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把人發送寧古塔給披甲人爲奴,披甲人是什麼身份?

差距_146881333


披甲人是清朝初年,投降清軍的降兵

“披甲人”原意就是士兵的意思,不過在清朝中前期,這是個單獨階層的名稱。

滿清以八旗立國,而在八旗內部主要分為三個階層。

第一是旗人,旗人是正經的八旗官兵,待遇是最高的,享受國家供養,職責就是世代打仗。

作為一個政治團體,八旗當中不光是滿人。在清初的對外征戰中,為彌補八旗軍隊數量的不足,清廷在投降的蒙古人和漢人中,挑選體格健壯者編列成八旗蒙古和八旗漢軍,與八旗滿洲共同組成了八旗軍事力量。

而那些沒被選上的人就編列為“披甲人”,在後方留守,是八旗體系的中的二等人。

至於最後一等人,則叫“包衣阿哈”,簡稱“包衣”,漢語是奴隸的意思。這些人原本是伺候、服侍旗人的奴才。但是在入關之後,這些包衣也慢慢地融入了旗人的生活中。

像是《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他們家就是隸屬於正白旗滿洲籍。但是,他在嚴格意義上不是旗人,而是正白旗的包衣奴才。

只不過在多爾袞死後,正白旗被皇帝親自統領,他們家就變成了皇帝的奴才。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璽因此入宮當了侍衛,曾祖母給康熙皇帝當了奶孃,曹家就此得以發跡。

但是說到底,他們家還是奴才。

(八旗裡面漢人非常多,特別是在乾隆以前,八旗中的漢軍旗人+包衣奴隸,人數佔到八旗總人口的60%)

除了旗人,披甲人的地位要比包衣高,但是日子卻不一定過得好。

由於披甲人留守關外,生活肯定沒有關內舒服。特別是清朝中前期正逢小冰河期,北半球冬季的氣溫都非常寒冷,這些披甲人的日子很難過,逃跑的人就越來越多。

而因為生活條件差,八旗官兵也是不願前往,北邊就指望著這些披甲人看家護院呢。

為此,清政府就將一些重刑犯及其家人發配至披甲人的駐地寧古塔,服侍這些披甲人。

(寧古塔位置)

這些被髮配寧古塔的犯人,生活基本上都比較悲慘,地位非常低。但如果你要是很有學問的話,那待遇就不一樣了。

在寧古塔那個地方,由於環境惡劣,根本沒個老師,孩子連個上學的地方都沒有。而對於念過書的犯人,當地上到八旗長官,下到披甲兵丁,都是十分敬重的。

畢竟,在那個環境,那個時代,生活是很枯燥的。這些“文藝青中老年”不光能教孩子讀書,還會說個段子,講個故事。

他們隨便講個《三國演義》,說個《西遊記》,人氣絕對不亞於郭德綱。

所以說知識改變命運,此話不假。


千佛山車神


在最近幾年火爆的清宮戲中,一些俗語漸被我們廣為熟知,例如,對於一些犯罪的大臣及其家屬,皇帝龍顏大怒後,往往會說:“發送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永世不得入關。”

那麼,“披甲人”是些什麼人呢?

(發往寧古塔的罪人)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先來講講,為什麼犯人要發往寧古塔。

犯罪之人為何要發往寧古塔呢?

寧古塔位於今黑龍江省牡丹江市一帶,圖們江以北,烏蘇里江東西兩岸。是清代東北地區的重鎮。努爾哈赤時期,開始在此建立政權,常年駐軍。是滿清時期東北的政治、軍事和經濟中心。

“寧古”兩字在滿語中代表數字六,“塔”的意思是個,所以“寧古塔”的漢語解釋就是六個。相傳早期有滿族兄弟6人,來到此地拓荒開墾,各佔一方,將寧古塔瓜分殆盡。後來的傳說逐漸演變成和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六個兒子聯繫起來,此處就成了滿清的龍興之地,發祥之所。清人稱寧古塔 “南瞻長白,北繞龍江,允邊城之雄區,壯金湯之帝裡。”

