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把人发送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披甲人是什么身份?

差距_146881333


披甲人是清朝初年,投降清军的降兵

“披甲人”原意就是士兵的意思,不过在清朝中前期,这是个单独阶层的名称。

满清以八旗立国,而在八旗内部主要分为三个阶层。

第一是旗人,旗人是正经的八旗官兵,待遇是最高的,享受国家供养,职责就是世代打仗。

作为一个政治团体,八旗当中不光是满人。在清初的对外征战中,为弥补八旗军队数量的不足,清廷在投降的蒙古人和汉人中,挑选体格健壮者编列成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与八旗满洲共同组成了八旗军事力量。

而那些没被选上的人就编列为“披甲人”,在后方留守,是八旗体系的中的二等人。

至于最后一等人,则叫“包衣阿哈”,简称“包衣”,汉语是奴隶的意思。这些人原本是伺候、服侍旗人的奴才。但是在入关之后,这些包衣也慢慢地融入了旗人的生活中。

像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他们家就是隶属于正白旗满洲籍。但是,他在严格意义上不是旗人,而是正白旗的包衣奴才。

只不过在多尔衮死后,正白旗被皇帝亲自统领,他们家就变成了皇帝的奴才。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因此入宫当了侍卫,曾祖母给康熙皇帝当了奶娘,曹家就此得以发迹。

但是说到底,他们家还是奴才。

(八旗里面汉人非常多,特别是在乾隆以前,八旗中的汉军旗人+包衣奴隶,人数占到八旗总人口的60%)

除了旗人,披甲人的地位要比包衣高,但是日子却不一定过得好。

由于披甲人留守关外,生活肯定没有关内舒服。特别是清朝中前期正逢小冰河期,北半球冬季的气温都非常寒冷,这些披甲人的日子很难过,逃跑的人就越来越多。

而因为生活条件差,八旗官兵也是不愿前往,北边就指望着这些披甲人看家护院呢。

为此,清政府就将一些重刑犯及其家人发配至披甲人的驻地宁古塔,服侍这些披甲人。

(宁古塔位置)

这些被发配宁古塔的犯人,生活基本上都比较悲惨,地位非常低。但如果你要是很有学问的话,那待遇就不一样了。

在宁古塔那个地方,由于环境恶劣,根本没个老师,孩子连个上学的地方都没有。而对于念过书的犯人,当地上到八旗长官,下到披甲兵丁,都是十分敬重的。

毕竟,在那个环境,那个时代,生活是很枯燥的。这些“文艺青中老年”不光能教孩子读书,还会说个段子,讲个故事。

他们随便讲个《三国演义》,说个《西游记》,人气绝对不亚于郭德纲。

所以说知识改变命运,此话不假。


千佛山车神


在最近几年火爆的清宫戏中,一些俗语渐被我们广为熟知,例如,对于一些犯罪的大臣及其家属,皇帝龙颜大怒后,往往会说:“发送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永世不得入关。”

那么,“披甲人”是些什么人呢?

(发往宁古塔的罪人)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先来讲讲,为什么犯人要发往宁古塔。

犯罪之人为何要发往宁古塔呢?

宁古塔位于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一带,图们江以北,乌苏里江东西两岸。是清代东北地区的重镇。努尔哈赤时期,开始在此建立政权,常年驻军。是满清时期东北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

“宁古”两字在满语中代表数字六,“塔”的意思是个,所以“宁古塔”的汉语解释就是六个。相传早期有满族兄弟6人,来到此地拓荒开垦,各占一方,将宁古塔瓜分殆尽。后来的传说逐渐演变成和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六个儿子联系起来,此处就成了满清的龙兴之地,发祥之所。清人称宁古塔 “南瞻长白,北绕龙江,允边城之雄区,壮金汤之帝里。”

宁古塔气候恶劣,大部分地区常年冰封,五谷不长。著名诗人吴兆骞被发配到宁古塔后,这样描述当地的气候:“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这样的地方人迹罕至,“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但却成了野兽的天堂,流放到此的犯人,经常和虎豹狼虫不期而遇,“前有猛虎后苍兕”,稍不留意就会葬身兽腹。

(宁古塔遗址)

这样的环境最适合流放犯人,一来生存困难,有利于对犯人的改造;二来可以最大程度地开发满清的发源地,让“宁古塔”日趋繁盛,重现清太祖时期的辉煌。

因此,“宁古塔”成为了众多犯罪大臣及其家属的梦魇,流放之人曾形容:“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部分流放之人还没有达到宁古塔,就已经葬身虎豹狼群之口,甚至被当地人杀死分而食之。所以,一旦被皇帝下旨流放宁古塔,有些人宁愿自杀也不去。

当然,在清朝统治期间,被流放到宁古塔的名人还是不计其数的。如郑成功之父郑芝龙、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具有极端反清思想的吕留良的家属、明代进士方拱乾一家、著名诗人吴兆骞、明代兵部尚书张缙彦等。

我们再来说说,什么是“披甲人”?

