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來了》對話鉅貪小官。視頻截圖 |
《武松來了》第三季由廣東省普法辦、省司法廳、南方日報、南方+客戶端聯合推出,南方名記走進監獄高牆,對話大要案主犯,剖析犯罪手段、傾聽懺悔,為您展現從未聽過的鐵窗心聲。 |
這是一起令人瞠目結舌的“小官鉅貪”案件。廣州某鄉鎮財政所85後合同制會計張華(化名),7年間侵吞財政公款7745萬餘元,主要用於償還其網絡賭球和澳門賭博欠下的鉅額賭債。2018年7月,張華被判無期徒刑,並沒收個人全部財產。
28日,南方名記趙楊工作室出品的《武松來了》第三季——“高牆內的對話”推出第四集,專訪張華。對話中,張華詳細交代了他貪汙鉅額公款的過程。他對記者說:“賭博,在我看來,跟吸毒一樣恐怖,太恐怖了!”
最多的一次,差不多輸了200萬元
南方日報:你是學什麼專業的?哪一年到的鎮財政所?
張華:我是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大學畢業後前兩年,工作表現好,在2009年末到2010年初,調到了鎮財政所。
南方日報:你從什麼時候開始賭博的?輸得最多的一次輸了多少錢?
張華:2010年。在我的一個“發小”介紹下,我開始參與網上非法足球投注。後來,我在網上賭輸了很多錢,就想著去澳門賭博翻本,最多的一次差不多輸了200萬元。當時整個人都傻掉了,不知道怎麼去面對這個事實。
南方日報:案發前,你家人始終不知道你賭博並且挪用公款的事嗎?
張華:家人始終不知道。我在親朋好友及領導同事面前,一直都是非常正派、誠實可靠的,他們肯定沒想到我會變成這樣。
南方日報:就像你說的,你之前是家人眼中的好孩子、領導眼中的好乾部,怎麼就一夜之間變成了賭徒呢?
張華:哎,其實在我看來,賭博跟吸毒一樣恐怖,真的很恐怖!
以前我也看過很多禁賭教育片,那會兒怎麼也不相信賭徒的心理是如此恐怖,也不理解一個人怎麼可能失去自控能力會到這種地步,感覺短片裡面完全是誇大其詞。當自己也變成這種人的時候,我才真的感同身受,體會到無法自拔的痛苦。
用這三種方式貪汙財政資金
南方日報:你是怎麼想到把手伸向公款的?
張華:我剛開始賭博的時候,贏了一點嚐到點甜頭,後來隨著投注額的不斷加大,我逐漸陷入了賭博的萬丈深淵。剛開始賭博那年,我就把自己三四十萬的積蓄全部輸掉了,在那之後就開始四處借錢還賭債。那些債主不斷地逼迫、威脅,讓我按期還錢。因為不敢跟親戚朋友借,走投無路的時候突然想到挪用單位財政資金,先還上那些賭債,然後看能不能靠運氣再填補回去。就這樣,我走上了這一條不歸路。
南方日報:第一次把手伸向公款的時候,有沒有經過什麼樣的思想鬥爭?
張華:當時思考了四五個月。畢竟心裡很清楚這是在犯罪,而且是很嚴重的罪行。但另一方面,面對那些咄咄逼人的債主,各種威脅啊、逼迫啊,就沒有選擇了。整個腦袋好像蒙掉了,想快點把事情解決。
南方日報:你最開始貪汙公款償還賭債,是採取什麼樣的方式?
張華:第一次是虛增工資。因為單位工資都是我經手做的,所以每個月在發工資的時候,我會改變工資單上的一些數字或者小數點來增加自己的工資。比如這個月的工資是2000元,改變一下數字就能把它變成4000元,或者改變一下小數點把它變成2萬元。
南方日報:除虛增本人工資外,你後來還採取了什麼方式?
張華:還有就是通過重複報賬、虛構工程項目款支出等方式。
7年來一直在做各種各樣噩夢
南方日報:你有沒有想過自己會被抓?
張華:從動第一筆財政資金以來,7年裡我沒有睡過一個安穩覺,一直在做各種各樣的噩夢。期間妻子也不斷問我怎麼了,需不需要去看醫生之類的,但我一直不敢把真相講出來。被抓那天,是同事通知我有事情,讓我回單位,那時候就知道一定是事發了。當我回到單位,看到同事們的眼神,心裡很不是滋味,他們眼神中透露的不是憎恨,而是失望與痛心。
南方日報:被抓後是害怕,還是感覺整個人終於解脫了?
張華:有那麼一瞬間感覺整個人都解脫了,畢竟這7年內心是很痛苦的,整個人就好像精神分裂一樣。在被帶走的那一瞬間,反而就輕鬆了不少,感覺終於可以去面對這個事情,去負應該負的責任,畢竟我騙了單位的領導和同事長達7年。
同時,內心也有種說不出來的痛,因為知道這樣一來就要離開家人了。不知道還有沒有機會再見到家人,也不知道會被怎麼判。其實我那時候想過,判我個死刑也不為過。
不能盲目用信任來代替監督
南方日報:在長達7年時間裡,沒有人發現你侵吞資產嗎?
張華:可能因我剛進單位時候,表現得還是比較積極和負責任,所以單位領導和同事對我的工作都很認可,所有經過我的手去辦的事,他們一概都不會去複查核對,也不會主動詢問。就這樣,我很無恥地利用了他們對我的信任。
南方日報:那你覺得單位應該如何加強對財政使用方面的監管?
張華:總的來講,單位和各部門一定要加強對財政使用方面的監督,完善監管制度,無論怎樣都要分清楚:信任跟監督是兩回事,不能盲目用信任來代替監督,否則真的會造成意想不到的悲劇。
南方日報:你覺得從你的悲劇來看,有什麼值得反思的?
張華:我覺得就一句話:凡事要“三思”。首先是思家,包括國家和自己的小家;其次是思人,包括自己和他人;最後是思後果。有這樣的認識,就可以儘量少犯錯誤,特別是那種原則上的錯誤。
●南方日報記者 趙楊 祁雷 實習生 何玉珍
閱讀更多 南方日報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