寧古塔氣候惡劣,大部分地區常年冰封,五穀不長。著名詩人吳兆騫被髮配到寧古塔後,這樣描述當地的氣候:“寧古寒苦天下所無,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風如雷鳴電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陰雨接連,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盡凍。雪才到地即成堅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這樣的地方人跡罕至,“其地重冰積雪,非復世界,中國人亦無至其地者。”但卻成了野獸的天堂,流放到此的犯人,經常和虎豹狼蟲不期而遇,“前有猛虎後蒼兕”,稍不留意就會葬身獸腹。

(寧古塔遺址)

這樣的環境最適合流放犯人,一來生存困難,有利於對犯人的改造;二來可以最大程度地開發滿清的發源地,讓“寧古塔”日趨繁盛,重現清太祖時期的輝煌。

因此,“寧古塔”成為了眾多犯罪大臣及其家屬的夢魘,流放之人曾形容:“若到了寧古塔,便有十個黃泉也不怕了!”部分流放之人還沒有達到寧古塔,就已經葬身虎豹狼群之口,甚至被當地人殺死分而食之。所以,一旦被皇帝下旨流放寧古塔,有些人寧願自殺也不去。

當然,在清朝統治期間,被流放到寧古塔的名人還是不計其數的。如鄭成功之父鄭芝龍、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學批評家金聖嘆、具有極端反清思想的呂留良的家屬、明代進士方拱乾一家、著名詩人吳兆騫、明代兵部尚書張縉彥等。

我們再來說說,什麼是“披甲人”?

清朝八旗制度的核心就是“以旗統軍,以旗統民”。

旗丁按照身份地位的不同,可分為“阿哈”“ 披甲人”和“旗丁”三類,“阿哈”就是奴隸,以漢人及朝鮮人居多;“旗丁”專指女真人。

(披甲人)

“披甲人”,顧名思義,就是披著鎧甲之人。說白了,就是清朝時期的軍人。主要以旗人為主。但他們和嚴格意義上的軍人又有些區別。“披甲人”在戰時上陣殺敵,衝鋒陷陣,就是一群驍勇善戰的軍人;和平年代解甲歸農,捕獵為生,自給自足,他們就成了地道的獵人。

把犯人發給“披甲人”為奴,就是讓他們去服侍這些軍人。

不過,滿清時期,守衛寧古塔的“披甲人”,還算善待罪犯。

如有發配至此的犯人出逃,“披甲人”一般不會告官,任其逃逸;如果沒能成功脫逃而返回,“披甲人”還會作證是犯人主動自首以減輕責罰。

“披甲人”還有很高的捕獵本領。

“披甲人”四季皆能打獵,出獵的時限不定,短則一日,長則數十天。他們能根據野獸的蹤跡,追蹤數十里。少數“披甲人”能獨立殺死一頭猛虎或黑熊。

在整個清朝時期,“披甲人”和流放而來的犯人一起,將中原文明的種子播撒在了寧古塔這個荒蠻落後的邊塞之地,教會當地人耕種、經商,從某種意義上說,其實極大地繁榮了寧古塔的經濟,促進了民族融合。

(參考資料:《寧古塔紀略》《清史稿》)


張生全精彩歷史


寧古塔,一個漢語譯為“六個”的奇怪地方,卻是清朝官員和文人學士聽之膽寒的所在,蓋因寧古塔是清朝“發配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的流人聚集地。但是,除去自然條件的惡劣,與北宋沙門島“至者多死”相比,寧古塔還算是個溫和的所在。

歷朝歷代選擇流放犯人的地點,都離不開“偏、遠”,譬如西北荒漠之地、廣南惡瘴之地、東北苦寒之地以及偏僻孤立的島嶼。清朝也不例外,在眾多的發配之地中,寧古塔是最讓清人害怕的所在,實在是高山峻嶺、野獸橫行、嚴寒難耐的無邊荒原。自關內去到寧古塔的路就是一條黃泉路,很多犯人死在這條路上,或者被野獸吃掉,或者受不了長途跋涉而死,或者不適應關外的惡劣天氣而死。

寧古塔並不是一個塔,用來鎮壓妖魔鬼怪,鎖住作奸犯科之人。說起來寧古塔在漢語裡就是“六個”的意思,傳說有六個兄弟居住於此,並不知什麼時候流傳下來的,但後來與清朝統治者聯繫了起來,說是努爾哈赤的曾祖福滿生了六個兒子,均居住在此,現在應該還有遺址,多半是牽強附會上的。那麼寧古塔具體在哪呢?