清朝八旗制度的核心就是“以旗统军,以旗统民”。

旗丁按照身份地位的不同,可分为“阿哈”“ 披甲人”和“旗丁”三类,“阿哈”就是奴隶,以汉人及朝鲜人居多;“旗丁”专指女真人。

(披甲人)

“披甲人”,顾名思义,就是披着铠甲之人。说白了,就是清朝时期的军人。主要以旗人为主。但他们和严格意义上的军人又有些区别。“披甲人”在战时上阵杀敌,冲锋陷阵,就是一群骁勇善战的军人;和平年代解甲归农,捕猎为生,自给自足,他们就成了地道的猎人。

把犯人发给“披甲人”为奴,就是让他们去服侍这些军人。

不过,满清时期,守卫宁古塔的“披甲人”,还算善待罪犯。

如有发配至此的犯人出逃,“披甲人”一般不会告官,任其逃逸;如果没能成功脱逃而返回,“披甲人”还会作证是犯人主动自首以减轻责罚。

“披甲人”还有很高的捕猎本领。

“披甲人”四季皆能打猎,出猎的时限不定,短则一日,长则数十天。他们能根据野兽的踪迹,追踪数十里。少数“披甲人”能独立杀死一头猛虎或黑熊。

在整个清朝时期,“披甲人”和流放而来的犯人一起,将中原文明的种子播撒在了宁古塔这个荒蛮落后的边塞之地,教会当地人耕种、经商,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极大地繁荣了宁古塔的经济,促进了民族融合。

(参考资料:《宁古塔纪略》《清史稿》)


张生全精彩历史


宁古塔,一个汉语译为“六个”的奇怪地方,却是清朝官员和文人学士听之胆寒的所在,盖因宁古塔是清朝“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的流人聚集地。但是,除去自然条件的恶劣,与北宋沙门岛“至者多死”相比,宁古塔还算是个温和的所在。

历朝历代选择流放犯人的地点,都离不开“偏、远”,譬如西北荒漠之地、广南恶瘴之地、东北苦寒之地以及偏僻孤立的岛屿。清朝也不例外,在众多的发配之地中,宁古塔是最让清人害怕的所在,实在是高山峻岭、野兽横行、严寒难耐的无边荒原。自关内去到宁古塔的路就是一条黄泉路,很多犯人死在这条路上,或者被野兽吃掉,或者受不了长途跋涉而死,或者不适应关外的恶劣天气而死。

宁古塔并不是一个塔,用来镇压妖魔鬼怪,锁住作奸犯科之人。说起来宁古塔在汉语里就是“六个”的意思,传说有六个兄弟居住于此,并不知什么时候流传下来的,但后来与清朝统治者联系了起来,说是努尔哈赤的曾祖福满生了六个儿子,均居住在此,现在应该还有遗址,多半是牵强附会上的。那么宁古塔具体在哪呢?

宁古塔是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一带,范围大概是图们江以北,乌苏里江东西两岸地区,还包括俄罗斯的海参崴和那霍德尔等。是清代东北的边疆重镇,这里设宁古塔将军,镇守边疆,以对抗沙俄的入侵。宁古塔当地原本只是女真人,这里也是满洲的发祥地,他们以渔猎为生,构成当地的旗丁,处在宁古塔的统治阶级;处在中间阶层的就是披甲人,披甲人多是投降清廷的降兵降将,他们投降清廷后被要求世代居住在边疆,守卫边疆,披甲人分为马甲和步甲,也就是骑兵和步兵。

他们在有战事的时候披甲上阵,平时则渔猎耕种,和普通百姓无疑。清初战事频繁,披甲人的数量比较多,足以守卫边疆,但逐渐的清朝的战事越来越少,渐渐无法提供足够数量的披甲人,于是在当地训练一些士兵来填充披甲人这一阶层。

