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寧死也不願過烏江,不是因爲他傻,而是他想到這個可怕的後果

宋代著名的女詞人李清照曾經寫過這樣的一句詩句“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至今仍為世人所熟知。在秦末農民起義中,項羽和劉邦是起義軍中實力最強的兩支隊伍,尤其是項羽的實力更加強大,劉邦都需要向他俯首稱臣,不過項羽因為剛愎自用,在後來與劉邦的鬥爭中逐漸落敗,不僅讓自己的龐大的隊伍被劉邦消滅,他自己也被劉邦軍隊逼到了烏江旁邊自刎而亡,讓人痛惜不已,李清照有句話是這樣讚揚項羽的“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項羽寧死也不願過烏江,不是因為他傻,而是他想到這個可怕的後果


項羽即使失敗了還是被當做英雄一樣看待,不過項羽被漢軍逼到烏江自刎,不肯過江東這一千古謎團一直困擾的後人,當初項羽為什麼不過烏江東山再起呢?很多人說憑藉項羽的能力在烏江重新聚集隊伍,還是有可能與劉邦有的一拼的,可是項羽沒有那麼做,選擇自刎而亡,很多人都罵他傻,有人說他不懂得利用機會,也有人說他抗挫能力很弱,在很多人看來,項羽沒有過烏江是他最大的遺憾。但是如果從史實來看,不是項羽不肯過烏江,因為他發現如果過烏江可能後果更加嚴重,為什麼這麼說呢?

項羽寧死也不願過烏江,不是因為他傻,而是他想到這個可怕的後果

秦朝末年,秦二世昏庸無能,再加上趙高等人把控朝政,為虎作倀,秦朝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最終不堪重負,揭竿而起。秦朝才剛剛建立不久,朝政還未穩定,於是各地紛紛響應起義,秦朝廷不久便被滅亡。決定秦朝滅亡的關鍵戰役便是著名的鉅鹿之戰,而次戰役的主帥便是項羽。雖然項羽有滅秦之功,但劉邦卻先一步進入咸陽,這為後來的兩虎相爭埋下了禍端。

項羽寧死也不願過烏江,不是因為他傻,而是他想到這個可怕的後果

項羽與劉邦經過一段時間的休養生息之後,終於挑起了戰火,並於決戰於垓下。此時的劉邦帶領大軍浩浩蕩蕩而來,而項羽卻剛剛經過惡戰,不但兵少,而且糧草不足。此時被劉邦幾十萬大軍所包圍,自然毫無勝算。

為了賭上一把,項羽帶領著八百騎兵趁夜突圍。劉邦軍隊直至天亮才發現,並趕緊派兵追趕。雖然得以從城中逃跑,留有一線生機,但是項羽渡過淮河之後,身邊僅剩一百多騎兵。同時項羽還迷路了,被老農指路到沼澤之中,耽誤了時間,以至於被漢軍追上。在一場惡戰之後,項羽身邊僅僅剩下了二十八騎,而漢軍卻有數千人之多。

項羽寧死也不願過烏江,不是因為他傻,而是他想到這個可怕的後果

項羽破釜沉舟,突圍出去逃到了烏江,遇見了烏江亭長,此人勸說項羽先回江東以圖東山再起。但項羽拒絕了,血戰到底,最終自刎而死。

回味完了整個故事,我們不經起了疑問,既然都是要尋死,為何要一路逃亡,倘若直接在垓下血戰到底,還能保住部下的性命,不是更好嗎?這就得歸結於烏江之時,項羽想明白了一件事情。

項羽寧死也不願過烏江,不是因為他傻,而是他想到這個可怕的後果

項羽看到烏江亭長說起江東的父老鄉親之時,不由回想起自己當時帶領江東子弟渡江向西挺進,併成就了一番事業。但再想想此時,當時跟隨自己的鄉親們無一幸還,自己已然是江東的罪人了。

項羽寧死也不願過烏江,不是因為他傻,而是他想到這個可怕的後果

項羽還想到自己又是劉邦的心腹大患,倘若此時渡江逃亡,雖江東百姓會力挺自己,但劉邦必定會以全軍之力剷平江東。而當時自己兵力勝於劉邦之時,尚不能保全這幫兄弟,更何況是處於弱勢之時。那麼既然自己渡江只會為江東父老帶來災難,倒不如一死了之,也從而保全了江東百姓。同時此舉也能讓項羽從凡塵之中解脫,去陪伴自己最愛的虞姬。正是由於這種想法,項羽最終自刎於烏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