寧古塔是今黑龍江省牡丹江市一帶,範圍大概是圖們江以北,烏蘇里江東西兩岸地區,還包括俄羅斯的海參崴和那霍德爾等。是清代東北的邊疆重鎮,這裡設寧古塔將軍,鎮守邊疆,以對抗沙俄的入侵。寧古塔當地原本只是女真人,這裡也是滿洲的發祥地,他們以漁獵為生,構成當地的旗丁,處在寧古塔的統治階級;處在中間階層的就是披甲人,披甲人多是投降清廷的降兵降將,他們投降清廷後被要求世代居住在邊疆,守衛邊疆,披甲人分為馬甲和步甲,也就是騎兵和步兵。

他們在有戰事的時候披甲上陣,平時則漁獵耕種,和普通百姓無疑。清初戰事頻繁,披甲人的數量比較多,足以守衛邊疆,但逐漸的清朝的戰事越來越少,漸漸無法提供足夠數量的披甲人,於是在當地訓練一些士兵來填充披甲人這一階層。

披甲人因為時代居住在邊疆,難免心生怨言,不肯效忠清廷,反而成為邊疆的禍患,只靠旗丁的管束解決不了問題,於是清廷入關後開始考慮將罪犯流放到這些地方充當披甲人的奴隸。

但是真正發配到寧古塔的流人,境遇是不一樣的,流人到了寧古塔(上文說了,半路上會死不少)後,最開始面對的就是一片處女地,溫飽問題都解決不了,他們帶去了中原先進的文化、帶去了耕種知識、帶去了先進的生活技術。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後來的流人遠比清初的流人好過一些。他們到了以後,會分給房屋、耕牛和土地。用勤勞的雙手來解決溫飽問題,如果是重犯(比如作奸犯科、殺人、盜竊等罪),一般就是給披甲人做奴隸,充當寧古塔的最底層,他們是最沒有自由和尊嚴的一群人,倘若犯了光棍、盜、叛以上的罪行,寧古塔的統治者可以直接將他們處死,然後等到年終再上報。與這一類形成對比的是文人學士類,他們在寧古塔受到了普遍的歡迎和尊重。清朝的文字獄和科場舞弊案中很有一部分人被髮配到了寧古塔。

1657年,江左三鳳凰之一的吳兆騫被仇人陷害捲進南闈科場案中,奉旨入京複試,因種種原由,在第二年的四月複試中沒有終卷,被打四十大板,家產籍沒,與父母兄弟妻子同時發配寧古塔。這件事成了文人學士流放寧古塔的開端。

吳兆騫去到寧古塔的時候,當地只有三百餘家,處處都為冰雪覆蓋,荒涼的不像人間,他不會種地,不久謀了一個教書的職業,學生是流人的兒子,不久,吳兆騫的學識為人熟知,頗受當地官員的禮遇,併成為寧古塔將軍巴海的書記和家庭教書,負責巴海兒子們的學業。吳兆騫常常出入重要場合,負責作詩,他還曾隨薩布素斟察長白山主峰,作《長白山賦》,深深地打動了康熙。


從1676年開始,吳兆騫的朋友顧貞觀結識納蘭容若,開始為營救吳兆騫而奔走,最終在1681年,營救成功,當時,寧古塔將軍巴海親自派兵護送,闊別家鄉23年的吳兆騫終於回了家,習慣了苦寒之地生活的吳兆騫早已不適應江南的燥熱和淫雨霏霏,不過三年就去世了。