披甲人因为时代居住在边疆,难免心生怨言,不肯效忠清廷,反而成为边疆的祸患,只靠旗丁的管束解决不了问题,于是清廷入关后开始考虑将罪犯流放到这些地方充当披甲人的奴隶。

但是真正发配到宁古塔的流人,境遇是不一样的,流人到了宁古塔(上文说了,半路上会死不少)后,最开始面对的就是一片处女地,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他们带去了中原先进的文化、带去了耕种知识、带去了先进的生活技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后来的流人远比清初的流人好过一些。他们到了以后,会分给房屋、耕牛和土地。用勤劳的双手来解决温饱问题,如果是重犯(比如作奸犯科、杀人、盗窃等罪),一般就是给披甲人做奴隶,充当宁古塔的最底层,他们是最没有自由和尊严的一群人,倘若犯了光棍、盜、叛以上的罪行,宁古塔的统治者可以直接将他们处死,然后等到年终再上报。与这一类形成对比的是文人学士类,他们在宁古塔受到了普遍的欢迎和尊重。清朝的文字狱和科场舞弊案中很有一部分人被发配到了宁古塔。

1657年,江左三凤凰之一的吴兆骞被仇人陷害卷进南闱科场案中,奉旨入京复试,因种种原由,在第二年的四月复试中没有终卷,被打四十大板,家产籍没,与父母兄弟妻子同时发配宁古塔。这件事成了文人学士流放宁古塔的开端。

吴兆骞去到宁古塔的时候,当地只有三百余家,处处都为冰雪覆盖,荒凉的不像人间,他不会种地,不久谋了一个教书的职业,学生是流人的儿子,不久,吴兆骞的学识为人熟知,颇受当地官员的礼遇,并成为宁古塔将军巴海的书记和家庭教书,负责巴海儿子们的学业。吴兆骞常常出入重要场合,负责作诗,他还曾随萨布素斟察长白山主峰,作《长白山赋》,深深地打动了康熙。


从1676年开始,吴兆骞的朋友顾贞观结识纳兰容若,开始为营救吴兆骞而奔走,最终在1681年,营救成功,当时,宁古塔将军巴海亲自派兵护送,阔别家乡23年的吴兆骞终于回了家,习惯了苦寒之地生活的吴兆骞早已不适应江南的燥热和淫雨霏霏,不过三年就去世了。

在吴兆骞流放宁古塔不久后的1662年,杨越卷进通海案,也被发配到了宁古塔,并在第三年参与了对沙俄的反侵略战,之后,他开始传播中原文化,教给当地人耕种、建造房屋、经商,还带来了中原儒家文化,之后宁古塔还办起了学校,他还奉命训练水师。虽然杨越的贡献很大,但他的儿子杨宾数次营救父亲都不可得,只获得了一次探视的机会,杨宾历经三个月的艰难跋涉到了宁古塔,与父母相处了两个月,之后杨越死在宁古塔。

可以说这些文人对宁古塔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他们也受到了当地人的欢迎和尊重,后来的文人学士流放到宁古塔,要么经商、要么给人做掌柜、要么教学,虽然宁古塔地处苦寒之地,日子倒也安静祥和,比之繁华之地少了勾心斗角,多了一份赤子之心。文人学士们相对自由一些,他们平时也可以组织聚会,寻访古迹,寄情于山水,苦中作乐。


萧晓四姑娘


电视剧里面经常把『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作为对犯罪大臣及其子女的惩罚。那么宁古塔和披甲人都是什么呢?

首先,宁古塔不是塔,是满语的音译,满语里面,『六』的发音是『宁古』,『个』的发音为『塔』,所以宁古塔的意思是『六个』。


现在黑龙江省的宁安县,就是宁古塔将军的驻地。为什么发配宁古塔是个严厉的惩罚呢?因为当时的宁古塔生存条件非常的恶劣,在一个发配者给自己父母的书信中,就这么写道:

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而披甲人是什么呢?满洲八旗按照身份地位,分为阿哈

披甲人



和旗丁。

其中旗丁的地位最高,是真的满洲女真。而披甲人则身份混杂,主要是投降满洲女真,愿意为女真人披甲上阵,征战讨伐的人;披甲人地位低于旗丁,但是高于阿哈。阿哈地位最低,指的就是奴才。

所以发配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就是给披甲人当阿哈。不但吃苦受罪,并且毫无人身安全和尊严的保障,故而被人人视为畏途,也被朝廷作为对犯罪官员非常严厉的惩罚。


经史通义


相信有不少人在清朝宫廷剧中经常听到一句话:发放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

那么宁古塔和披甲人的是什么呢现在由我为大家一一讲解!

