行


為什麼有人唱衰國企?你怎麼看?

國企一直是我們經濟的支柱。無論經歷怎樣的改革,國企始終佔據著重要的地位。

上個世紀地方國企大改革,不少國企紛紛改制,員工紛紛下崗。經歷一段時間,又以各種投資公司名義登場,重新佔據一個地方經濟的主流。不過,那些響噹噹的電力、通信、石油等等,一直以國字號壯大著。

所以,我也認為,國企是沒有衰落的,而是一直壯大著,而且必須堅持壯大著,有不少關乎安全、健康、國計民生的產業,還得要靠國企支撐著,不然就會出現問題。

其次,國企存在的問題也需要引起重視,從而加大改革力度。如何提高國企的創新能力,引領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理念創新,讓國企更有效率,依然是一個艱鉅的課題。

最後,要重視整個市場環境的營造,讓國企、民企能夠公平競爭。這個關鍵在於法治環境,要尊重市場規律,尊重法治規則。


碧翰烽


國企要改革,大多數人不會為了不是自己的事而奮鬥的,所以才會出現包產到戶的,我覺得除了考慮國家戰略安全的基礎上,應該考慮公司合營2.0版,比如阿里巴巴這些運營好的上市公司,國家優先參與股份,外資參與要國家審批(和美國一樣),但國家不參與經營,就像日本軟銀不參與阿里巴巴經營一樣,經營交給專業的發起人,這樣才能在保證國家安全的情況下保證國資保值增值杜絕腐敗。


發動機老頭


放眼世界,科技最發達的國家清一色都是民企,這還不能說明問題嗎?用事實說話,我國一開始就走民企創新道路的話,現在一樣會有洛克西勒馬丁,波音,空客這樣的高科技公司,科技發展需要創新力和按勞分配的公平制度,這正是國企最缺的,論資排輩和官本位思想太嚴重,嚴重阻礙科技進步,人才,天才被打壓,不公正對待


常青藤32682036


中國郵政,這家公司相信每個國人都瞭解,在順豐圓通沒出現之前,他可是壟斷這個行業的!結果呢?壟斷行業都快破產了!後來國家給政策又搞了個郵政銀行!民營企業進入這個行業後,順豐圓通中通京東韻達,那一個不混的風聲水起!只有郵政還在混日子!


和上帝玩命152630884


國企不是唱衰的,是做衰的!

首先國企的體制和治理結構有問題,冗員多、流程長、決策慢、效率低!成本高,這些都是與市場機制相背離的,自然會被淘汰!其次,國企姓國,長期以來形成了一種養尊處優的心態,認為自己大而不能倒,沒有進取心!最後,國企員工包括領導人,缺少主人翁精神,始終認為國家應該對自己負責,而不是企業要替國家分憂,認識上本末倒置。在競爭面前,一味依靠政策和行業保護。以上種種,都說明國企只是一棵養在園子裡的一棵景觀樹,倍受呵護,卻少終風雨,一旦圍牆打開,必然衰敗!


平天下之文世界


如果三桶油之類的國企不至於鬧到高價還是虧損,我們批評就是無中生有,現在如果不批評那就是縱容腐敗而且是嚴重腐敗,危害國家經濟安全,這是常識!希望自欺欺人能夠忽悠全國人民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國企改革必須認真進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