在吳兆騫流放寧古塔不久後的1662年,楊越捲進通海案,也被髮配到了寧古塔,並在第三年參與了對沙俄的反侵略戰,之後,他開始傳播中原文化,教給當地人耕種、建造房屋、經商,還帶來了中原儒家文化,之後寧古塔還辦起了學校,他還奉命訓練水師。雖然楊越的貢獻很大,但他的兒子楊賓數次營救父親都不可得,只獲得了一次探視的機會,楊賓歷經三個月的艱難跋涉到了寧古塔,與父母相處了兩個月,之後楊越死在寧古塔。

可以說這些文人對寧古塔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而他們也受到了當地人的歡迎和尊重,後來的文人學士流放到寧古塔,要麼經商、要麼給人做掌櫃、要麼教學,雖然寧古塔地處苦寒之地,日子倒也安靜祥和,比之繁華之地少了勾心鬥角,多了一份赤子之心。文人學士們相對自由一些,他們平時也可以組織聚會,尋訪古蹟,寄情于山水,苦中作樂。


蕭曉四姑娘


電視劇裡面經常把『發配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作為對犯罪大臣及其子女的懲罰。那麼寧古塔和披甲人都是什麼呢?

首先,寧古塔不是塔,是滿語的音譯,滿語裡面,『六』的發音是『寧古』,『個』的發音為『塔』,所以寧古塔的意思是『六個』。


現在黑龍江省的寧安縣,就是寧古塔將軍的駐地。為什麼發配寧古塔是個嚴厲的懲罰呢?因為當時的寧古塔生存條件非常的惡劣,在一個發配者給自己父母的書信中,就這麼寫道:

寧古寒苦天下所無,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風如雷鳴電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陰雨接連,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盡凍。雪才到地即成堅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而披甲人是什麼呢?滿洲八旗按照身份地位,分為阿哈

披甲人



和旗丁。

其中旗丁的地位最高,是真的滿洲女真。而披甲人則身份混雜,主要是投降滿洲女真,願意為女真人披甲上陣,征戰討伐的人;披甲人地位低於旗丁,但是高於阿哈。阿哈地位最低,指的就是奴才。

所以發配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就是給披甲人當阿哈。不但吃苦受罪,並且毫無人身安全和尊嚴的保障,故而被人人視為畏途,也被朝廷作為對犯罪官員非常嚴厲的懲罰。


經史通義


相信有不少人在清朝宮廷劇中經常聽到一句話:發放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

那麼寧古塔和披甲人的是什麼呢現在由我為大家一一講解!

寧古塔在黑龍江省琿春市是清統治東北的重地,也是清政府設在瀋陽(在以前叫做盛京)以北統轄黑龍江,吉林軍事、政治和經濟中心。清朝吉林三邊之首!

披甲人是幫助清王朝鎮守東北的,所以世代居住東北,

朝廷會經常將一些觸犯律法的大臣、家眷發配給他們!因為他們主要是受降的軍人,所以他們的地位比軍人低但比奴隸高!

披甲人世代鎮守邊疆,但卻不是真正的軍人,類似於現在的民兵!


現在我說點多餘的也屬於科普:

東北是滿清的發源地,滿清的龍脈就在長白山,所以他們封山200餘年!傳聞劉伯溫斬龍脈的時候唯一忽略的地區就是長白山,所以他們成了燎原之火代替明朝穩坐江山!


希望大家多多支持我^_^

青山文楂


嚴格的說起來,披甲人的意思引申為軍人,披甲人分為馬甲和步甲,馬甲就是騎兵,布甲則為步兵,披甲人世世代代都住在邊疆,他們的任務就是幫助清王朝戍守邊疆,披甲人一般是指投降給清朝之後願意為清朝效力的人,雖說也算是軍人,但是他們的地位絕對沒有正常軍人的高。當然他們的地位是高於奴隸的。

在滿清統治時期,如果有人犯了重罪,有時候需要將這些人發配去寧古塔,其中一部分還要送給披甲人為奴,披甲人民族不一,清朝統治者也需要安撫這些人,因為他們常年生活在環境非常惡劣的地方,因此朝廷會固定的將一批犯人送去寧古塔給他們做奴隸,以表示朝廷沒有忘記他們在邊疆的功勞,也可以理解為穩定軍心。