宁古塔在黑龙江省珲春市是清统治东北的重地,也是清政府设在沈阳(在以前叫做盛京)以北统辖黑龙江,吉林军事、政治和经济中心。清朝吉林三边之首!

披甲人是帮助清王朝镇守东北的,所以世代居住东北,

朝廷会经常将一些触犯律法的大臣、家眷发配给他们!因为他们主要是受降的军人,所以他们的地位比军人低但比奴隶高!

披甲人世代镇守边疆,但却不是真正的军人,类似于现在的民兵!


现在我说点多余的也属于科普:

东北是满清的发源地,满清的龙脉就在长白山,所以他们封山200余年!传闻刘伯温斩龙脉的时候唯一忽略的地区就是长白山,所以他们成了燎原之火代替明朝稳坐江山!


希望大家多多支持我^_^

青山文楂


严格的说起来,披甲人的意思引申为军人,披甲人分为马甲和步甲,马甲就是骑兵,布甲则为步兵,披甲人世世代代都住在边疆,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清王朝戍守边疆,披甲人一般是指投降给清朝之后愿意为清朝效力的人,虽说也算是军人,但是他们的地位绝对没有正常军人的高。当然他们的地位是高于奴隶的。

在满清统治时期,如果有人犯了重罪,有时候需要将这些人发配去宁古塔,其中一部分还要送给披甲人为奴,披甲人民族不一,清朝统治者也需要安抚这些人,因为他们常年生活在环境非常恶劣的地方,因此朝廷会固定的将一批犯人送去宁古塔给他们做奴隶,以表示朝廷没有忘记他们在边疆的功劳,也可以理解为稳定军心。

看到这里想必有人要问了,宁古塔是个什么地方?在清朝民间有这样一句话,宁可直接被砍掉头,都不去宁古塔。在影视剧中也经常有这样一个镜头,发往宁古塔,永世不得入关,大臣听到这句话,都能直接昏过去。既然是发配犯人的地方,那肯定就是边疆,历朝历代都会这样做,只要不是必须死的罪,很多人都会被发配边疆,其中官员较多。

宁古塔可以算成是满族人的发源地,在今天的东北地区,在古代此处被称为苦寒之地,一般人受不了当地的气候,尤其是冬天,每年都会冻死大批的人,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过冬的衣服,即使有想要挺过去也很难。

有趣的是,根据历史学家研究,当地的环境并没有清朝人想的那么恶劣,只要你肯劳作,绝对是能换来过冬的必需品,只是清朝人口口相传,大家才觉得此地很可怕,实则不然,毕竟清朝大诗人吴兆骞可是在宁古塔活了二十多年,依然很滋润。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宁古塔,那个地方位于中国东北,说实话,这地区原先是满族人的聚集地,八旗子弟一部分人也在这个地方生活,由于这个地区冬季偏长,而且生存环境恶劣,使得聚集在这个地方的居民,生活一直都极其艰难,一开始的时候,当时满清的高层并没有意识到这块土地的重要性。

但是后来俄罗斯人开始入侵,这个时候,宁古塔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宁古塔,是指黑龙江,包括到现如今海参崴这一块的巨大的区域,在这个地区生活的八旗子弟一下子只有肩负起了稳定中国国防边关地区的重任!

但是在这地区生活的八旗子弟实在太少了,如果下回面临俄罗斯人的入侵,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这个地区虽然我们的子民在这儿生活,但人数太少,下回面临入侵的时候,万一人数不够,来不及及时的抵抗,丧失这块儿区域,我该怎么办呢?这个时候,清朝的皇帝就选择将投降的一批汉人的降兵给派遣到这个地区,这批人统称为披甲人,这批人主要有两个作用第一,充实这个地区的人口第二,将这批人作为接下来俄罗斯人入侵的时候,一个有效的生力军。

但是这批人派过去了,原先是降兵啊,这批人,你怎么能放心的?因此命令当地的满人,还有接下来派遣过去的将军作为这个地区的统帅兵力的大将管理这些披甲人,平时的时候和这些人一起在这里耕种生活,遇到紧急的正事武装起来,统率这些人去反击入侵者。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在。宁古塔这个地区主要是两波人一个就是八旗子弟,旗丁,他们是作为统治阶层下面一层人就是披甲人,他们相当于给这些人无偿地打工,(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二者之间是有明确的上下级关系的。

由于这个地区生存环境十分恶劣,所以也披甲人。它的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因此需要满清不断地往这个地方充实兵力,但是后来整个中原地区的战争已经结束了,您哪儿来这么多人口去给他充实呢?

此时此刻,另外一条方略就出来了,比如说犯了罪的人,我把它放到这个地区,这条路特别难走,那个时候走路只能够靠两条腿走,而且当地很多深山老林,山里面有瘴气,有野兽,顺治有的地方连水都不能喝,这条路走过去简直就是受罪,并且比起安逸舒适的中原地区的气候,这个地方的气候仍然还可以用恶劣来形容。

所以这一批罪犯也就被发配到了宁古塔。

当然,这一批罪犯,他是罪犯,本身就是社会最基层的渣子,这批人肯定是不能给他们社会地位了,这个时候报复一下他们人做八期自己努力都不能做了,你们直接做这批正守在边关作为野狗一样存在在边关的这批披甲人的奴隶算是羞辱你们。

但是我们得说苛政猛于虎,这是曾经有关于孔子的一个故事,就是孔子,他有一回跑到山林里面去,撞见了一个妇人在那儿坟前哭泣,问这个妇人说你为什么要在这儿哭啊?妇人就回答说我家的丈夫被老虎给咬死了,我的儿子被老虎给咬死了,所以我在这儿哭,孔子就问他了,为什么不下山呢,山的下面多安全呐,那个人就回答他说山下面有苛政!然后。孔子感慨就说苛政猛于虎。

事实上,生活在这1p地区的人,无论是奴隶还是士兵,皇帝可以说是天高地远,除了来的那条路艰辛以外,在接下来日子里过的基本上都是舒心的,没人管辖,没人治理所有人天高地远的在这儿生活。

所以我们看到有很多人在这里生活并不感到压抑,反倒觉得十分的喜欢,当然很多人都想去,去的前提就是你能挨得过这一场死亡行军。


漩涡鸣人yy


我们看清廷古装剧,经常会看到皇帝动辄会对犯了罪的人说“发配到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永世不得回京!

那么宁古塔是哪里,真的有那么恐怖么?披甲人又是什么人,什么身份?

这种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的做法,也就只在清朝有,原因很简单,宁古塔正是在满清女真发源地的东北黑龙江牡丹江市一块,当时这里一直是属于关外的,当年由铁骑将军吴三桂镇守的山海关,满清是十年无功,不得汉朝寸土。

而宁古塔也并非真的有塔存在,而是因为满清相传当时那个地方是重要部落重镇,分别由六个重要将领把手,汉语的六是满语的宁古,个是满语的塔,民间常颂说这六个将军的功绩,日子久了到后来民族文化大迁徙,汉满交汇,我们发现自己常说的六个将军的六个刚好就是宁古塔的意思,念起来像个地名,朗朗上口,慢慢的也就这么传下来了。

至于披甲人,并不能简单的认识为边防士兵。因为边防士兵,他在清朝是作为正规军队序列,社会地位还是比较高的,但是这里的披甲人,大多是前朝投降将领或者士兵。满清统治者觉得投降了的将领士兵与他们在同一序列不妥,但到底是士兵,不妨发配他们到边疆去戍边。

但是说到古代披甲人,那可不是好干的差事,我们就说宁古塔这个地方吧,地处中国最北,与俄罗斯交界,常年天寒地冻不说,最主要是当时这里还属于烟瘴之地,鸟兽虫鱼,到处都是,到这里戍边,那可不是好玩的地方啊!所以披甲人常年倍受磨难,骨子里也就有了种蛮荒原始部落人的习性,脾气习惯怪的很,满清也是为了体恤安慰他们选一些犯了罪的人给他们为奴,供他们差使,伺候他们,这样奴隶的命运,大家也就可想而知了,日子能过的好么?

但是,有趣的是,第一批给宁古塔披甲人为奴的人也许早早灭绝了,后来的奴隶过的倒是不差。

满清派去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的一般是一些文字狱的犯人或者科举犯人,到底来说他们都是有文化与知识的人。比如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吕留良家属,金圣叹家属,特别是著名诗人吴兆骞,人家到了这里可是如鱼得水,诗人遇山水,活化成神仙啊!