看到這裡想必有人要問了,寧古塔是個什麼地方?在清朝民間有這樣一句話,寧可直接被砍掉頭,都不去寧古塔。在影視劇中也經常有這樣一個鏡頭,發往寧古塔,永世不得入關,大臣聽到這句話,都能直接昏過去。既然是發配犯人的地方,那肯定就是邊疆,歷朝歷代都會這樣做,只要不是必須死的罪,很多人都會被髮配邊疆,其中官員較多。

寧古塔可以算成是滿族人的發源地,在今天的東北地區,在古代此處被稱為苦寒之地,一般人受不了當地的氣候,尤其是冬天,每年都會凍死大批的人,並不是所有人都有過冬的衣服,即使有想要挺過去也很難。

有趣的是,根據歷史學家研究,當地的環境並沒有清朝人想的那麼惡劣,只要你肯勞作,絕對是能換來過冬的必需品,只是清朝人口口相傳,大家才覺得此地很可怕,實則不然,畢竟清朝大詩人吳兆騫可是在寧古塔活了二十多年,依然很滋潤。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寧古塔,那個地方位於中國東北,說實話,這地區原先是滿族人的聚集地,八旗子弟一部分人也在這個地方生活,由於這個地區冬季偏長,而且生存環境惡劣,使得聚集在這個地方的居民,生活一直都極其艱難,一開始的時候,當時滿清的高層並沒有意識到這塊土地的重要性。

但是後來俄羅斯人開始入侵,這個時候,寧古塔的重要性就體現出來,寧古塔,是指黑龍江,包括到現如今海參崴這一塊的巨大的區域,在這個地區生活的八旗子弟一下子只有肩負起了穩定中國國防邊關地區的重任!

但是在這地區生活的八旗子弟實在太少了,如果下回面臨俄羅斯人的入侵,我們應該怎麼辦呢?這個地區雖然我們的子民在這兒生活,但人數太少,下回面臨入侵的時候,萬一人數不夠,來不及及時的抵抗,喪失這塊兒區域,我該怎麼辦呢?這個時候,清朝的皇帝就選擇將投降的一批漢人的降兵給派遣到這個地區,這批人統稱為披甲人,這批人主要有兩個作用第一,充實這個地區的人口第二,將這批人作為接下來俄羅斯人入侵的時候,一個有效的生力軍。

但是這批人派過去了,原先是降兵啊,這批人,你怎麼能放心的?因此命令當地的滿人,還有接下來派遣過去的將軍作為這個地區的統帥兵力的大將管理這些披甲人,平時的時候和這些人一起在這裡耕種生活,遇到緊急的正事武裝起來,統率這些人去反擊入侵者。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看到在。寧古塔這個地區主要是兩波人一個就是八旗子弟,旗丁,他們是作為統治階層下面一層人就是披甲人,他們相當於給這些人無償地打工,(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二者之間是有明確的上下級關係的。

由於這個地區生存環境十分惡劣,所以也披甲人。它的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因此需要滿清不斷地往這個地方充實兵力,但是後來整個中原地區的戰爭已經結束了,您哪兒來這麼多人口去給他充實呢?

此時此刻,另外一條方略就出來了,比如說犯了罪的人,我把它放到這個地區,這條路特別難走,那個時候走路只能夠靠兩條腿走,而且當地很多深山老林,山裡面有瘴氣,有野獸,順治有的地方連水都不能喝,這條路走過去簡直就是受罪,並且比起安逸舒適的中原地區的氣候,這個地方的氣候仍然還可以用惡劣來形容。

所以這一批罪犯也就被髮配到了寧古塔。

當然,這一批罪犯,他是罪犯,本身就是社會最基層的渣子,這批人肯定是不能給他們社會地位了,這個時候報復一下他們人做八期自己努力都不能做了,你們直接做這批正守在邊關作為野狗一樣存在在邊關的這批披甲人的奴隸算是羞辱你們。