他们到了这里之后,因为自己的才学卓识,给当地人带去了农耕,建筑,制造等技术,带去了学说,宁古塔的人也喜欢听他们说来自京城的事,他们好多些来了这里,反倒不是奴隶,渐渐变成了受人尊重的人,其中吴兆骞乐于此间的山水与民风淳朴都乐不思蜀了。

所以,满清京都只知宁古塔,不解宁古塔。

但是,话又说回来了。被发配到宁古塔,两地之间何止千里,一路走过去,风餐露宿,又多是烟瘴之地,野兽横生,没有饿死,累死,被野兽吃了,那也就是自己的造化来了。


不书公子


宁古塔是满清王朝的流放地之一。比如流放西北、东北(宁古塔)、南方苦热烟瘴之地,均为罪人流放之地。而”宁古”是满语的6的意思,“塔”是个的意思。合称6个。据《宁古塔记略》,当初占据此地为六兄弟,故有宁古塔之名谓。至清入关立国、顺冶年间,宁古塔地区是非常辽阔的,盛京(沈阳)以北、以东,即图门江以北,乌苏里江东西两岸,近日本海,皆为其地其境。

宁古塔地区之府冶宁古塔,则位于现黑龙江省宁安县境内。宁古塔地区,常年冰封千里,天气恶劣无比。被陷顺治14年科场案的汉族诗人吴兆骞,就是被遣戍宁古塔达23年之久,后经满族诗人纳兰容若之父纳兰明珠从中运作,方予赎还,还家后3年即亡。





有其文为证,“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这么个人间地狱、尘世阎殿,怪不得方拱乾也说,”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

仅仅生活在这个地方,尚且已令人有胆战心惊、毛骨悚然之感;再发送披甲人为奴,实际上,就是先剥夺人的一切权利,再放到苦寒极边之地服苦役。奶奶的,还不如直接被一刀宰了清爽。古人被发送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就是苦不避死、却不得死这么个苦逼的状况。连人身关系都依附于主家披甲人府内,连个开户口的权利都没有。


那么,披甲人又是个啥东东?披甲人是指后金在历次征战中,受降过来的兵士,有汉族、朝鲜族等民族之人。只要是后金打过的地区里的民族,皆有可能被俘,成为披甲人。后金对付这些降军,最好的去处,自然是送到宁古塔地区戍边守境。所以在宁古塔这里,等级是如此分层的,最低,“阿哈”,多为流放为奴之人,或因其他原因成奴之人充当;披甲人,二等公民;女真人,即满八旗人,是这里的统治阶级。

从顺冶年间起,便有不少的官员和将领以及罪人,因受罚而发配至宁古塔。举几个例子,比如郑成功之父郑芝龙及家属;康熙年间的“平三藩”之后,三藩之部属之全部;雍正年间,著名“文字狱”案,事主吕留良之3子吕宏中、6子吕甫中、7子吕立中等家属及仆伇;以上提到的所有人均被遣戍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历史上最后一个发送宁古塔的犯人,是光绪皇帝的堂兄、辅国公、辅国将军的爱新觉罗·载澜。因义和团事件,先被流放新疆,后转发宁古塔。最后因民国大总统袁世凯不同意其归京,而死于宁古塔。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穿越历史的迷雾,检视历史的足迹,仰望历史的辉煌,感怀历史的沧桑。“剑雄品评文史经济”与您同学同行,同喜同叹。您的关注,是我奋笔疾书的动力,您的阅读,是我剖析探幽的初衷。

剑雄品评文史经济


披甲人就是穿盔甲的人,即清朝在黑龙江的驻防部队!当时的清朝在关外设了两个军区,驻扎两支军队并设立两个军事主官。一个是盛京军区,军区首府在盛京,管辖范围大约现在的东北南部到鸭绿江丹东地区,军事主官叫盛京将军;一个是宁古塔军区,军区首府在宁古塔,管辖范围大约现在黑龙江到六十四屯地区一带,军事主官叫黑龙江将军。

黑龙江地区在当时人烟稀少,又距离朝廷中央非常远,使得粮草军饷转运十分困难,朝廷是尽量的让粮草就地屯田就地解决,这种方式在任何朝代都一样。而这些给披甲人种田种地的人就是这些罪犯,不过这些人也不多就是了,毕竟每年的朝廷重犯不多。

当然,如果女的被发配到宁古塔去确实比较惨就是了。因为宁古塔又穷又苦,中原的妓院不会开到这边做生意,这些当兵的生理问题自然就很难解决了。所以朝廷也就想个办法自己开妓院,朝廷发配这些罪犯女子去到宁古塔就是去当军妓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