但是我們得說苛政猛於虎,這是曾經有關於孔子的一個故事,就是孔子,他有一回跑到山林裡面去,撞見了一個婦人在那兒墳前哭泣,問這個婦人說你為什麼要在這兒哭啊?婦人就回答說我家的丈夫被老虎給咬死了,我的兒子被老虎給咬死了,所以我在這兒哭,孔子就問他了,為什麼不下山呢,山的下面多安全吶,那個人就回答他說山下面有苛政!然後。孔子感慨就說苛政猛於虎。

事實上,生活在這1p地區的人,無論是奴隸還是士兵,皇帝可以說是天高地遠,除了來的那條路艱辛以外,在接下來日子裡過的基本上都是舒心的,沒人管轄,沒人治理所有人天高地遠的在這兒生活。

所以我們看到有很多人在這裡生活並不感到壓抑,反倒覺得十分的喜歡,當然很多人都想去,去的前提就是你能捱得過這一場死亡行軍。


漩渦鳴人yy


我們看清廷古裝劇,經常會看到皇帝動輒會對犯了罪的人說“發配到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永世不得回京!

那麼寧古塔是哪裡,真的有那麼恐怖麼?披甲人又是什麼人,什麼身份?

這種發配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的做法,也就只在清朝有,原因很簡單,寧古塔正是在滿清女真發源地的東北黑龍江牡丹江市一塊,當時這裡一直是屬於關外的,當年由鐵騎將軍吳三桂鎮守的山海關,滿清是十年無功,不得漢朝寸土。

而寧古塔也並非真的有塔存在,而是因為滿清相傳當時那個地方是重要部落重鎮,分別由六個重要將領把手,漢語的六是滿語的寧古,個是滿語的塔,民間常頌說這六個將軍的功績,日子久了到後來民族文化大遷徙,漢滿交匯,我們發現自己常說的六個將軍的六個剛好就是寧古塔的意思,念起來像個地名,朗朗上口,慢慢的也就這麼傳下來了。

至於披甲人,並不能簡單的認識為邊防士兵。因為邊防士兵,他在清朝是作為正規軍隊序列,社會地位還是比較高的,但是這裡的披甲人,大多是前朝投降將領或者士兵。滿清統治者覺得投降了的將領士兵與他們在同一序列不妥,但到底是士兵,不妨發配他們到邊疆去戍邊。

但是說到古代披甲人,那可不是好乾的差事,我們就說寧古塔這個地方吧,地處中國最北,與俄羅斯交界,常年天寒地凍不說,最主要是當時這裡還屬於煙瘴之地,鳥獸蟲魚,到處都是,到這裡戍邊,那可不是好玩的地方啊!所以披甲人常年倍受磨難,骨子裡也就有了種蠻荒原始部落人的習性,脾氣習慣怪的很,滿清也是為了體恤安慰他們選一些犯了罪的人給他們為奴,供他們差使,伺候他們,這樣奴隸的命運,大家也就可想而知了,日子能過的好麼?

但是,有趣的是,第一批給寧古塔披甲人為奴的人也許早早滅絕了,後來的奴隸過的倒是不差。

滿清派去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的一般是一些文字獄的犯人或者科舉犯人,到底來說他們都是有文化與知識的人。比如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呂留良家屬,金聖嘆家屬,特別是著名詩人吳兆騫,人家到了這裡可是如魚得水,詩人遇山水,活化成神仙啊!

他們到了這裡之後,因為自己的才學卓識,給當地人帶去了農耕,建築,製造等技術,帶去了學說,寧古塔的人也喜歡聽他們說來自京城的事,他們好多些來了這裡,反倒不是奴隸,漸漸變成了受人尊重的人,其中吳兆騫樂於此間的山水與民風淳樸都樂不思蜀了。

所以,滿清京都只知寧古塔,不解寧古塔。

但是,話又說回來了。被髮配到寧古塔,兩地之間何止千里,一路走過去,風餐露宿,又多是煙瘴之地,野獸橫生,沒有餓死,累死,被野獸吃了,那也就是自己的造化來了。


不書公子


寧古塔是滿清王朝的流放地之一。比如流放西北、東北(寧古塔)、南方苦熱煙瘴之地,均為罪人流放之地。而”寧古”是滿語的6的意思,“塔”是個的意思。合稱6個。據《寧古塔記略》,當初佔據此地為六兄弟,故有寧古塔之名謂。至清入關立國、順冶年間,寧古塔地區是非常遼闊的,盛京(瀋陽)以北、以東,即圖門江以北,烏蘇里江東西兩岸,近日本海,皆為其地其境。

寧古塔地區之府冶寧古塔,則位於現黑龍江省寧安縣境內。寧古塔地區,常年冰封千里,天氣惡劣無比。被陷順治14年科場案的漢族詩人吳兆騫,就是被遣戍寧古塔達23年之久,後經滿族詩人納蘭容若之父納蘭明珠從中運作,方予贖還,還家後3年即亡。





有其文為證,“寧古寒苦天下所無,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風如雷鳴電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陰雨接連,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盡凍。雪才到地即成堅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這麼個人間地獄、塵世閻殿,怪不得方拱乾也說,”人說黃泉路,若到了寧古塔,便有十個黃泉也不怕了!”

僅僅生活在這個地方,尚且已令人有膽戰心驚、毛骨悚然之感;再發送披甲人為奴,實際上,就是先剝奪人的一切權利,再放到苦寒極邊之地服苦役。奶奶的,還不如直接被一刀宰了清爽。古人被髮送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就是苦不避死、卻不得死這麼個苦逼的狀況。連人身關係都依附於主家披甲人府內,連個開戶口的權利都沒有。


那麼,披甲人又是個啥東東?披甲人是指後金在歷次征戰中,受降過來的兵士,有漢族、朝鮮族等民族之人。只要是後金打過的地區裡的民族,皆有可能被俘,成為披甲人。後金對付這些降軍,最好的去處,自然是送到寧古塔地區戍邊守境。所以在寧古塔這裡,等級是如此分層的,最低,“阿哈”,多為流放為奴之人,或因其他原因成奴之人充當;披甲人,二等公民;女真人,即滿八旗人,是這裡的統治階級。

從順冶年間起,便有不少的官員和將領以及罪人,因受罰而發配至寧古塔。舉幾個例子,比如鄭成功之父鄭芝龍及家屬;康熙年間的“平三藩”之後,三藩之部屬之全部;雍正年間,著名“文字獄”案,事主呂留良之3子呂宏中、6子呂甫中、7子呂立中等家屬及僕伇;以上提到的所有人均被遣戍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歷史上最後一個發送寧古塔的犯人,是光緒皇帝的堂兄、輔國公、輔國將軍的愛新覺羅·載瀾。因義和團事件,先被流放新疆,後轉發寧古塔。最後因民國大總統袁世凱不同意其歸京,而死於寧古塔。


本文所有圖片均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穿越歷史的迷霧,檢視歷史的足跡,仰望歷史的輝煌,感懷歷史的滄桑。“劍雄品評文史經濟”與您同學同行,同喜同嘆。您的關注,是我奮筆疾書的動力,您的閱讀,是我剖析探幽的初衷。

劍雄品評文史經濟


披甲人就是穿盔甲的人,即清朝在黑龍江的駐防部隊!當時的清朝在關外設了兩個軍區,駐紮兩支軍隊並設立兩個軍事主官。一個是盛京軍區,軍區首府在盛京,管轄範圍大約現在的東北南部到鴨綠江丹東地區,軍事主官叫盛京將軍;一個是寧古塔軍區,軍區首府在寧古塔,管轄範圍大約現在黑龍江到六十四屯地區一帶,軍事主官叫黑龍江將軍。

黑龍江地區在當時人煙稀少,又距離朝廷中央非常遠,使得糧草軍餉轉運十分困難,朝廷是儘量的讓糧草就地屯田就地解決,這種方式在任何朝代都一樣。而這些給披甲人種田種地的人就是這些罪犯,不過這些人也不多就是了,畢竟每年的朝廷重犯不多。

當然,如果女的被髮配到寧古塔去確實比較慘就是了。因為寧古塔又窮又苦,中原的妓院不會開到這邊做生意,這些當兵的生理問題自然就很難解決了。所以朝廷也就想個辦法自己開妓院,朝廷發配這些罪犯女子去到寧古塔就是去當軍妓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